得到直播20180130-为什么要把反馈系统作为第一优先级
欢迎来到今天的得到例会直播,这是得到第56场周会直播。得到创始人脱不花向你汇报本周工作,时长大约1个小时。
脱不花:大家晚上好,我是罗辑思维的联合创始人脱不花,每个周二的晚上8点钟,我们公司三位联合创始人都会利用站内直播手段来进行公司的例会。同时我们也把这场公司例会开放给感兴趣的用户,所有用户都可以没有门槛地来旁观一下我们的例会。
之所以会采取这个形式,核心原因是两个。第一,因为我们公司正在以超出我们计划的速度变大,所以整个公司已经没有任何一个会议室可以供我们去开一种全公司的例会了。当然,当你有200多人的时候,你也不太应该每周都去开全员会议。但是有些事又特别希望能够有机会跟所有人有一个共识和共振的机会,最后就觉得说干脆我们就用直播手段好了。
第二,我们的恩师也是我们的专栏作者吴军老师曾经多次我们讲过谷歌的传统,每周五下午在食堂里由CEO联合创始人跟他们的员工聊一聊,随着谷歌不断变大,这个传统还在保留,总之他们会把公司大事小事重要的事情事无巨细地告诉他们的同事,所以这也成为了谷歌凝聚力特别重要的来源。
刚好,我们也有这样一个直播手段,所以我们觉得我们也可以向谷歌学习,虽然这辈子不太有希望做一个像谷歌那样的公司,但是可以做一个像谷歌那样令人愉快的团队。
得到从第一天开始,就是一个和用户共同建设的产品,所以我们也毫不避讳我们的用户,希望每件事情都可以透明的给用户看,无论是长脸的还是丢脸的,如果做错了,我们也会让用户知道我们内部如何处理和反省这件事情。因此,把正常例会都会透明化地呈现给用户,自己内部怎么说,都会让用户怎么监督我们。这大概是每周二例会的来源,这件事情我们已经坚持一年多了,在可见的未来,我们还会坚持下去。
见天的例会有点特别,就是他们两个都不再,所以刚才我回到办公室时候,知道快刀在飞机上还没有下来,罗胖在另外一个会议上还没结束,我非常愉快,好爽,今天就只有姐一个人。
今天晚上基本上这场例会就是报幕员,支持人、主讲、点评嘉宾就是我一个人,特别想看罗胖的人可以关掉直播,利用这个时间听一听其他老师的课程。
首先,我说一下今天的例会大概会分两部分,一个就是惯例,我会跟大家通报一下我们上周的情况和这周的一些重点运营动作,希望各个条线能够有所联动。
同时,今天有一个挺可笑的事情,但是侧面也反应了我们用户特征,我们最近买了饿一个数据库服务,结果发现它给到我们的一些库里的数据非常不准确,当然一直就没有找到原因,为什么额个数据有问题,今天他们终于找到一个原因,他们非常遗憾的告诉我们说,我们额个库里的数据是常规互联网产品,或者叫传统互联网产品的用户数据,整个样本库和得到的书的真实群体偏差比较大。为什么偏差比较大呢?就是因为得到的用户体高端了,比如说我们的用户玩游戏的人少,比如说我们的用户可能玩一些消磨时间的产品的人少,但那些产品恰恰是大的互联网产品。但是得到用户真的是互联网产品里的高端用户,在庞大的数据库里面,我们用户的数据反而重叠度不高。
这当然就造成了它的数据分析比对的时候产品了很大的基础偏差。本来我挺生气的,后来转念一想,这说明我们的用户高端程度已经高出田鸡了,高出一般的数据库了,所以我觉得挺骄傲的。
说一下接下来的重点运营情况。说一下本周上新,本周四大师课会出现一个新的产品,这个产品也是我本人期待很久的,这周一开始,罗胖已经在他的罗辑思维节目里作预告了,就是财新总编辑,首先我们恭喜王烁老师,他在去年刚刚成为我们得到作者的时候,还是财新的执行总编辑,今年已经成为财新的总编辑,恭喜王老师!
因为大家知道,书是编辑做的,是内容部门做的,但是书肯定是要通过渠道部门、销售部门去推销给比如说网站、比如罗辑思维这样的书店,包括线下的传统书店、书商等等。这些渠道部门的人或者其他部门的人并不了解这本书是怎么回事,他们也不是内容专家,所以很多出版社内部都有一个非常好的传统,就叫讲书。就是说做这个书的人要给一个不了解这个书的人把这个书的价值讲清楚,让他们再去跟用户渠道打交道的时候就知道怎么推进这本书。我想对我们来说也有这么一件值得做的事情,我们内容的出品人,我们大量的同事都是非常优秀的内容出品人,但是往往我们的书只留在内容团队内部,我们的专栏内容团队很清楚,但是我们更多的同事,包括我们技术同事可能都不知道这个产品的特点。
所以很多时候在产品细节设计上就不能完全达到老师本来与其的效果,所以在大范围内讲产品对我们来说越来越重要,因为得到已经不是一年半、两年以前,我们只有一个月能蒙出一个产品出来,所以我们正在以越来越快的速度给用户精选内容,怎么样服务更精准的用户,怎么样让我们的同事知道我们在干什么。讲产品这件事情可能变成我们一个重要的事,所以今天我先来做第一次讲产品,讲讲王烁老师这个产品。
王烁老师这个产品,叫做《30天认知训练》。整个2月份,2月1号开始,这是我们中国人的春节假,虽然我们国家的法定假日只有七天,但事实上从心理上,我们的假期可比七天长,从喝了腊八粥开始,小朋友就一直盼春节。一直到初七回来上班,可能过了正月十五,大家才彻底收心。这段时间对大家来说可能是撒野玩的时间,但是得到不是这样的,我们特意邀请王烁老师做一个大师课,用30天的时间帮助大家做一个多元思维模型。
这堂课的处理方式,就是他这辈子,尤其是去了耶鲁这两年,大家知道他是中国读英文书读得最好最多的人之一,所以他从英文原本书里面精选了30本书,刚好搭建了一个跨界思考的小模型,以每本书为课题纲领,其实他没怎么讲这本书,他不是给你介绍这本书,而是说这本书在研究什么内容,它在研究什么课题,怎么样把这个课题拎出来,来把这个课题传递给你,用这样一个课题完成对某个方面的认知能力,或者对认知边界的探索。大概是这么一个课程。
我那天就看到了它里面的两个课程,我觉得特别喜欢。一堂课是讲假如你今天被美国的一个法庭判了150年,把你投入到了美国联邦的一个管理监狱,也就是重刑犯监狱,层层包围,各种封锁。然后你想越狱,这种情况下该怎么办?你要做什么样的事情,一步一步才可能实现你越狱的核心目的。而且越狱本身也不是目的,是像一个自由人生活才是目的,你怎么完成这个看起来不可能的任务。这个任务一抛出来,我们觉得很好奇,这个事好像这么着不行,来硬的不行,软的也不行,你手里没牌,你入狱那天已经把你身上所有值钱的东西都没收了,你怎么样从无到有,白手起家,到底是来硬的还是软的。所以你可以做一个思维训练,做一个大脑的思维演习。我那天是看着这个题目想了半天也没有想出方法,他就一步一步跟你讲是不是可以这样,可以那样。一步一步带着你真的像一个军事演习一样,就把这个过程在大脑里面重建一个场景,然后把它演习一遍,最后成功了。那一下好爽啊!虽然它完全是一个音频的描述,你都觉得太爽了,我居然完成了一个不可能的任务,像什么飞跃疯人院里面演的一样,他告诉你这个在历史上真有,书里的作者就是成功越狱的诈骗犯、银行大盗,这是美国历史上最著名的犯罪分子,还写了一本畅销书。整个过程里他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当然这样的价值观肯定不行,但是完成一个巨大的问题,每走一步都是一个巨大的障碍,这个障碍简直是不可推翻的,他是怎么一步一步走出来的。
这些问题在我们现实生活中不会发生,对于普通人来说,我们可能一辈子都不会碰到这么大的困难和挑战。但它给了我们一种训练场景,就是我把你置身到一个极端环境场景中进行思维训练,然后你来想怎么办。
所以王烁老师就做了30个这样的小的课程,组成一个大师课,大家是不是觉得挺有意思的。所以我特别希望我们的同事首先能够认真地需学习,这堂大师课我自己觉得非常受益,这是我们做这个工作的幸福,永远能够跑在前头,提前能够参与到这些课题当中来,而且还能够提前去享受这些知识和智慧的盛宴。
有一个美剧非常有意思,当然这两天罗胖也讲了一两期了,还有一期我特别喜欢,因为我特喜欢一部美剧lie to me,就是讲的微语言、微表情。
这个主人公是世界上第一个微表情专家,在这部剧里面,他演了一个无所不能的微表情专家,他帮助美国的FBI、警察、军队,通过微表情的分析和识别,来判断谁是犯罪分子,谁撒谎了,谁欺骗了谁等等。
王烁老师在30天认知训练里面也有这样的场景,就是如果出现了这样一个场景,你该怎么办,你怎么作判断,你怎么训练你的能力,怎么捕捉细节,以及你怎么样把细节和你的整套推理能力很好地嵌套在一起,最后他告诉你,其实这是来自于一本书。
这本书本身一二三四五六章讲的其实不重要,我们读书的本质就是这样,希望把一本书变成一扇门,通过这本书我可以进入到新世界,对于王烁这样的大高手来说做的就是这件事情,我不仅给你指了一扇门,还是我还把你带进去了,非常来劲。
所以,王烁老师的这个产品很快就会上线,在周四就会上线,叫做《30天认知训练》,通过这30天不断的每天一个方向,每天另外一个方向的认知边界的扩展,在别人休假的时候我们就可以抢跑。所以,罗胖给这个产品做了一个标签,我特别喜欢,叫做急行军。就是
在别人都休息的时候,在别人都宿营的时候,我们仍然跑一个急行军,用快速学习的方式,利用一个大家都很松懈的时间抄他们的后路,抄到前面去。
这就是这个产品,所以从这个产品开始,我希望在我们的内部能够建立出品人讲产品的这样一个制度,能够让我们所有不同岗位的同事都可以围绕一个核心产品做更好的协同。
说到这里,我觉得对于我们这个产品还有一个运营上的问题没有处理好。最近罗胖已经开始在他的内部里面去预告王烁老师的内容了,但是我们的内容同事、内容出品人并没有去做一个工作,这个内部有非常多的王烁老师的死忠粉,有第一季大学问的专栏用户,他们都非常喜欢王烁老师的内容,也很认同他的水准。但是我们在距离上线只有三天的时间里面,我们没有去做这些老用户的提前高知和启动工作。
这个告知和启动,我并不是说你要做销售和推广,让大赶紧买买买。不是这样的,如果他是一个喜欢王烁老师的用户,而且他也曾经学习过王烁老师之前的内容,那么他理应比其他陌生人跟优先知道王烁老师的产品上线,更优先享受到王烁老师提供的新的知识服务,这是我们对老用户的一个基本态度。这个工作到今天为止我们还没有做,我觉得这是不应该的,真的是不应该的。所以我希望在今天之后,我们的内容同事可以把这个工作做好,不要以销售为目的,就是一个非常安静的告知,就是你喜欢的王烁老师新的知识服务即将上线,如果你有时间也愿意继续跟随他学习的话,你也可以来看一看这个产品是什么。大概是这么一个角度。
另外一件事情,就是我们本周还有两个直播,一个直播就是周三的王煜全老师,每天晚上8点钟的直播,王煜全老师从美国回来,应该说他的这次直播可以算是中国科技投资界过年前最后一班车要发车了。他会把最近整个从去年四季度到今年1月份在美国市场,尤其是在黑科技领域,包括最近他去了MIT实验室看到的最前沿的科技进展,特别是科技产品化部分来给大家做一个整体的介绍。
当然,我也很高兴的看到王煜全老师明天会讲一个题外之意,我并不觉得是题外之意,他想跟大家说说这20年来,他的核心经验是什么。我觉得这个特别有价值,因为他是一个在中国投资界特别是科技圈的传奇存在,我也很好奇,他是怎么一步一步走到今天的。我对他的经历也没有特别深的了解,但是我非常想知道,就是他为什么有那么强的一个行业掌控能力,他为什么会切入这么特殊的应用领域,他几乎可以说是拿着人民币跑到美国投黑科技的第一人,他怎么选这条路的。
他一开始选这条路的时候,说实话我们都替他捏把汗,这个水太深了,行吗?中国人投黑科技有有事吗?现在来看,他非常了不起,使得他具备了超强的掌控力。
周四你们喜欢的施展老师会来做一场直播,今天刚跟他聊,《枢纽》这本书已经过九万本了,包括前两天我碰到一个非常高层的领导也在看施展老师的《枢纽》这本书。现在走到很多地方,很多人跟我说我觉得你们的《中国史纲50讲》挺好的,不知道多少人是中国史纲50讲的用户,说是50讲,其实施展老师已经讲到60讲了,新补的内容甚至比正课还要更精彩,所以我觉得施展老师是特别诲人不倦的老师。
也有人说历史的专栏特别好,我想告诉大家,如果你以一个历史专栏定义施展老师的这套体系,不能说说小了,我觉得是不准确。应该说施展老师研究的一套体系是历史哲学,或者叫做大历史观,他不是在谈历史学科里的东西,他其实是把历史政治学、国际政治学、经济学,甚至包括人类学的方式架构在一起,这是芒格说的多元思维模型。把多元的精神和研究方法架构一起时,你看到了同样的史实,但是是完全不同的世界,这是施展特别开脑洞的部分。
《中国史纲50讲》上线之后,我其实不是第一时间听的,我跟他非常熟,他比我大一岁,他老管我叫大婶,我怎么可能第一时间支持他呢?而且他的内容我也很熟,多次面对面交流过。但是有一天好像觉得不给他贡献99块钱也对不住他,我就出于支持的角度买了课程。有一天我刷牙的时候打开来听,说实话,作为一个跟施展本人很熟的朋友,我都惊艳了。
我们的很多同事认识施展,可能也有这样的感觉,我当时的惊艳就是我的天啊,他的表达能力怎么这么好。因为我们聊天的时候,你会觉得他也非常精彩,但是特别能吹能聊,但是完全进入到产品交付状态的时候,我觉得施展的交付能力,在得到的头部老师里面肯定都算头部,交付得非常好,又精准,嘴皮子又利索,声音条件又好。再加上庞大的体系和非常有面对面聊天的这样一个状态,内容水准真的超出我的想象。我作为一个他的老朋友,也作为一个得到的工作人员,我都觉得我的天啊,太精彩了!
所以我觉得施展能够取得用户的认同真的是实至名归,周四邀请他一定做一场直播,跟大家再补一次课,很多东西他在50讲里面还是没有讲透,我们请他来把没讲的好东西再给大家讲一讲。我觉得这个可能是我们得到晚自习的一个传统,就是老师把压箱底的东西再给大家辅导辅导。
咱们的出品人出于对老师负责,出于对自己的上进心也好,特别希望这个课程能够卖得好,我完全理解。你用你的方式推荐用户,包括请用户帮助我们传播产品,这个完全是应该的,但是不准按电视直销的路子耗费时间,而应该用更多的时间让老师把晚自习上好。
另外,我们出现了两个运营上的难题,也来复一下盘。上周,罗胖去一个答题的公司,我们很多同事和用户可能也参与了,去做了一场答题的主持人。这个活动我们去运营它的出发点是说希望能够体验更多的跟知识标签有关的产品,它们是什么样子的,它们是怎么运行的,去做这个体验。当然也希望能够激活一些沉默的用户,这里有一个好玩的活动,我们能不能参加。
但是我们在后台也收到了很多用户的批评,主要是来自于说你们不是说彩票上做广告你们都不做吗?你们怎么跑到答题这种活动上凑热闹了?我就觉得那个产品逼格不高。
说实话这种反映挺多的,我们复了一个盘,有两个方面,一个方面,对我们来说,用户的批评有道理,因为最近答题太热了,确实有凑热闹之嫌。我们选择活动的时候要注意这一点,因为我们自己可能把这个问题想简单了,但是对用户来说,他们的观感可能不是这样的,所以请注意一下,避免一切蹭流量的嫌疑。
第二个,我想告诉大家,其实这里面也有一个误会,对于我们来说,我觉得去年有一件事,其实我觉得我这个人挺被动的,不是特别主动社交、尝试一些新东西,姐还是有审美上的追求。去年我有一次跟马东老师吃饭,马东老师说了一句话,当时他每周在做直播,去年年初直播最热的时候,那时候的直播可能跟今天答题一样。我就问他,马东老师你这么忙,天天直播有劲吗?你这么大一个名人,也是知识分子犯得上吗?
后来马东说,我不这么想,当一个新的事发生了,我不懂,我不明白,我第一个要做的就是一头扎进去去体验和尝试,而不是评论和观察。因为评论和观察不能帮助我理解这个事物,对于我做电视的人来说,这个事这么新,对传统电视冲击这么大,我不能不了解它,他说我用直播做各种各样形态的东西,它跟我们原来理解的电视有什么不同。
马东老师经过那段时间密集的体会之后,他总结出了一整套理论,我觉得是一个电视传播理论也好,还是互联网视频传播理论也好,非常开脑洞,回头找机会单独跟大家说。那次对我真的震动挺大的,论名气、影响力、学问,我们都没法跟人家比,但是人家能毫无思想包袱地体验,而且选择一头扎进去的方式去体验,我觉得真的非常了不起。
所以从那以后我改变了自己的看法,那事我看不懂,不明白,先别忙着评论,如果你都不懂,上来就评论只能证明你傻。所以,最近答题这么热,我自己也体验了一下,还是不透,所以那天就把罗胖发出去,说你去给人家当主持人,看看人家是怎么做的。所以,我们很多同事回来之后就觉得有收获。
大家注意到没有,答题跟我们的直播不太一样,我们是横屏的,他们完全是竖屏的,人是站着的,整个屏幕是填满的。这样一个竖屏的录制是怎么完成的,为什么要这么竖屏录制?它为什么不能是横的?你没有在现场没有录过就没有这个感受,罗胖当时回来说想通了一个我们讨论了很久的问题,我现在还不能跟同事们说这个问题是什么,这个问题有点大,我觉得再往前淌一步就可以跟市场公布这件事情了。
所以没有投入的不是,你对一件事情有热情,做了新的尝试,绝对不会吃亏,你的收获不在今天就在明天。不可能一个人说我热情尝试一个新事物,去拥抱一个陌生的东西,我自己全是损失,没有收获。这不可能,所以借这个事我想说一下,一方面用户的批评,我们从某个角度还是要听进去,避免给用户带来不断的观感。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知道,所有的新生事物都值得我们花时间精力和资源做尝试,否则你永远不知道什么对什么错。
如果未来我们还要做这样的东西的话,我觉得可能我们就要做一个切割,罗胖该去尝试去尝试,但是我们别敲锣打鼓在站内跟我们的用户去说,花用户的时间去参与这个活动了,可能要把我们自己的这种体验尝试的事情和用户参与的事情切割开就可以了。
第二件事情,就是今天刚发生的,因为今天我们预告了精品课要在2月1号整体涨价的事情,有很多用非常支持。当然也有很多用户是批评我们的,我也看到我们在首页的预告涨价的栏目下面,我们同事可能还是出于维护自己的面子,维护得到面子的这样一个出发点,只放出了支持涨价的声音,没有放出来反对涨价的声音。其实没必要,如果大家有理有据,不是情绪宣泄似的,觉得你不应该涨价,反对涨价的声音也可以放出来,每个用户的声音只要是合理的,都应该被公平的对待。所以,这是我们处理意见的方式。但是我想说,精品课还是得涨价。为什么呢?这事非常简单,我们的老师付出这么大的辛苦做的课程,如果我们只卖9块9,我们是对不起老师的。因为一个老师做一堂得到的精品课,最快也要两个月的时间,不断地备课,下次我可以带我自己在电脑上记的有些课程底稿本本给大家看,你别小看老师的精品课只有一两个小时,录制至少四次。
像Spenser的写作课我就看过,他一开始在香港,后来我们说不行,必须来我们的录音棚,就这么一个情况,他来了四次,两次录完了,自己听了一下不行,从香港飞北京来了四次,每次都是整天以上的时间,最后才呈现出大家听到的这一小时的课程,就是这么一个东西咱们给人卖9块9,我涨这个价真不是得到要挣那些钱,而是我希望不要对老师的个人品牌产生这么大的影响,确实很干扰老师的个人品牌。
当然这些老师现在出于对老师的支持也好、认同也好,反正是跟得到合作,我们就支持得到,得到说怎么着我们就怎么着。但是你要知道这些老师的线下课程一天五万、十万,我觉得对老师长期的品牌都有特别大的影响。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从为老师服务的角度和公平对待老师劳动成果的角度,希望把这个价格稍微往上调一点,同时也不希望影响用户使用这些产品。
第二件事情,说实话,得到今天是有行业责任的。我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得到自从给年度专栏订了199这个价格,市场上几乎没有人突破这个价格。前两天陈春花老师批评我,说你要不断地突破价格的天花板,带动整个行业更好地往前走。她还给我讲了当年给美的做顾问的经历,你其实给行业赢得了空间,也给自己赢得了空间。我觉得她说得非常有道理,未来不是说我们整体涨价,而是要更合理地架构整个价格体系,这其实一个行业责任。
这次调价,我觉得还是处理得不错的,因为我们提前两天挂出了,而且是一个提醒老用户的角度。现在已经在得到站内老用户,我们肯定还是维持原价的,如果大家觉得有需要,你就订购这个课程,如果没需要也无所谓,你就知道这件事情,我们提前告知了,但是我们希望避免的情况是说用户本来今天想买,忘了,明天一看,你涨了一半价不高兴,这个不高兴是应该的,因为我们没有做好告知工作。只要我们做好提前告知和充分的跟用户解释沟通,不要担心这个问题,哪怕有个别用户不理解,甚至批评我们,也是该承受的。
范爷不是说了吗?万箭穿心,习惯就好,所以非常正常,这是运营上的问题,跟大家作一个解释。
另外一个问题,我们接下来会有几个很好玩的事。第一,我们今天线上有一万多用户,我要告诉用户一件事,单身用户请注意了,进入2月1号之后,我们会发起得到的相亲大会。因为每次都有人说我一定要找个用得到的男孩当男朋友,还有人说我一定要找一个喜爱得到的女孩当老婆。
我们会给大家办一个实事,我们会发起得到的线上相亲大会,希望把那些得到站内的优秀的男孩和女孩找出来。说到这儿就必须得说参加这个事还是非常好的,我老公就是罗辑思维的用户,如果我们第一次见面的时候,他没有亮出铁杆会员的身份,我都不稀得搭理他。因此我们交换了联系方式,到目前为止,我们的生活质量还是不错的。所以我想用这一点来证明,得到的女用户、男用户水准还是可以的,所以希望大家积极参与我们的相亲大会。
但是我必须要说,参加相亲大会,如果你真的不是瞎凑热闹,而是真的想找一个男朋友、女朋友的话,你得去把梁宁的课学学,你得认真。尤其我要说一下女孩子,过去罗辑思维还没有得到的时候,我们在每年春节在罗辑思维的公众号上搞相亲大会,这时候碰到很多女孩子其实特着急,条件很好,但是你发个人征婚介绍的时候,你好歹发个正脸照片来。你说相亲,发个背影算怎么回事呢?还有的发照片,上面P一个狗脸。
你到底想不想找男朋友呢?还有我们的程序员想找女朋友,你能不能好好拍张照片,你能不能洗个澡再拍张照片,你恨不得在公司洗手间里自拍一张,是不可能的,你这个产品不过关。所以希望大家用产品的意识处理好这件事情,也期待大家有情人终成眷属。
另外一个,从下周开始,罗辑思维罗胖的每天日播节目就会放一个寒假,罗胖已经在节目里跟大家请假了,一个是这一年实在太累了,每天要干60秒、10分钟、春秋两季发布会,还要干跨年演讲,真的是太累了。
第二,他确实要利用这个时间,其实也不能真的休息,其实是找点选题干个大活。我可以告诉大家,如果这一个月他闭关的过程能够把这个大活准备好,放心,春节之后回来你们会有更大的收获,会收到更好的内容,会得到更好的服务。所以,我也希望罗胖能得到大家的理解和祝福,做完这周内容踏踏实实过个年,照顾照顾孩子,能够把我们布置给他的更大的大活去干好。
为什么反馈系统是第一优先级
我首先说几个段子,有一个公司要跟我们合作,大家知道在大公司里面,有个互联网公司里面,有一个岗位叫BD,就是搞联系的,各种联系,去促成公司之间横向的合作。准确地讲,叫商务合作部门,或者叫运营协作部门,大概是这么一个部门。
有一个大公司的BD就主动来找我们合作,首先是他们高层找到我,说花姐,我们能不能合作。我说挺好的,但是我也对接不了,这样,我们拉一个群,把双方的BD拉到一起,大家对接起来。就在一个非常重要和正式的合作里面,而且双方的高层都在群里面,发生了两件事。一件事,这个公司的BD因为要去准备宣传等等这些事情,就发来素材,我们一看大字写着得到APP创始人罗永浩如何如何怎样。
我们看了一眼,说不好意思,我们的创始人不叫罗永浩,叫罗振宇。他说哦,然后就把那个部分改了,问题是打开一看,底下还是罗永浩,就再回去说,你下面还是错子,下面那个还是罗永浩。罗永浩老师,我们关系也很好,也是好朋友,但是我们老板真叫罗振宇。几次三番以后才算改完,改完之后最起码有一个道歉,不好意思我搞错了,我倒不是说名字搞错了,但如果是一个正式的合作,你把这个合作方的名子打错了,对不起,我搞错了,有这么六个字就OK了。
但是没有,自始至终没有,他们就特别无所谓。这个我就不能理解了,我觉得这个难道不是一个基本的商务礼仪和教养问题吗?以及对合作公司的尊重问题吗?何况我们双方还是平等合作关系。
同样是发生在跟这个公司的协作过程当中,有一天我们同事在这个群里说一个事,不小心圈错了一个人,刚好圈错的人是他们的老板。对方的同事居然第一时间蹦出来,说你能不能别@我老板,我们老板很忙的。
还有另外一个团队,他们的公司特别大,他跟我们进行合作的时候同时有三个部门对接我们。但是对于得到来说,我们一直特别强调一站到底,谁对接这件事,无论多复杂,你把它盯到底,不要东拉一个西拉一个。他们有三个平行部门对接我们,最后就出现了在跟我们对接的群里面,他们自己三个人打起来了。因为他们三个业务部门利益不一致,最后打到A部门找到我们说你能不能找B部门把数据要过来。我听说这件事以后我非常非常震惊,因为我知道大公司病特别可怕,但是我很难想象到了这个程度。
另外一个公司也特别好玩,这个公司有两个业务部门,两个业务部门都非常认同得到的品牌价值,都很希望跟得到合作,因为都知道得到质量非常好,想跟我们合作。他们同时提出了一个诉求,就是你跟我合作,别跟隔壁部门合作,你要排他。我说我见过排竞争对手的,我没有见过排自己兄弟部门的。
今天下午刚刚发生一个事情,之前我们花很多钱购买了一个服务,很快就发现这个服务好像使用起来有点问题。我们就去问这个服务的提供方,说我花几十万买了这个服务,但是不好用,有点问题,到底是我们的使用问题,还是你们产品上的问题。他们看了以后说不好意思,这是我们产品上的问题,而且是错的,请注意,不是不好用,是错的。我们说怎么办?你给我一个错的东西,他们说我们马上整改马上整改,什么时候整改呢?5月份吧。我的天啊,我付出了几十万的代价,买你一个服务,你也知道你错了,你告诉我5月份要整改,这段时间我不是要求你退钱的问题,我好奇知道的是你这个公司为什么还能活到现在呢?为什么还能在市场上待着呢?
我想说这些不是为了笑话人家,就像马想今天说,你赶紧说说吧,再不说咱们公司可能也会被别人公司的例会说了。这种事情并不是太罕见,我们只要稍微有点跟大公司、成熟公司跨部门打交道的经验就知道,这不新鲜,自己人甩个锅给别的部门,拉一串人进去搞对接,非常正常。
我们跟成熟的大公司搞合作都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一个人搞合作拉一串人进去。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从根本上来说,你的公司越来越大的时候,你根本上丧失了一个能力,就是反馈能力,除非他的反馈强到发公开信的能力,要不然他的抱怨和嘀咕你是听不到的,所以这家公司如果不是赋能的公司,他的能力就是为做而做,你不满意,我替你向上反映,更恶劣的情况就出连哄带骗,瞎糊弄过去,拼刺刀的第一线变成了哄骗用户的第一线,一线竞争力就消失了,就像渐冻人一样逐渐麻痹,然后就是死了。我并不是小题大做,随着得到的发展,人越来越多,我们不能丧失的是从真实用户那里获得反馈的能力。罗胖说什么,这事情摆在我们面前的悬崖峭壁,任何人不能替你走一遍,走完了你也要直接走,但是他们攀岩的经验能够成为你的着力点,让你慢慢的前进,这就是反馈的价值,是第一优先级的价值。
我日常生活中有一个观察,我女儿张乐意两岁半,现在能说快板了,也会背唐诗了,但是作为母亲来说,我非常清楚,我的孩子不是一个天才,他爸爸也不是天才,我们后来看到的天才都是通过刻意练习成长的结果,对他来说,他所有的成长都很可爱,但是我最近非常忧虑的一个问题就是会送他去各种地方教育,大家都围着她,发现了一个问题,我们的教育在制造一个问题就是假象,教育最大的问题就是把教育和真实的世界割裂开了,在这个世界里每个人都告诉他你很棒,如果孩子小的时候是ok的,但是大了以后,永远给他正面反馈这个事情,会阻断他的社会化过程,因为只要他去到幼儿园的第一天,就要会share自己的玩具,和小朋友和老师打交道,即使老师不关注你,你也应该该怎么样就怎么样,我们一直在学习积极心理学的这套理论,在学习告诉孩子你真棒。其实这使得我们给孩子营造了一个假的世界,等到她18岁的时候,一下子进入真实世界,她会觉得这个世界要重组了。为什么他们从一个大学生、高中生适应社会,觉得这个过程这么难,失落感这么强,就是因为从假的反馈到真实反馈里面了。真实的世界不是这样的,首先,真实的世界没有那么多反馈,没有人有必要时时刻刻盯着你,给你反馈。第二真实世界没有那么多正反馈,说你好棒,你厉害,你完美,你比别人抢,没有的。
所以,这件事情对于教育来说,当然我相信学校教育永远都是辅助手段,家庭教育才是核心,所以对于家庭教育来说,所有家长都会面临一个问题。你怎么样一方面给给孩子积极心理学的这套理论,让他们有好的自信。另一方面,你又怎么把真实世界引入给他,让他知道
你是活在真实世界里,第一,没有那么高的评论第二,没有正向反馈,你只有做得非常好,才能得到正向反馈。
如果你是一个2岁半的孩子,你会自己吃饭,这件事就是应该的,我也许会说吃得很好,很认真,了不起,但是这件事真不值得一个孩子获得说宝宝,你好棒。所以我觉得这是一个教育里面特别大的问题,如果不能给到他这么准确的反馈的话,你就很难帮助这个孩子在他建立自我认知这个阶段,建立准确的自我认知。如果没有准确的自我认知,他就很难进入到一个良性的自我发展里去。
所以这是最近这段时间我对张乐意小朋友比较苛刻的一个观察所得出来的。当然这些观察在我妈的一句话面前就丢盔卸甲,就是你又不管孩子,你瞎教育什么。
当然我今天不是想讲孩子的教育问题,我想讲我们这些成年人,我们在每天的工作和运营当中,我们怎么样去建立一个真实世界和怎么去优化这个真实的世界。
第一件事,我们跟用户在一起的时候,大家知道,所有的游戏都是利用人性的弱点。比如说游戏界非常通行的一个做法,也是一个非常底层的心法,就是强反馈。比如说戒游戏,很简单,把声音关掉,你大概一两天就可以掉。消消乐的创始人是我的好朋友,我玩消消乐是很上瘾的,我在这么一个绿色游戏上都花了6000块钱。我说要戒掉,但是发现很难,后来把声音效果一关,立即戒掉。为什么呢?因为每个游戏的声效设计师赚非常多钱,因为声音是给你反馈极其重要的一个反馈点。所以,游戏就是通过花大价钱去设计声效,刺激你的感观,给你反馈点,让你成瘾。当你把反馈点关掉,事实上你的成瘾性就降一大半,再加上抑制力你就戒除掉了。
所有的游戏产品都是这么干的,就是利用强反馈,刺激你的成瘾性,然后拉住你,让你沉迷于游戏,成为重度用户。这套逻辑我们是懂的,但是我想问的是,对于得到来说,我们该怎么做?
得到属于不怎么给用户反馈。虽然我们要经常跟游戏学习,我也经常跟他们交流,原因是我们需要去学习他们的底层游戏,因为我们不想把得到打造成为利用人性诱惑人性的产品,基于他们的真实需求去做这个事情。
如果是个年轻人,花那么长的时间在得到上,我也不需要你这样,一方面我们要给用户反馈,反馈是给用户激活目标,很多人说自己减肥减不下来,我和罗胖都在减肥,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方法就是每天上称,原因就是你形成了量化的反馈,你吃了海底捞,有罪恶感,那你后面就会少吃一点
我们希望找到一个取中点,一方面,我们要给用户反馈,反馈的目的是什么?是帮助用户激活目标。再说一个生活小贴士,很多人都说自己减肥,但老减不下来,其实我和罗胖都在减肥,而且都还有点成绩,因为我第一次生孩子的时候胖了50斤,半年之后就瘦回来了,最重要的心法就是每天上称,这是肯定的,原因非常简单,就是你完成了量化自我的过程。量化自我以后,你就有一个简单易行的标准,就使得反馈变容易了,胖了还是瘦了,昨天吃了个海底捞今天胖3斤,这事对你自己来说是一个反馈。
我们给用户提供反馈第一条就是帮助用户激活目标,你往前进了一步,我替你记下来,明天再往前进一步,了不起。第二个反馈,就是武志红老师专栏里多次讲到的事情,就是
人的毕生追求,希望自己能被看见。当这个存在感是以合理的健康的方式能够获得的时候,这个人的心态就会非常健康,他的自我自洽就会非常好,他就会有幸福感。
所以对于我们来说,我们为用户提供合理的反馈,就是这个目的。你不能让用户觉得说得到你高冷得离我3000米,永远不搭理我。
不对,我们是一个服务的公司,这个反馈就跟每天上称一样,帮助用户建立一个小的体系,让大家朝着这个目标不断努力。但是我们不能利用反馈,尤其是互联网反馈技术去作恶,因为任何一个行为,凡有一利必有一弊,如果你错误使用它,或者带有杂念使用它,可能你就会利用互联网的能力去作恶。
所以谷歌的理念叫不作恶,这句话说起来容易,当我们是小公司的时候,我们觉得这事多简单,其实当今天我们也有点资源和影响力的时候,就知道其实这事特别难,主要取决于你作恶的那条线有多高。我自己还是觉得把它变成高压线,这是我们对用户的反馈,反馈能创造,但是我们不能给用户制造虚假反馈,不能像告诉孩子你真棒一样,把用户架空在一个虚假世界里,甚至让用户和真实世界有分离感、幻灭感,这是绝对不可以的。而且如果你那样做的话,最后受损失的还是你自己。为什么?因为好的用户,我说的好的用户就是那些理性真实的学习,他们真正有社会的参与感和真正社会影响力的用户不会留在这样的产品里面,他们会离开你的。所以这是第一个,跟用户的反馈系统怎么样建立。
第二个就是在内部,在内部我要强调,内部反馈怎么多都不怕。因为在内部的反馈,反馈永远好于没有反馈,所以不要分负面反馈还是正面反馈,首先第一个标准,有反馈好于没反馈,负面反馈也比没反馈好。大公司最怕就是石沉大海,这就特别可怕。
对于我们公司内部来说,我希望能够把反馈变得更频繁,而且变成每个人的自觉。如果一个同事给了你一个信号,无论这事大或者小,我都希望能给他一个反馈。
什么叫反馈?OK,挺好的,我觉得你可以往下推进。或暂时还没有想好,我们找个时间深聊一下,这叫反馈。但是请注意,收到。不叫反馈,甚至叫没有反馈。对于公司内部来说,如果我们希望公司一直用一个非常平等民主的气氛往前走,我们每个人都不能成为一个反馈黑洞。
我记得去年我们曾经劝退过一个同事,这事我们在公司不常干。其实他的专业水平也没什么问题,但就是他周边的同事跟我说了一件事,他是个反馈黑洞。我当时听完这个事以后我就说太可怕了,任何事到他那,这个黑洞就吸收了,没了,进展呢?进度呢?问题呢?难度呢?不知道,下次你再知道的时候就是这件事出问题了,这样的话,这个人就变成了一个大大的黑洞,一个天坑。他周围的人因为他没办法建立协作,这种人当然不能留在团队里。所以,我今天也想跟大家说,反馈的频率高,反馈的深度深,强度大,这都是一个公司能不能保持民主和平等气氛的特别重要的前提。
4月份我们会做出来一套课程,这是国内最顶级的教育权威,为什么很多娃不爱学钢琴,一说上琴凳就哭爹喊娘,为什么,因为全部是负面反馈,弹钢琴老师都是让你做练习曲,正常孩子就是一星期上上一次课,谈完以后老师就说,嗯,谈完了,有8个地方错了,这孩子就没办法干了,所以,这个专家就说,如何判断一个老师好坏,那就是把做这件事情的颗粒度变小,拆成几十秒几十秒的过程,去建立一个教学的正循环。这是教育学专家告诉我的。对于我们来说,在公司的内部我们也是一样的,把反馈的颗粒度变小,王新文就说,我们游戏多重要啊,天天想着怎么给用户反馈,在游戏里你做一个动作就有反馈,这就是我们创造的意义,我们跟游戏学习的是,我们不能给用户创造假世界,而应该去改变真实世界的反馈,我特别推荐大家去看一下《原则》这本书,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就是坏的反馈比没有反馈好,以前我觉得不要打击同事,你经常打击别人不好,这就会造成一个问题,他就不知道自己哪里出问题,等到他真的出错的时候,你根本没办法帮助他调整,原则就是奉行的绝对公平,绝对透明,未来我们要在公司内部推崇这个原则,这本书在这个意义上帮助我们指明了方向,不是一个打击你的事情,不是一个负面反馈,你听完我的意见以后,觉得不同意,你也可以给到我反馈,
反馈系统就是反馈系统,没有好坏
回到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如果我们经常反思的话,可能我们这代人遇到的问题是棍棒底下出孝子,或者家长老师并不太重视给你反馈,我们可能处于那种苛求反馈。我觉得我还好,我的父母,尤其我妈是一个特别频繁反馈的人,我还好。但是我知道我的很多同龄人,比如说1979、1980的人都是苛求反馈,武志红老师也讲过,找他心理治疗的人,问题很简单,没有那么吓人,就是在成长期没有足够多的反馈,所以使得缺少意义感。这个意义感随着生活复杂度提高,就会有幻灭,以及缺少站起来行动解决问题的利器。
罗胖跟我说一件事,每次考得好成绩跑回家的时候,他都跑到父亲面前得瑟,他爸就说你要戒骄戒躁,这有什么课骄傲的,让他特别没有成就感。这当然也是问题,但是不断地告诉孩子你真棒,你是天才,你完美,你了不起,这也是不对的,这是一个假的反馈。
我今天想跟大家说的是,如果我们回到公司里面,回到管理和领导上去的话,就是没有好反馈和怀反馈,只有有反馈和没有反馈,有反馈的时候,希望我们把反馈的颗粒度变小,把我们的协作循环变短。如果一件事情,我们要憋一个月才给反馈,每一个领导者都要扪心自问,在这一个月时间里,我们能不能创造三个反馈点,让他能够有攀岩抓手往前去走,这可能是我们要做的事情。
另外一个强烈建议每个带队伍的人都能看一看《原则》这本书,你会成为一个在普通人群中不怎么受欢迎的人,因为你太爱说实话了,以及你太不在意他人的感受了。但是在我们这样一个以精英主义为目标的团队里,你会特别受欢迎,因为你的力量变强了。
最后说一点心得,反馈系统是我们不断做产品还是做管理的第一系统,但是我想说的是,当我们在研究这些技术问题的时候,研究管理技术、领导技术、研究产品技术、运营技术的同时,还不应该忘掉一件事,就是我们人生的第一要义是什么。无论我们今天做什么工作,扮演什么角色,归根到底——我都是一个人
请注意我的重音,不是我一个“人”,而是我是“一个人”,确实这样的从心理学上来说,这个世界只有你自己,没有别人帮你,所有的问题都是你自己的问题。当我们在解决一些具体产品问题和管理问题的时候,可能会用到反馈技术,但是回到内心,回到我们作为一个人的修行,或者一个人这一辈子的时候,我觉得中国文化当中有非常多的说法。这个世界没有别人,只有我们自己 。
罗胖说到的斯多葛学派本质上也是这个,就是不外求,儒家经典叫做慎独,就是这个世界上只有我一个人,我所有的修行和学习、努力、努力练习的最高目标就是不依赖于反馈而获得意义感,我不需要别人给我们反馈,我也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哪怕我流浪到荒岛,我也能按照我内心的第一性原理去安排好自己的生活,这才是我们作为一个人修行和联系的所有目的。
所以我特别想跟大家强调这一点尤其是我们的同时,尤其是我们很多年轻的同时,我们也有同时说因为你给我反馈少了,所以我不高兴,你不重视我,首先我得承认错误,我忽略你了,这肯定是我的问题,但是我想说,反馈是一套技术,但他不应该是我们追求的目的,追求的终极目标,有一句话叫做“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一片嘈杂的时候我知道什么是真实的,什么是准确的,万籁俱静的时候,我也知道自己下一步往哪走,怎样去区分我们的反馈技术和我们自己内心那个不依赖于反馈的自我,可能是我们这辈子最大的一个挑战,我也希望在我们这个团队里面能够共同去研习这两个看起来矛盾的问题。
我看到有一个用户特别可爱,他说打麻将反馈的效果最好。说得特别对,我昨天还说什么人力资源言情剧这个技术那个技术,这个评测那个评测,就是组织起来打一晚上麻将,这个人的德行什么样就特别清楚了。所有评测都是这个目的,给你问题,给你场景,让你在复杂的系统里面把你的本性表现出来,麻将确实是集所有问题技术之大成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