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错把愿景当战略
比如“打造xx第一品牌”,“做中国最好的XX”。这种其实是对最终目标的一种感性的描绘。愿景描述的是我们为最终做出什么而战。
2.错把期待的milestone当战略
milestone代表的是,如果运气足够好,我们想拿到的一切在未来的哪个时期都能拿到,或者按照什么样的先后顺序拿到,比如探月工程的“绕月,落月,回地球三步走”,这些严格意义上也不算战略。但是比愿景,更加细化了一些,至少把分阶段的目标给出了。所以milestone这类,可以说是分阶段的稍微细化了的“愿景”。
3.错把方法论当战略
数据驱动,尊重用户,扁平管理,MVP敏捷迭代这类,这种属于方法论,用于指导我们如何具体工作更加科学有效。这也不是战略。
4.战略就是通往目标的路径的具体描述和论证
路径,就是手段的意思。有手段才能搞定目标。要持久战,不要“速胜论”,游击战为主,运动战为辅。这就是战略。打赢日本是愿景,但是具体怎么赢,《论持久战》才是战略。好的战略是必须给出明确的具体的路径的。
有时候通往胜利的路径有许多条,谁都能想到几招,这时候战略就要排除掉不靠谱的那些,排除掉成本高的那些,排除掉那些竞争大的那些,找到最容易实现目标的路径。
有时候通往胜利的路径似乎不存在,比如“降低进入太空成本”,没人干成过,那么就需要压宝理论上存在的且价值巨大的一条路径,“让火箭能飞回来,来降低成本”,并all in资源让这件事情实现。
5.战略是舍弃的艺术,是不做什么的艺术
资源有限,什么都想要,就什么都做不到。除非极其难以抉择,否则尽量避免“两个都试试,都做做看”。鸟枪法不是战略,至少不是优雅的好战略。
6.战略要具备向下细化的指导性,但同时保持宏观
战略要具备指导性,就是接到战略的人,知道如何在自己的工作内去细化战略。所以google的“all in AI”,虽然贯彻了舍弃的艺术,但是更像是个公司态度或者口号,一个风向标,而非一个具体的公司战略。因为这个东西对具体做产品的指导性,还是比较弱。
PS. 如果一个PM拿到这个口号后开始狂做app,我觉得他是傻逼。
7.战略要有论述逻辑
战略,为了让听众信服,是需要给出明确的推演逻辑的。那什么样的推演逻辑是好的推演逻辑?
第一,推导过程要短。
因为每一步的推导过程,在实际执行中,都是有不确定性风险的。有一类机械叫戈德堡机械,就是大量的滑轮杠杆之类的组成的一系列复杂机械。逻辑就好比这些机械的组成部分,中间任何一个部分断掉了,整个机械就断掉了。好的战略讲究“一张餐巾纸”搞定战略,也是这个意思。
第二,战略要基于常识
很多人为了装逼,喜欢引用大量的宏观经济数据,比如,如果你做个拍照app,是完全不需要关心中国GDP增速的,甚至智能手机用户总量和在线总时长也不用去关注。宏大叙事装逼好用,做事不好用。
那么需要关心什么?这个app有哪些新功能,是用户可能会在乎的?比如有动漫化的滤镜,相机类产品怎么做到NPS很高,这样我渠道成本就降下来了就能砸钱了,能围绕诸如此类问题的情报,才是重要的情报。
而往往最有价值的情报,是基于用户心智的常识。
8.战略是可以迭代的,但必须是局部迭代
承认错误是美德,就算大方向对,小处也可以调整的。比如战略的某一个环节发现了更好的手段,就可以替换之。但是如果掉头重做,那等于是承认这个战略是失败的,那绝对不是战略迭代。
9.思考产品战略最需要关注的信息:行业新武器,用户心智
用户心智,是要去观察进而影响的,比如某种用户习惯如何建立,用户核心需求在哪里,用户消费决策过程如何。互联网公司是通过大规模的对用户行为影响而产生价值的,而用户行为是基于用户心智的。
而行业内的新武器,则是影响用户心智的手段。比如说,短视频可以用在哪里,私域可以用在哪里,有一个误区就是行业容易追热点,实际上,每一个新武器的出现,都有他的作用域和局限性,认识到每一种工具的用户和局限才能真正驾驭
好的战略主要就是用心智+武器分析构成,别的占比很低。
10.如果战略想不出来,排除脑子不好,就只能是调研不够充分的原因
转头去跟用户聊天就好
11.我觉得以下这两种算是合格的战略描述
1.用小而轻的服务(比如培训教学或者患者管理)获取全国牙医的连接关系
2.通过1与多点执业制度获取部分优质医生的服务时段
3.由于有了2,利用优质医疗资源稀缺的特点,形成C端吸引力优势,最终建立平台
--------
1.利用地推团队大规模搞定水果店小超市做提货点,结合sass管控门店,形成可覆盖社区的卖菜服务链
2.利用补贴打法培养用户唯一入口买菜习惯
3.形成规模效应后进行商业收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