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译意:
孔子说:“不去修养品德,不去讲习学问,听到义却不追随,有了错误缺点不能改正,这些都是我所忧虑的事情。”
上一章是针对学习的三条定律与方式方法,这一章孔子针对个人的素质教育提出了四条他心中的忧虑。
一忧德之不修,春秋末期天下处于混乱的状态,人与人之间争权夺势,国与国之间战乱纷争,处于活着就好的乱世,个人的修养问题被丢在身后,想要尚德修身何其艰难。
想要修德,先要有远大的理想,有心怀天下的大局观。儒家思想里对道德修养的要求是第一位的,如此才能由内及外地约束自己要求他人。
二忧学之不讲,孔子在周游列国的过程中他的授道并没有达到想到的效果,虽然各国执政者看起来都是看重他,但是他的理念仁道儒家思想是没有机会去实行的。他后期想要回去继续教学生,也是基于这样的顾虑吧,既然现阶段达不到这种理论水平,就尽力去教授更多的学生来接续自己的思想理念,培养更多的人才为以后打好基础。
同时也有与同频的学者师者相互研讨提高自身境界的向往。同上章的“诲人不倦”一样,在教学的重复中,在质疑与问题中找到自己欠缺的部分,完善自己提升自我。
三忧听到正确的道理却不去亲身实践它。其实也就是一个行动力与思想的不对等,很多事情大家都明白怎么做,比如街上有老人摔倒了,都知道应该去扶起他,但为什么各种状态频出呢?一个原因固然是道德信任的缺失,另外也有不想为自己惹麻烦的心思。
有的时候不去做是因为能力不够,机遇不到。但如果自己都不去努力,不去行动,如何去谈之后的结果呢?《雍也篇》中冉求说,“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孔子对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知道和践行是不一样的两种体验,重在参与其中,有一个不断向前向上的动力与激情。不动就不会错,但也不会有前进的机会。
四忧知错不改。人一生会遇到多少事情,谁也不能保证自己就永远不会出错,重要的是如何对待所犯过的错误。颜回说,不贰过。犯过一次错误就不会在类似的问题上犯同样的错误。过而能改,善莫大矣。
而现实中有些最终犯下大错的人,起因无非是一些小打小闹,小偷小摸的累积,最终就酿成了恶果。所以人们常说,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钱穆评说,本章所举四端,皆学者所应勉。能讲学,斯能徙义改过。能此三者,自能修德。此所谓日新之德。孔门讲学主要工夫亦在此。本章亦孔子自勉自任之语,言于此四者有不能,是吾常所忧惧。
而所列的四种情况,都是可以规避的行为。教育是为了培养人的善和提高人的道德品质。学习知识是很容易的,死记硬背也可以做到,而做人就不一样了,这就必须把以上四方面综合在一起,作为平凡的个体,没有能力去改变去影响大的环境,但从我做起,从小做起,修身养性,学而不厌不倦,知错必改,从这些方面着手完善自己的人格还是可以循序渐进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