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现在有人问我是否认识自己,我的答案是还在探索当中。也许你会觉得很可笑,你就是你,还需要认识吗?那么现在我可以肯定地告诉你,你根本就没想过认识自己。
刚上大学的朋友可能会很清楚,大学会有一个测试,让你回忆出高考所写的文章,以此证明你就是你。我同大多数大学生一样,对这个环节嗤之以鼻,我还需证明自己吗?当然这个环节的设置自然有其中的道理。我在这想谈论的是我所受的启发。
要是让我写一篇介绍自己的文章来证明自己呢?那我又该如何提笔去写呢?是写“这是一个个子矮矮的不出众的小姑娘”,还是“有些沉默寡言,害羞腼腆的小女孩”呢?百般设想,却一一推翻。
我觉得自己并不出众。前段时间我参加了一个英语口语班,这里面口语好的大有人在,有人积极回答问题,勇敢地发表见解,有人课下瞬间和所有人打成一片。我文文静静的,和沉默的大多数人一样,毫不出色。爱与别人比较的我总是喜欢黯然地躲在角落里,艳羡着他人的风光。可是,奇怪的是,我的老师当着全班的面夸我脱颖而出,说我能随时聆听他人,并且懂得配合。
我觉得自己十分怯场。参加演讲比赛,明明将稿子背了几十遍,春光满面地站到台上,结果一看着评委的眼睛瞬间泄了气,稿子背得结结巴巴,好几次差点冲下台。我觉得自己在台上的表现常常糟糕透了,可是,朋友说羡慕我的勇气,就算怯场也要一直争取上台的机会。
由此可见,自己和别人看到的大相径庭。谈到这里,我想提到“自我认知”这个概念。自我认知包含自我观察与自我评价。自我观察是指对自己的感知、思维和意向等方面的觉察,而自我评价是指对自己的想法、期望、行为及人格特征的判断与评估。当我通过自我观察,发现自己对自己与他人对自己的评价迥然不同时,我更加深入地观察自我,最后得出一个客观的自我评价。
就按上面例子来说,我认为自己不出众,老师认为我脱颖而出,我发现这两种评价起了冲突,便认真观察自己,发现自己在同别人交流时,喜欢点头肯定对方,喜欢微笑着回应对方,并能给出自己的观点。这时候综合来看,我其实是个善于倾听的人,在这一方面我脱颖而出,而并非我之前认为的一无是处。假设深入观察后我发现自己还是不出众,那么我就会思考为什么我的老师会给我这样的评价,这其中哪个环节出了问题。
这便是一个自我认知的过程,从观察中找到自己。而自己对自己评价不准确,这便是个人的“认知偏差”。这种偏差有很大的隐患,如果不能正确认识自我,容易看不到个人优点,从而产生自卑心理,丧失信心。相反,如果过于高估自己,容易骄傲自满,不听取他人意见。
多芬真美系列广告《FBI探员画像》值得一看,原来自己为自己塑造的肖像与他人眼中的截然不同,从这里你可以看到差距,其实我们一直都在苛责自己,不仅是女士们,男士们也一样。
到现在你还确定你已经非常了解自己了吗?
如果不能肯定的话,可以采纳下面的方法:
“认知——观察——总结——反思”。
认知就是当你看到这篇文章过后,以后会有意观察自己;
观察就是客观地看自己的所思所为;
总结就是把最初的评价与你所观察到的作对比,得出结论;
反思就是重新看待自己,继续保持或者纠正问题。
当你觉得认识了自己时,也请继续把这个自我认知的过程当作一个习惯,因为明天的你又可能和现在的你不一样,请用动态的眼光看待自己!
![](https://img.haomeiwen.com/i17680255/c8d816e715d11040.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