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期间,看了《有钱人和你想的不一样》,其中财富蓝图一中有一个关于"七天不抱怨"的练习,印象深刻,随即开始付诸于实际行动。
虽然知道抱怨、指责这种行为不好,可在生活中,遇到一些不如意的事,限制性思维模式会不由得让你去指责别人的行为,去向周围人倾诉、抱怨。
然而,大多时候我根本没有意识到这种行为。直到看到了财富档案1这篇,作者说受害者有三个明显的特征:责怪、合理化、抱怨,我才顿然醒悟过来,原来自己也在扮演受害者角色。
受害者特征一:责怪
遇到主要因别人的过失导致事情无法进展或突发情况时,我们大部分人都很擅长玩"怪罪游戏"。
孩子不小心打碎了玻璃杯,你忍不住数落他:你怎么这么笨手笨脚的?一个杯子都拿不好。
爱人回家晚了,你忿忿地说:你还能回来得再晚一点吗?
同事搞砸了一个项目,你生气地说:白白忙活了这么多天……都是因为他,让我们前功尽弃!
当受害者习惯了指责人、事、物时,他会把一切不如人意都归咎到外在世界。仿佛错的永远是别人或是别的事情,一定不是他们自己。
伸出食指指向别人时,其实是在逃避自己的责任。因为怪罪于别人容易,检讨反省自己难。
受害者特征二:合理化
所谓合理化,即是找借口。
你没钱时,会说钱真的不是那么重要。
你上班迟到了,会找天气、交通甚至自己的闹钟失灵等等原因。
你写不出来文章,会说自己状态不好,没有灵感,时间不够……
总之,想办法证明造成这一切都是合理的,不是你的错。因此,你不必背负太多的心理负担和压力。
受害者特征三:抱怨
"抱怨"这个词最熟悉,这个行为几乎是生活中最常见的。
作者哈维·艾克说:“抱怨,是你对你的健康或财富所做的事里面最糟糕的一件。抱怨是最糟糕的事!”
根据吸引力法则,一个全宇宙通行的定律:“你所关注的事情会扩大。”当你抱怨的时候,你关注的是你生活中的那些烂事。所谓“物以类聚”,就是你在抱怨时,其实是在吸引更多“烂事”进入你的生活。
我留意了一下,爱抱怨的人,通常日子都过得不好。我一个邻居,经常跟我抱怨、数落她老公的不是。
她腿伤时老公在家照顾了十几天,就因为他老公没听她的把垃圾袋套垃圾桶上,大动肝火,哭了一场,气了两天。
想起她爱抱怨的行为,我也反观自己,也会时不时抱怨老公、孩子的不是。
所以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提到了一个关于“七天不抱怨”的练习。要求是:完全不抱怨,而且连抱怨的念头都不要有。必须持续整整七天。
在练习的头几天里,因为有一些从过去而来的"残余烂事"骚扰你。烂事的速度虽不是光速,也需要花一点时间才能清理干净。
“爱抱怨”这种制约性模式不是一天两天才养成的,但如果你觉察力很强的话,会意识到自己正想抱怨或正在抱怨而及时闭嘴,或脑子里有抱怨的念头,及时消除。
说说我的实践。做了两轮练习,通常是前三四天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抱怨的念头或行为",而及时闭嘴,用转念去化解。后几天,抱怨的话或想法明显少了或轻了,有时轻微得毫无察觉。
我清楚地记得我刚练习的第一天,那天和儿子去KFC用餐时的情景。儿子取餐回座位时一不小心,餐盘里的可乐倒了,洒了自己一身。看着他那件刚买的白色T恤,被可乐染得……我的心里一股火“腾的”上来了。
正想说他两句,突然意识到自己要抱怨了,赶紧闭嘴。但那时,我愠怒的表情一定是可以看出来。儿子拿着纸在那不停地擦,愧疚地说:今天真不该穿白色T恤出来的。他的反应让我心里特别难受。我在心里想,不就是一件衣服吗?弄脏了洗洗不就干净了,何至于动怒。我忙跟他说:“没关系的,衣服洗洗就干净了。而且因为你反映够快,可乐才没掉地上。”
这个练习,最大的好处就是提高觉察力,意识到自己抱怨的行为,而及时闭嘴。还有……
“假如你不再只是想着那些发生在你身上的烂事--并因此停止把它们吸引过来,你将会惊讶于你的人生竟然可以变得这么好。”
从现在开始,每当你听到自己大声责怪别人、找借口或抱怨的时候,请马上停下这些举动。
你要提醒自己:是你在创造自己的人生,而且你随时都在吸引成功或是烂事进入你的生命中,所以务必明智选择你的想法和你所说的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