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二那天,看到有人在微信朋友圈发打小人、捏小人的图片。小人的存在,常是一种负面的影响。也就是负能量。负能量一说,在佛学叫“念头”之一种;在心理学或可称之为情绪之一种。无论哪一种说法,它们都影响人类至深。
何以见得?不说我们自己内心的感受,且来看看心理学家David R.Hawkins的说法。他分析了各类情感的能量等级,发现所有的情感中,对人体最有害的情绪是:羞愧。
在探究如何脱离这些负能量的方法上,心理学与佛法的相遇是必然的。一方面它们都是和“心”有关的学问;一方面人们需要它们解决自己面对的问题。
对佛教而言,它对所有的概念和期望保持完全开放的心,所以佛教不能漠视西方的心灵科学。而西方心理学在经历了早期的曲折之后,走上了向其他学科或学问借用智慧的道路。以至于今日,可以心理学的实践中看到许多来自佛学的方法和技巧。
佛法中唯一认识心的方法,就是要直接去检查它,先用分析的方式,然后通过禅定的方式,或者说静坐的方式。此间静坐,远超过模糊定义下的心理休息。
马修认为,西方心理学因此显得似乎很片面,也很表面化。佛法对心的人认识的深度,其实很接近弗洛伊德的核心理论:即潜意识。这个概念意思是无论人类多么希望自己诚恳,无论如何想了解自己 、改变自己,总有一样东西永远留在内省范围之外。
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有一些心理力量,诸如直觉、记忆等隐藏在潜意识中,原因是一道压抑性的屏障。一般的知识无法穿破这道屏障。弗氏的做法是思考,利用新的技巧去接近这道屏障。但是这种做法有两个方面的不足:1.为时较短;2.心理分析师需要先了解自己心的本性。这种了解,不仅应该建立在其心理体验师的分析和督导师的督导上,还应该建立在对自己的心的长期体察上。
马修指出:佛法强调,要消融潜意识,相对于心理分析的说法是习性、心理状态层面。所有这些,都会影响我们的行为模式。它们不只是来源于童年,还来源于无数未知的彼端。
佛法认为,有八种不同难过的意识元素-----最基础的元素:不可觉得性的基础意识。即有意识的简单事实,对宇宙的存在有一种整体且无分辨的觉知。携带习性的媒介。五种意识层面:色声香味触。和念头或心理联想有关的意识。这些念头升起后所产生的正面或负面情绪。
马修的看法是,当修行者用内省和心灵修持的方式检查心的本性,为的是净化意识的河流。同时也是在消融这些习性。
经历过精神分析的人士,已经成功地去除了问题中最戏剧性的成分,因为问题已经追溯到童年。然而经过多年的努力,他们似乎还未获得心的喜悦,没有真正发出平静和满足的光泽。依然脆弱、紧张、多虑。换句话说道理懂很多,但还是过不好这一生啊。
佛法有更简单的方式,就是用智慧之光让这些燃烧,让心的究竟本性--空性,显现出来,同是让这些习性不留痕迹地被消灭。也就是说,对于人心而而言,仅仅只是指出过去的问题是不够的。
何维勒认为,在马修的说法中存在一种悖论。事实上,在日常的生活中有一些人就是没有办法用自己的力量通过内省的方式解开这些致命的心结。他们需要外界的干涉、分析以及教导等方式提供帮助。
马修强调:他关于心的意识的看法并不是非此即彼,有精神问题的人当然需要某种正当的治疗,来帮助他找到禅定本来就需要的稳定性。对,稳定性。一个人需要强壮而稳定的心理状态,才能进入深入而持续的心灵修持。精神分析的问题是没有指出无知和内在奴役的基本起因。
马修认为,主要的起因是对自我的执着,从中又升起对事物的吸引和排斥心,以及迷恋自己和保护自己的欲望。如果只是认出造成干扰的念头,认出它们毁灭性和压抑性的效果,不足以化解它们,也无法创造个人深层,完整的解脱。
要去追踪念头的那个根本泉源,要去观那个自我。如何观?观,亦可对应禅定。二者都导向去发掘憎恨、欲望、嫉妒、不满足、傲慢等等。看待这些念头,然后通过纯粹的禅定,“观”所有赤裸的念头,直到看到它们的原始本性。
必须重复这种对心本性的检查,努力修持,心的状态会趋向自然,方能获得解脱。心之解脱的状态:心保持在一种清晰而觉醒的觉察状态中,念头再也没有任何干扰性的影响。
这就回到本书,实际上就是僧侣与哲学家探讨中很重要的一个问题:什么是真正的修行?
要解决这个问题,先区分禅定状态和后禅定状态。一直提到的禅定,是一种分析和思考的方法,目的是去了解心的本性和运作,去辨认事情最初的面貌。
所谓后禅定,包含的是避免原封不动回到我们先前的习惯中。包括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那个运用禅定所得到的了解,以得懂更开放的心,加强善良和耐性。
换言之,后禅定类似复盘,一再检视,一再复习,留下对自己最重要最珍贵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