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2 ~《洞见》
如果你去探究秉持“空”这种教义的佛教哲学家的逻辑,就会发现它与一种常常翻译作“缘起”(interdependent co-arising)的佛教理念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个词的大概意思是指,一些看似可以独立于其他事物存在的事物,其存在和特性其实是依赖其他事物的。树木需要阳光和水,而且受它们所接触事物的影响,不断发生改变。河流、湖泊和海洋需要雨水,雨水需要河流、湖泊和海洋。人需要空气,如果人不呼吸,人周围的空气成分也不会是现在这样的。
换言之,任何事物都没有“自性”;任何事物都不具备维持自身持续存在的所有要素;任何事物都不是自给自足的。由此形成“空”的理念:一切事物都缺乏自性,都缺少独立存在性。
根据佛教哲学,这便是你通过高强度的冥想,感觉到事物缺乏本质之后,对现实的本能理解。如果与此同时,你感觉到“自我”的界限开始消失,那么你所体验的将是更辽阔的“空”,“空”不仅渗透到外在所谓的事物,也渗透到内在所谓的“自我”。(这也有助于解释,在佛教中,特别是大乘佛教中,为什么“无我”的教义有时会被描述为广义上“空”的教义的一种特例。)佛教哲学家有时会通过强调这种“空”的渗透,不仅将“无我”的概念用到“外在”事物上,还会用到“内在”事物上。正如你缺乏“自我”一样,树木也缺乏“自我”,石头也一样。或者,也可以换一种说法:正如树木和石头缺乏本质,你也缺乏本质。不管根据哪一种说法,你所见的一切都是“空”。
“互相依赖”(interdependence)这个词在当今时代应用广泛。比如,你可以追踪数个国家的股市,注意到它们之间都互相关联,然后说:“哇,经济体之间的互相依赖比我想象的要多。”而这个佛教术语的后半部分“共生”(co-arising)也是恰如其分的。毕竟,这些经济体中的任何一个,如果不与其他经济体交流,也就不会成为如今的样子。
如果注意到这种互相依赖之后,你补充说“这些经济体之间的统一性比我想象的要高”,大多数人都会认为这样说有道理:一些互相高度依赖的体系,比起一些互不依赖的体系,更接近统一。事实上,生物体被看作统一的整体,原因之一就是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互相依赖性太强,如肾脏、肺等等。
互相依赖和互相关联的程度越高,就越近于同一性,这样讲是不是有道理呢?认同“空”这一概念的人,他们的想法是不是也可以大概理解为,现实中充斥着互相依赖和互相关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