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到家吃派饭

作者: 王小闹闹 | 来源:发表于2020-04-01 16:57 被阅读0次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为了解决农村驻村工作队、下乡干部,以及村办小学老师的吃饭问题,形成一种轮流到村民家中吃派饭的特殊用餐方式。

    小学校五六个老师当中,只有校长是公办身份,其他都是本村选派的民办代课老师。校长的家离村子相对远些,每周末才能够回去一趟,其余时间都是住在办公室隔壁的宿舍内,一个人也不值得开伙,平时的一日三餐,只能吃在校学生家里提供的派饭。

    一般是提前个两三天,班主任老师就会通过学生,捎信给家长要做好派饭的准备工作。那个年代的物质生活相对匮乏,细粮、花生油、鸡蛋等都是紧俏的食材,村里也只有逢年过节才会杀头猪,平时根本见不到荤腥。

    但是村人都极要脸面,对教书识字的“先生”们更是由衷的敬重,一年半载的能进自家门吃顿饭,那可是各家各户莫大的荣幸,就是有天大的困难,也要把饭菜搞得象模象样。

    接到消息后,主妇们赶紧掀开面缸,看看攒下的那点白面能否蒸几个馒头,即便不多擀点面条也能对付一下。小笸箩里的鸡蛋还够不够炒上一蝶子,不行的话就得厚着脸皮,到左邻右舍去借上两个。盐罐子里可能还埋了块过年时的腌肉,炒白菜的时候切上一点怎么也能揽个肉味。

    材料好不容易东挪西凑准备的差不离了,又吩咐孩子他爹立马把院子、大门口收拾清扫、洒水净道。灶屋间的锅碗瓢盆、堂屋的炕头柜角,必须亲自动手擦拭干净,可不能让人进了门没处下脚,留下一个邋邋遢遢不会过日子的差印象。

    为了节省时间、减少麻烦,早饭和午饭一般是由学生带到学校,多是两合面的馒头、面条和咸菜等简单的饭菜,有讲究的捎点大米或小米稀饭,没有的就喝点开水凑合着也行。

    庄稼人忙完了一天的农活,也只有晚饭才能正儿八经的坐下来吃顿正餐,傍晚放学后,由学生领着老师来到家中,主人自然要到大门口热情相迎。先招呼校长洗洗手擦把脸,然后让到炕上奉上茶水和卷烟,和男主人唠唠地里的农活和今年的收成,聊聊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将来的出路等等。

    说话之间,饭菜也做好了,一般是熘个白菜、小葱或韭菜炒几个鸡蛋,有条件的再炸个花生米、炝个土豆丝,好的赖的凑够四个菜,找出过年时剩下的半瓶老白干。由于彼此之间不大熟悉,校长往往只是象征性喝上一点,便放下酒盅,说声“明天还有课,晚上还得回去准备准备”,主人自然会意,便把馒头、稀饭的端上桌。

    酒罢饭饱,校长会掏出早已准备好,卷在一起的几角钱和几两粮票,放到炕桌上,不管主人如何推辞都会执意留下。

    村里的小学到九十年代初便撤消了,取而代之的是几个村联合办的学校,再后来整个乡镇集中从小学一直办到初中。学生增多了,师资力量也壮大了,学校开设了专门的教职工食堂,老师们再也不用挨家挨户的吃派饭了。

    派饭虽然是时代的产物,但也拉近了干部和群众、老师和家长之间的距离,成为人与人之间彼此了解、相互沟通的桥梁和纽带。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校长到家吃派饭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ypau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