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条江皆有大源与小源。梅溪与龚塘溪都是小源。梅溪直接注入兰江,龚塘溪注入婺江后汇入兰江。大源出自高山,小源出自家山。对我们普通百姓来说,家山上有着动人的成长故事。因为这,兰溪境内金华山西头西山寺捞刀坑去了三次,且在国庆节去的,那是朋友东山石的老家;金华山东头的龙门,则去了多次,那是梅江的圣地,国庆节里,如果不去那里行走,才真是奇怪的呢。 ――题记
漫漫细沙,来自何处,又是谁曾经荡涤,和暖的阳光,凛冽的风雨能让自己彻底静下心来,会有好多种办法。但最好的办法,还是到深山里去自由地呼吸。就像昨天傍晚,汪同学约定去龙门大山行走,今天上午去体验龚塘溪的源头――原西山寺自然村捞刀坑。尝一口农家菜,喝一口山泉水,也许是最好的疗方。
一个正着手规划迁移下山,一个已经整体搬迁。
朋友东山石为我拍摄于曾经一起欢乐过的五间头瓦房前。这一口菜,这一口水,有毛竹的影子。毛竹喜阴喜湿,在江南并不稀罕,只要稍稍留意,它们就会走进你的视野,与你耳鬓厮磨,与你谈情说爱。人站在高处,看阳光下的竹林,像是有骨的水藻,密不透风。可它们一个长在溪渠里,没去了身影,一个长在坡地上,让人们神移。
不过,在金秋,我就近看到的高山竹林,却像是个个得了自残的毛病,身体东倒西歪不说,竹梢都有些焦黄甚至干脆来个裸身,反抗高温反抗旱晴。难道生活在高山上的它们,活得比人类心明透亮。既要加法,扩大疆域,也需除法,忌讳窝里斗。老竹主动弯下了腰身,匍匐于地,新竹觅得了阳光雨露,用心承继。
人类本是毛竹的天敌。但人们考虑成本,不再上高山砍竹运竹。于是,毛竹自己开始了自我更新、加速换代的进程。
男主人走了,女主人接下了山。庭院荒草丛生,门锁迎接我们。这一口菜,这一口水,有山民的踪影。十年前,东山石约瞿医师、叶医师和我去了西山寺。西山寺,是兰溪第一个亿元村,靠山吃山,烧石灰石,烧出了水泥也烧出了名声,最后也是为了这石灰石,方便矿山作业,整村迁移下山。
东山石,对老家十分寄情,不时地在拍照,也在不停地回忆捞刀坑,原西山寺自然村,位于村落的最高处。自然林茂盛如初,为村民提供丰足的水源,经济林见缝插针,一年四季,水果丰收,是兰溪坚果的供应基地。今儿个,大栗、毛栗树风采依旧,果实却早早被人摘走,背下山,换成钱,养育了新的骨肉。
五间头瓦房,一边是工具房,一边是灶房。灶房还是灶房。朋友东山石,一一点数着过去的人和事,并用手拔了莫名的中草药。而在这里炒过菜,供我们这些爬山人裹腹的瞿医师,独自一个人坐在门槛上沉默了。老大爷古去了,女主人也接下了山,住进有山有湖的西山寺新村。庭院荒芜了,连桂树也都早早歇年了。当年,那桂花清芬里,老人与小女孩的欢笑声,都到哪儿去了呢?是否成了大山的催化剂,成就了这一片竹海,这一片山林。叶医师的女儿、东山石的女儿都是高一学生了,成了大学生的后备军了。利用节日,参加培训班和补课,那才是正事,最要紧的事情。
这一口菜,这一口水,还有藤蔓的线条。藤蔓能依附大树,能爬上大石头和旧农房,巧手编制成咱江南老百姓的生存路线图。
江山(兰江系列之三)江山(兰江系列之三) 江山(兰江系列之三)
这一口菜,这一口水,更有乡情与友情在里头。甜甜的空气啊,甜甜的泉水。我尽情地吸收尽情地享受,也想尽情地说出来写出来,幻化成一个个优美的文字,与图片在一起,让共和国生日光华在高远大山里久久流芳,也在千古兰江中久久流淌。
文友刘国贤,住在刘源,心系龙门 龙门大山,黄昏光影 有一个人,不想错过任何一个游玩机会陈水河原创于2018.10.1晚上,修改于2日早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