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云居轩
[《战略学札记》]读后9:工农大众,保护并实现他们的希望,代表着

[《战略学札记》]读后9:工农大众,保护并实现他们的希望,代表着

作者: 沐玉声声 | 来源:发表于2018-09-22 10:25 被阅读48次
image.png

文木老师的目光中,始终温情地关注着劳苦大众。他的思想根植于毛泽东,他的理论基础源于马列主义唯物辩证法,他的阐述却又是那样井然,同时又有着历史的深邃,常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

1、他毫不客气地指出:哪里有两极分化,哪里就有马克思和恩格斯;哪里有穷人,哪里就有列宁和毛泽东。

当前,毛泽东“热”潮再一次在世界各地涌起,与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在官方的热起,足可让我们深思。

2、关于青年一代,关于大学生分配,关于80后的思想追求,文木老师作了历史性的对比,并指出了一个真理。

他说,20世纪80年代,国家正值开放之初,机会极为充裕,有胆就可发财,上了大学,就基本上可当白领。所以那时社会需要更多的自由。要自由就排斥单位的约束。这是当时“自由主义”在中国存在的思想基础。相反,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即使读了博士也难当白领,家里弟妹为了他们读书在外多年打工,在他们毕业后又无以回报。目前这个阶层连同其对公平的要求,正在日益扩大。

要公平就需要强力国家,这就是目前爱国主义和反“新自由主义”意识日益增长的思想基础,同样也是目前中国红潮已起和“新自由主义”式微的原因。国民党在中国失败的教训告诉我们, 中国是以工农为主体的国家,他们要没好,那谁也没好。

3、文木老师指出,20世纪30年代,蒋介石和毛泽东都认识到了农民问题。但对策却十分不同。蒋介石在农村搞“新生活运动”,毛泽东搞土改。蒋介石给农民送去的是“糖”和“洋货”,而毛泽东给农民送去的是土地和枪。蒋介石给农民输“血”,毛泽东则帮着农民造“血”。农民有了生产资料就有了自我造血的功能,就能自主劳动。毛泽东由此建立了新中国。20世纪50年代,蒋经国学习共产党,也在台湾搞土改,送农民土地,并由此在台湾立住了脚,并成为亚州“四小龙”。

4、对于城镇化,文木老师有其特到看法。他说,历史经验表明,在社会矛盾日增和生产力水平不足以提供更多就业岗位的情况下,将大批农民与土地分离,并以“加快推城镇化”的名义将其推入城镇“无产者”的行列,这样的政策无异于抱薪救火,其前途就是1789年的法国,其进速与这种政策的推进力度成正比。

5、在当下中国,坚持资本主义市场化的所谓“自由派”的每一分“胜利”,都会造成他们的掘墓人,即中国劳苦大众人数和力量的十倍扩大。从这个意义上看,与19世纪欧洲那个“共产主义幽灵”,是欧洲资产阶级全力围堵造成的结果一样,今天中国排山倒海般的”毛泽热”,也是这些“自由派”催生的结果。

6、东西方,究竟有何不同?文木老师指出,中国是以工农为公民绝对主体的国家,他们在绝对资本化的市场导向面前是脆弱的,由此得到的辩证结果,则是他们反抗资本主义市场化的力量——与西方国家相比——却是无比强大的。由此可以预见,中国绝对“市场化”改革失败的速度将比他们成功的速度更快。

7、其实,在这个问题上,伟人毛泽东早就注意到这个规律。他说:“中国自从1911年皇帝被打倒后,反动派当权总是不能长久的。最长的不过二十年(蒋介石),人民一造反,他也就倒了。凡是右派越嚣张的地方,他们失败就越惨,左派就越起劲。”为什么呢?毛泽东说,“因为代表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民利益的一切革命者是不会容忍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战略学札记》]读后9:工农大众,保护并实现他们的希望,代表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xvto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