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时代,智力资源成为最重要的资源,现在的协作变成了以“知识创造”而非“知识获取”为中心:谷歌员工通过Skype等方式和全球各地在线会议和协作,打破地域限制,头脑互联,智力阶乘,集体创造出改变未来社会的更好方案。因此,学习教育理念的变革,学习方式也在悄然变化,尤其是以知识创造为中心的协作,成为了对创新人才培养的一种方式。
现在,国内一线城市,很多国际学校和比较开放的公立学校,小组讨论已随处可见,随着PBL项目制学习不断开展,知识协作探究式的方式,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合作和对话,成为了学校课堂方式的重要部分,但是,越是非结构化的,长周期的活动,越难以控制,出现了许多的问题。
问题:学生不会真正的合作和讨论
老师通常会选拔出几个所谓的优等生教其他的学生,在班级里培养几个小老师,来做代言人。小组合作讨论时,只有一两个优等生全程投入参与讨论,其他人只是应付和应和,浑水摸鱼。孩子们不知道该如何说,说些什么。有些孩子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有些孩子则一言不发。而优等生在组织讨论时候,也并不想知道其他人的观点和想法,而只是想通过其他人的问答,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问题:老师无法有效帮助学生的合作讨论
老师对学生的观察能力有限,即便是站在学生身边,也很难描述学生真实状态,只能用一些模糊的词语,例如“积极”,“不积极”来形容。学生观点如何?哪里遇到了困难,哪里克服了困难?每个人在小组合作中起到了什么作用?面对这些问题,老师并不清楚。(陈静静,2016)
很显然,即便老师知道了看似热烈的小组讨论并没带给学生深度的思考,讨论也仅仅只有一两个全程投入者,并不能造福于大部分学生。但是,老师苦于没有三只眼睛,也没有三头六臂,无法对学生进行全方位无死角的监控。所以,只有教会学生学会小组讨论,学会基于想法的合作。老师有了可以使用的工具,才可以更好地观察和反思课堂上的小组讨论,才能让合作真正有效。
- 基于对话思维,改造小组讨论,将对话串联起来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习理论发生了许多重大变化。学习现在不仅被理解为个人学习过程,而且被理解为位于真实环境和复杂学习环境中的社会,分布式和集体过程。高阶思维不是一项单独的活动,而涉及一起工作和思考的人。在一个探究社区中,对思维的强调已经从个人工作转向参与对话思维(Dialogic Thinking)。研究人员现在研究如何集体改进思想,以及参与者如何通过渐进式话语为社区创造和增加知识(Scardamalia&Bereiter,2006)。
而老师的课堂现实状况却反映了以上师生在对话思维上的缺乏训练。针对于此,剑桥大学教育学院2016年实施了一个项目“Analysing Dialogic Interactions in Classroom,”剑桥大学教育对话分析计划。这个项目设计并了一个课堂对话的组合表,并和世界各地的教育学院的学者合作对这个表格进行验证和改进。
https://www.educ.cam.ac.uk/research/projects/analysingdialogue/
屏幕快照 2018-07-24 下午3.56.40.png我在获得了这个这个对话的组合表之后,进行了一些简化和改造,来更好的支持学生小组讨论和课堂对话。本身的量表看起来很复杂,我把它分成了两组:中文简单来说。第一组比较基础:追问,思考,辩论,构建,综合。第二组则在很多对话中被忽视,大家一味把对话推进,却忽略了反思, 分配与转引,调焦,延伸,和停下来进行反刍和联系。
同时,针对9年级的英文语言文学课的合作讨论,我根据对话式教学的量表表格做出了一些针对性的设计。之前的讨论,已经出现了以上提到的一些问题,尤其是一些学生讨论中,并不知道如何回应其他人,没有形成一个对话链条,就一下断掉了,或者对话过于松散和重复,对《罗密欧与朱丽叶》里面人物的理解,翻来覆去,还是那些观点。为了让学生互相的讨论对话更加有结构,有意义,我首先选择了其中三串提示概念:分别是RIB,(RIB英文是肋骨的意思,自己觉得很好记忆)。
I-是英文字母里面的Invite,即“邀请别人拓展观点或者进行推理“,表现的形式有很多种,例如邀请其他人阐明说清楚某一个观点具体的指向,或者表达不同的观点或想法。
很多学生只会一味同意别人,自己没有观点或者不敢表达异见。又或者没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即非要问出一二来才罢休,
R是英文字母里面的Reasoning即“推理”,“使得推理更加明确“,表现的形式有很多种,例如通过解释或证明其他人的贡献,补充一起证据来支持其他人的观点。
很多学生没有证据意识,没有认真阅读思考,不基于文本和事实,就只是随大流,迎合一些所谓的:观点领导者“
B是英文Build on, 即“构建”,即在某人的某一个观点进一步在发展,认可表扬的同时,将别人的观点进步完善,可以是补充一些分论点,也可以是在此基础上
很多学生是老好先生,只是“泛泛而谈的认同和夸奖“,对别人的观点持绝对接受的态度,表扬对方也是凭空而谈,并没有对观点进一步的建设。
图片 1.png
(图片注释:给学生的一些讨论提示,左边一列是对话话语类型,右边一列蓝色的是句子的开头,后面学生可以自行内容补充)
当然,这张表格里面还有很多思维提示语,我也用在了后期的讨论中,尤其是C(联系),和RD(反思),是到了深入讨论和总结阶段常用的。例如P1中的Synthesise ideas(综合),被我用来启发大家对《罗密欧与朱丽叶》这个剧本的人物命运,提出一些更有宏观性的,总结性的问题。**
屏幕快照 2018-07-24 下午3.37.19.png提出此类问题,通常需要学生对过去大家的讨论做自信的聆听和分析,特别是连接不同的想法和比较的想法, 对人物的理解变得更加复杂,
例如这个问题:“讨论以下角色的选择如何影响这个故事的结局:罗密欧,朱丽叶,弗莱尔劳伦斯,Mercutio,Capulet勋爵,Tybalt。在故事的哪个阶段,他们命运开始出错了?这是谁的错?”回答上面这样的问题,就要求学生以整体方式审视和理解情节发展,并分析它通过考虑不同角色的互动。当他们对这种能力的把握,表明了他们对戏剧人物和主题的全面理解。
因为学生是通过在线论坛进行讨论和写作,所以,我预设了一些嵌入式知识支架,引导学生通过猜想,搜索和发现的对话过程,使思维和学习过程高效和有效,同时通过以对话的方式进行沟通,增强社交互动。
- 一些比较好的学生对话片段:
学生12首先提出了这个问题,“在第3幕第1幕中,谁真正对Mercutio的死负责?谁挑起了战斗:提伯尔特或罗密欧?“[学生12]
学生12小声嘟囔道:好像Tybalt和Mercutio都有问题,上次我们课上说过,Tybalt非常暴力。
学生4说:“我认为,Mercutio应该为他自己的死负责,因为他嘲笑他并向Tybalt说了粗鲁的话。”
学生13的回应:你有什么证据吗?
学生4找到了文本中这样一段话作为证据
Tybalt: Mercutio,thou Consort’ st with Remeo
Mercutio:“Consort? What, dost thou make us minstrels”。(III,i,42-43),
学生13追问道:但是它的意思是什么呢?这为什么说明提伯尔特在挑衅?
学生4解释说:我在网上查了,Consort有两种意思,提伯尔特这里的Consort是说Mercutio 和罗密偶来往密切,“陪着他到处乱闯”,而Mercutio的回答,却把Consort故意理解为另外一层意思:当街吹拉弹唱,卖唱的人。
学生13:哦,所以说他吹拉弹唱是一种嘲笑?我之前并没有理解Consort的意思
学生4:对,这是对提伯尔特轻浮行为的嘲笑
学生4对小组内的其他人对自己的观点的质疑,进行了有理有据的解释,之后其他人终于同意了她的想法。在[学生13]之后的自我反思中,体现了这场讨论对他观念的纠正:“通过讨论,我意识到Mercutio实际上已经先开始了斗争。这是因为Mercutio对Tybalt采取了激进的态度。“(原来,她认为Tybalt是先挑起战斗的人。)。
事实上,合作学习的主题最终是要落实到个人的,小组中各个成员的观点是否统一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学生向同伴表达观点时候,能够挑战自我的原有想法和认知,从而产生新的认识。
- 下期预告:老师对自己课堂的自我审视
这是老师支持课堂对话的一张表格,反思你的教和学,例如:鼓励孩子互相之间去评价各自的观点这种自我审核可以成为的有用反思工具,可以集中您的查询并监控进行中发生的事情。在查看每个自我审核项目时,您可能会问自己:这些在我的实践中意味着什么,我怎么知道它们实际发生了?
https://www.educ.cam.ac.uk/research/projects/tseda/Teacher_SEDA_packv5_290518%20.pdf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