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谷穗文刊世界万象
江户(兰江系列之六)

江户(兰江系列之六)

作者: 陈水河 | 来源:发表于2018-10-08 07:37 被阅读291次

    国庆节七天假期,有三天是在江岸游走的,因为贪玩,也因为系列文章的素材采撷。平常,农民兄弟对小市民的看法会用这样几个词:斤斤计较、讨价还价。同时,也为自己打气,说:“城市居民的祖宗,谁不是农民出身?”这看上去互不搭界,却似乎反映的是同一个问题,传统阶层意识的烙印和身份的强烈认可度。昨天,围绕”江户“思考了好一阵子,才知道渔户、樵夫和农民还真的是有区别的。——题记

    渔樵,在古诗文中用得很多。一种解释是,农民既干打渔的活,也做上山砍柴的活;一种解释是,渔户和樵夫。前一种可能是沉迷在书斋中的人对诗文的解读,充满想象,却与实际相差很远。因为在那样的封建制度下,同时干渔户、樵夫的活几乎不可能。

    兰江夜景

    如果说最早的市镇是从草市、官市萌芽出来的,那么我相信兰江边的集镇最早应该是一个渔村。兰溪市城关镇如此,建德市的三河、麻车和大洋更是如此。建德市这三个地方都是靠山面江,是沿江渔村存在与发展的最典型样本。有人说,这三地周围不是存有大量农田吗?你怎么敢断言——市镇的发展不是种植业发展的结果。我私下认为,他的说法也对。对在哪里?对在“发展”两个字上。城市发展离不开种植业。换句话说,是农民兄弟种植粮食和供给粮食促进了城市的发展。

    江户(兰江系列之六)

    城市的孕育是人类生存方式的改变,是人们提升自个儿生活质量的内在要求。在城市的早期,江户一定是渔民或者是为渔民提供打鱼工具的手工业者。然后,才是贩鱼者、贩米者。而农民想必不会把家按在江滩边上的,他们大多会选择山坡地和少受旱涝灾害的盆地、平原,极少一部分才会去打江滩、河谷种植庄稼的主意。樵夫也许更不会产生如渔户这样的生存意识和生活念头。

    在我国封建社会里头,在民国时期,也是有一定量的农民进城的,但其中更多的是应该以流民或者是读书人或者是仆人、役夫的面貌和城市居民帮自家农民亲戚的形式出现的。正因为这一点,“城市居民的祖宗,谁不是农民出身"的说法才有了实例型的依据。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民进城有三条路可以走。一是顶替父母的公职,一是当兵,一是读工农兵大学。我大哥就是通过读高中、当兵的路径,在八十年代转业成了市民。共和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尤其是八十年代中期之后,情况就不同了,农民可以在城镇企业打工或经商成为市民。而这恐怕就超出了我写这篇文章的范围。

    瞧这一家子。食物吃法的回归

    江户最初是渔民,应该没错。欢迎大家批评与指正。

    陈水河整理于2018.10.7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银蕨之约:娓娓道来,很是受益。
        陈水河:谢谢你的夸奖
      • 陈水河:兰江系列,更需要关注居民的生活,写点接地气的,那我从社会阶层分析的个案着手,试试看,看看行不行?
        回家烧茶:@陈水河 值得期待🍵🍵🍵👍👍👍

      本文标题:江户(兰江系列之六)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yiqa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