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一点应当注意:“之”和“其”虽然是第三人称代词,但有时候可以灵活运用,用来指“我”、“我的”或“你”、“你的”,如:
柳宗元《捕蛇者说》:“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知乎?’”(蒋氏很悲伤,眼泪汪汪地说:“你要可怜我,救活我吗?”)
曹操《让县自明本志令》:“欲望封侯作征西将军,然后题墓道言‘汗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此其志也。”(希望能封侯作征西将军,然后死后在墓碑上题者“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几个字,这就是我的志向,)
在这里附带说一下“之”字的一种较特殊的用法:有时“之”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这种“之”字往往翻译不出来。例如:
《论语·微子》;“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战国策·燕策二》:“故愿王之熟计之也。”
《左传·僖公十四年》:“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那么,它在句子中起什么作用呢?让我们先看两个现代汉语的句子。(1)“他的到来使大家感到十分兴奋。”(2)“大家都盼望着他的到来。”在这两个句子中,“他到来”本是个包含主语和谓语的独立的句子,在中间加上了“的”,主语就成了定语,谓语就成了中心语,整个成了“定语+中心语”的词组。在例(1)中,这个词组是整个句子的主语;在例(2)中,这个词组是整个句子的宾语。“的”字的这种语法作用通常叫做“取消句子独立性”。古汉语中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的“之”,起的也就是这样的作用。在《论语》例中,“道之不行”是作句子的主语;《战国策》例中,“王之熟计之”是作句子的宾语;《左传》例情况略有不同:“皮之不存”既不是主语,也不是宾语,而是一个表示条件的分句。但“之”的作用仍然是取消句子独立性,表示这不是一个独立的句子,而是一个分句。
了解了这一点,对古汉语中“其”的用法就能有更深入的理解。上面说过,故汉语中的“其”,多数是表示“他的”或“他们的”。有时候,比如在《左传·僖公三十二年》“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人也”这样的句子中,“其”字硬翻译为“它”,但实际上,“其”仍然表示“师之人”,只是因为这个“之”字起的是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所以翻译不出来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