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上海女留学生辱骂父亲的新闻被到处转贴。
北大出身的父亲培养出的女儿不但学业平平,而且每月生活费过万,被父亲抱怨后即破口大骂。
看客们一边倒地责备女儿不孝,说肯定是被父亲惯坏了。诚然,这女孩子必定是有一定的心理问题和性格缺陷,可是她也揭发了父亲对她的不良行为,比如暴力杀死她的宠物、当街暴打等等。而这位父亲也承认,自己的刚愎自用和暴烈脾气曾经伤害过女儿幼小心灵。
这位父亲出生于苏北农村,历经贫寒考上北大,成为主编,自然有着较深的阶层焦虑。这种没有背景和资本的人完全凭着学业优异得以跻身中产阶级,如果自己未富先老,孩子又不够优秀,在今天这个竞争激烈的时代,阶层坠落是一眨眼的事儿。所以,可以想象,这位父亲望女成凤的心态,比一般人还要强烈许多。
可是很不幸,这个女儿在学业上确实不如父亲那么有天分。所以,这位父亲自开始鸡娃时就经常打骂这个女儿,也给女儿的心灵造成了一定的扭曲,后来父亲学习了育儿知识,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可是畸形的父女关系已经形成了。
这位父亲有点儿像《红楼梦》里的秦业。
秦业是秦可卿和秦钟的父亲,官职是营缮郎。虽然在书中,说秦家是“寒门薄宦”,但秦业的官阶也不算很低,明清时代,这个职位是五品官。要知道,宝玉的父亲贾政身为工部员外郎,也不过是从五品而已。
但是贾家的确比秦家富贵得多,因为贾家有荫封,有不动产。如果真是靠贾政的薪水养家,只怕是要比秦家还穷。
以秦业这样的家境,这个五品官显然不可能是花钱买来的,更可能是他自己寒窗苦读多年考上来的。
然而秦业仕途运气一般,大概考中进士时已经老大不小,奋斗到年近七十,才只做到了营缮郎,已到达职场天花板。这把年纪,要想更进一步,是很难了。秦业只能把光宗耀祖大富大贵的期望寄托在儿子身上。
可惜秦业不但官运平平,连子女缘也很薄,一直无后,快五十岁才收养了秦可卿姐弟,结果弟弟又夭折了。大概秦业的原配夫人不许他纳妾,才致如此。后来秦业五十多岁才生了秦钟,八成是原配死了娶了少妻的缘故。
可以想象,秦业对这个老来独子有多宝贝。
秦钟出场时,气质有女儿之态,“怯怯羞羞”。说明秦家对秦钟管得较严,保护得较好,所以他没有太多机会见世面。
秦业虽然家境一般,但是对于子女培养是很下本钱的。养生堂抱来的女儿秦可卿,被他教养得天香国色气度不凡,成为贾母眼中“重孙媳中第一个得意之人”。而且,秦业以自己的寒门薄宦背景,居然攀附上了宁国府这样的人家,把自己的女儿嫁作贾蓉的正室,这样的人脉和外交手段,确实非常人可比。也许,做个营缮郎,真是屈才了他。
对儿子,秦业就更不用说了。秦家虽然家境一般,但还是为秦钟请了专职的家庭教师。家庭教师去世了,秦业就想送儿子进入贾家塾中附学,贾家家塾属于当时的“名校”,司塾即校长贾代儒是当今老儒,也就是名师了。但是通常都是贾家亲戚才能入读,而且只有真正贫寒的学生才能免学费,而秦业为了儿子,东拼西凑封了二十四两银子的贽见礼,可称是下了血本。跟那位自己吃粥但每月打一万多块钱供女儿留学的上海主编是很类似的。
秦可卿也深知老父对弟弟的期望,她怕求学的请求遭拒,特地安排了宝玉亲自会见秦钟,又担心秦钟性子左强,不大随和,反复叮嘱宝玉“你侄儿倘或言语不防头,你千万看着我,不要理他。”
那么秦钟是否了解自己家人的一片苦心,并为之感恩呢?
他想的是:可恨我偏生于清寒之家……“贫窭”二字限人,亦世间之大不快事。
无论父亲多么竭力供养,秦钟的生活水平到底还是比不上那些纨绔子弟的。如果不曾与他们交往,也许他也能平心静气地读书和生活。偏偏父亲和姐姐帮他搭建了与富贵人家交往的桥梁,使他见识到了纨绔子弟的浮华生活。对于自己生于贫穷之家,他是心怀怨恨的。这也是很多寒门父子的常态:你嫌弃孩子读书不争气,他则恨你没本事、挣不来家产给他。两代人的矛盾,大多由此而来。
秦业为了儿子的前程,尽量制造机会,让他与贾家豪门多多接触,铺陈人脉、增长见识,谁知,这样一来,反而开启了秦钟贪婪的欲望,加剧了他心理的不平衡。
他看到的是富贵子弟金冠绣服的打扮和骄婢侈童的生活——他希望自己也能享受这些。
秦钟进贾家学堂读书,并不是为了增长学问,而是为了能与纨绔子弟一起厮混享乐。而贾家子弟,无论家境如何,大多有纨绔习气,连薛蟠这样原本就打架好色的人,到贾家住了不上一个月,就能比先前坏了十倍。可见,把孩子由原本相对简单的环境带到一个繁华热闹的复杂场景,虽然可能增长见闻,却也可能引发贪欲、纵情声色。
大多数人学好很困难,学坏却很容易。秦钟就轻松地走上了学坏的道路,他生得比宝玉还清秀,而且腼腆温柔、怯怯羞羞,像个女孩,一下子就引起了宝玉的好感。宝玉喜欢他,只因为他外貌好,至于他的灵魂和品质,宝玉并不关心。不因俊俏难为友,正为风流始读书——这是曹雪芹总结的宝玉对秦钟的友谊。
宝玉对秦钟“作小服低,赔身下气,情性体贴,话语绵缠”——这种态度是不是很眼熟?是的,宝玉对黛玉也是如此。秦钟其实是宝玉的一个同性情人,一个男版黛玉。这对于正处于身心发育期的他来说,绝非好事。可以说,秦钟在结识宝玉之后,就开始学坏了。而且在这个过程中,没有人注意到这些,更没有人去提醒和校正。
秦业只看到了儿子与宝玉一起上学的好处,却没有关注到更重要的东西,可以说,是他亲手把儿子送上了自毁之路。
贾家私塾里有两个“生得妩媚风流”的学生,外号叫“香怜”和“玉爱”。
如今宝、秦二人一来,见了他两个,也不免缱绻羡慕,亦因知系薛蟠相知,故未敢轻举妄动。香、玉二人心中,也一般的留情与宝、秦。因此四人心中虽有情意,只未发迹,每日一入学中,四处各坐,却八目勾留,或设言托意,或咏桑寓柳,遥以心照,却外面自为避人眼目。
如果哪个家长知道自己省吃俭用送宝贝上名校,结果孩子整天忙的是搞同性恋眉来眼去,一定会气到心脏搭桥吧?
当然,在今天,同性恋已不被视为罪恶,如果孩子发现了自己的性取向特殊,也应该得到家长的理解和尊重。然而秦钟也并非真诚的同性恋。转过身,他就在贾母屋里去搂抱小尼姑智能了。他不是恋爱,他就是好色。
贾家这个环境,使他从一个腼腆贪心的孩子,蜕变成为一个凭着肉体美而风流自命的恶少。他用自己的美貌取悦宝玉,换取额外优待,又去勾搭俘获别的美色,无论男女。
后来,秦钟因为与香怜说悄悄话,引发金荣不满,导致后来在学堂的骚乱。秦钟在斗殴中挨了一板子。如果按照常理,经此一事,秦钟吃了亏,应能吸取教训,适当收敛。
然而,因为宝玉的庇护,学堂强迫金荣给秦钟磕头赔礼。秦钟由此越发觉得自己无辜,不但不能就此罢手,还要心怀不满,找姐姐吐槽。
其实,秦钟跟金荣一样,都是贾家外戚,并非贾家子弟,按说是没有资格来此读书的,只是托了姑妈或者姐姐的裙带关系才能进来,应该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可是他们在“名校”没学到知识,只学会了奢侈攀比和同性恋,同为寒门子弟,还要彼此倾轧。
当时的秦可卿,在自己齐大非偶的婚姻中已经煎熬得心力交瘁。为了在婆家站稳脚跟,不惜出轨公公,却又东窗事发,忧郁成疾。而弟弟又坦然把这种烂事拿来向姐姐诉苦,气得可卿早饭都没吃。
秦钟才不在乎姐姐的病呢!他似乎完全想不到自己能有今天这样的好日子,最主要就是因为姐姐在贾家作媳妇。而父亲也没能及时发现儿子的问题。于是,秦钟胆子越发大了,竟开始勾引贾家家庙里的尼姑智能。
后来,姐姐死了。死了姐姐的秦钟依然笑容满面,一会关心贾家的对牌流程,一会又取笑纺线村姑对宝玉的一见钟情。
到了晚间,他又与智能调笑偷情——这是在姐姐的葬礼上。可以说,他对姐姐并无半分亲情。
秦钟的报应来了,给姐姐送殡回来,他就着凉生病。智能来看望他,被秦业发觉,把秦钟打了一顿。
满怀期望的儿子、百般溺爱的儿子,一旦发现不如己意,做家长的往往很难控制自己的情绪。而孩子的待遇也立刻由天上坠入地狱,爱有多深、怨有多重。当日有多疼你,如今便恨不得打死你。很多父子母女反目,皆由此来。
秦业打完了秦钟,自己也就气死了。秦钟挨了打,病情也加重了,很快也随父而去。不过是一两个月的功夫,秦家一门尽绝。
秦业来不及反思,为什么精心养育身负重望的儿子会堕落到今天这一步。原因就在于,他一直苦心孤诣把儿子推向更高的阶级、更繁华的世界。孩子进入了一个他不属于的世界,又缺乏正确的引导管教,自然就轻易地堕落了。
秦业没能引导秦钟,因为他自己也向往着那个繁华世界里堕落的生活方式,他自己未经繁华,又怎么能教儿子如何在那个光怪陆离的世界里把握自己呢?
一面拼命把孩子往繁华世界里推,却不教他在这个世界里的立身之道;一面又叫孩子要像父辈一样严于律己,诉说自己的艰苦奋斗,古往今来的糊涂父母都是如此。
秦钟临死记挂着三件事:一是无人掌管家务;二是父亲留下三四千两银子;三是智能下落不明。其实前两件他不用担心,两个远房婶娘和兄弟已经赶来准备分家产了。智能倒是值得他担心,可他到底也无能为力了。也许直到此时,他才意识到了亲情的可贵。没有了父亲和姐姐,他连一个月都活不过去。
他给宝玉留下一句话:
以前你我见识自为高过世人,我今日才知自误了。以后还该立志功名,以荣耀显达为是。
秦钟终于明白,自己长期以来向往和沉迷的优渥生活方式,并不是可持续的。他那孱弱的体质也并不适合贪花好色的生活。真正能长远安身立命的方法,还是要考功名。对他、对宝玉,都是如此。
此刻的秦钟已经大彻大悟,不在乎那三件尘俗中事了,他把自己悟出的人生道理告诉了好友宝玉,希望他不要重蹈覆辙。可惜宝玉并没在意,只痛哭了一场,就继续过他的逍遥日子,连秦钟这个好友也逐渐淡忘了,他坟茔的维修,还是柳湘莲主动办的。
秦钟的父亲终于明白,自己倾囊供给、望子成龙的教育方式是有问题的;秦钟也终于明白了父亲的苦心和自己的自误。然而,父子都要为此付出生命的代价。父亲打死了儿子,儿子气死了父亲。
如果秦钟的行为没有暴露,秦业就会一直糊涂下去,如果秦业不死,秦钟也不会醒悟。人总是这样,不交学费就学不到东西,只是有些学费,贵到令你难以承受。
秦家一家人都是警世奇才。秦业父子失败的教育经验、秦可卿淫情早亡,都是典型案例,然而他们去世以后,一切就像雪化无痕一样,没有任何人学习到什么,甚至于连秦可卿临死给王熙凤托梦嘱托,秦钟给宝玉的临终赠言,也都被轻易忽略了。
人总是很难从别人的经历中吸取教训。正如《阿房宫赋》里说的:“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怪不得这家子姓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