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1.2018
我认为在器物的背后是人的方法与技能,在方法与技能的背后是人对自然的了解,在人对自然了解的背后,是人类了解现在、过去与未来的万丈雄心。
(顺序可以倒着理解,人类了解历史演变,站在前人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创造发明,因为不尊重自然,因为不顺应客观规律,吃的苦头,我们当代人如何避免,这也是考古学家、动物学家、地质学家、历史学家风餐露宿,不计较荣华名利的意义。
生命有限,人类前行,绝非事事躬亲,那就要学习前辈的经验和教训,少走弯路。)
我觉得西方的智者有一股不管三七二十一,总要把自己往聪明里弄的劲头儿。为了变得聪明,就需要种种知识。不管电磁感应有没有用,我们先知道了再说。换言之,追求智慧与利益无干,这是一种兴趣。现代文明的特快列车竟发轫于一种兴趣,说来叫人不能相信,但恐怕真是这样。
(这也是两种文化氛围的差异,古希腊古罗马时代,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战国后期封建社会形成,我们经历了漫长的几千年封建社会,贫穷思想禁锢,一个发明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瓷器、算盘、拱桥、降落伞、风筝,著有《水经注》,《梦溪笔谈》的国家,逐渐演变。
变得吃苦耐劳,命贱如牲口,还渴望活着,苟且地活着,变得对命运妥协,天命大于自身的能动性,力量是潜伏起来还是退化了呢?兴趣爱好,科学发明,那些能帮助我们获得更好吗?如果不能,有什么意义呢?
我们变得急功近利,目光短浅,是时代环境的原因,满腔热泪看着国民的劣根性,然而不能谴责谁,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刻骨铭心,不感谢时代造就他们吃苦耐劳,也不抱怨为什么是他们遇到了,有用吗?)
中国人还认为,求学是痛苦的,学海无涯苦做舟。维特根斯坦在临终时,回顾自己一生的智力活动时说:告诉他们,我度过了美好的一生。还有一个物理学家说:我就要死了,带上两道难题去问上帝。
(多么美好的一生,因为喜欢篮球,科比在早晨四点钟踏着洛杉矶的太阳,我可不认为多值得歌颂,还不如告诉国人如何找到自己的兴趣爱好,多尝试,当然试错也需要用心,书籍是个不错的来源,现在增加了个网络,视频学习。
做小实验,可以跟着视频学习,没有钱上各种班,没有时间报班,那就珍惜一颗学习的心,永远保持一颗好奇心,不是八卦,是探索。)
中国人总要以为自己有了一种超级的知识,博学得够够的、聪明得够够的,甚至巴不得要傻一些。直到现在,还有一些人以为,因为我们拥有世界上最博大精深的文化遗产,可以坐待世界上一切寻求智慧者的皈依——换言之,我们不仅足够聪明,还可以担任联合国救济署的角色,把聪明分给别人一些。
(那是某些人的优越感,下行反事实思维,这也导致“目光短浅”,有人即刻情绪满足,沉浸其中,结果忘记了继续付出与努力,才能收获到更好的结果。最可怕的是那种好为人师,倚老卖老,自以为是。
其实不是中国人都这样的,这个有点以偏概全,我们大多还是有自知之明的,没有远大的抱负,只求活着,甚至没有想如何活着,有条命就好了。听起来确实可悲的,10后没有我们这么卑微了,他们活得更注重精神世界,快乐、开心、舒服、人性化、自由、尊重,这些是判断职位的标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