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媛苏
1
在热播剧《芈月传》里,芈姝兵败被带回咸阳,独居清凉殿,芈月去看望她,试图用幼时情谊打动芈姝,当芈月和芈姝说出三十多年前的对话时,芈月自己感动得泪流满面,而芈姝则是冷硬地说:“我是嫡,你是庶。”
芈月被拒绝了,她冷静地说:“不是回不去,是你不想回去。”
而芈姝则说的是:“你以为你的儿子当了王,你的身份就变了吗?”
……
在后来的对话中芈姝求死,芈月不肯杀她,说她已不是对手,但还是姐姐,可芈姝却说:“不,你是不敢杀我,我是嫡,你是媵,你不敢杀你的主子。”
乍一看,芈姝跟个疯子似的,不管芈月说什么,总是喃喃地说自己想说的话,活在自己想像的世界里,但仔细想想,这种情景好像很熟悉啊,不是吗?
2
昨天在超市目睹一场流血事件。一方是一对母女,带着一个坐在购物车里的四五岁的男孩,另一方是一个20多岁的年轻男人,男人要过去,她们的购物车挡了他的路,他没有请正在专心挑选物品的母女移动一下,而是自己动手移动了她们的购物车,因此引发了争吵。
我过去时,他们那里已围了好几圈看热闹的观众,听了一会儿双方口角往来,几个热心人就去劝架,有人把那个年轻男人拉开了去,这对母女还在喋喋不休,那个男人就不依不饶地又扭了回来继续吵……如此反复了几回,直到那对母女抓伤了男人的脸,满脸是血引来了保安。
事件中,我印像最深刻的是,每当那个男人被人拉走,可他的耳朵就像超强雷达一样,只捕捉那对母女的声音,只要转身还听到那对母女的声音,他就要愤怒地扭头大喝:“你再骂人!你再骂人试试!”
旁边有观众甲、乙、丙轮流告诉他:“她们没有骂你,只是在说这件事。”
男人充耳不闻。再次冲回去和母女对吵,直到再次被拉走。
而那对母女亦是如此。
刚开始争吵,那个坐在购物车里的孩子就开始哭,他们争吵最激烈地时候,孩子开始大哭。观众甲、乙、丙对母女说:“孩子在哭,不要吵了,吓到孩子了。”
那对母女也是充耳不闻。只要男人被拉走,她们就开始面对观众演讲,讲男人怎么粗鲁无理,随便动她们的购物车。只要男人扭头转过来,她们俩又像斗鸡一样冲上去。一个从人群中挤出来的阿姨说:“不劝了,烦死了,让他们打吧,都不听劝的,孩子哭到现在也听不见,什么家长啊!”
从超市回家的路上,我爸很是疑惑:“莫非那对母女还有男性家人也在场,否则怎么这么胆大,敢闹成这样!”
我跟我爸开玩笑:“也许她们雇了20多个便衣打手在呢!”
为什么他们听不见所有劝架的话?为什么他们一直重复来重复去都是同样的一句?
3
前几天在电视上看到一家人上节目控诉其母亲,说母亲脾气暴躁,一言不和就会离家出走跑北京打工去了,十多年来一直如此,给家人带来巨大的痛苦。
家人讲诉了每次事件发生的细节,其中说的最多的一句就是“母亲动不动就走”。问母亲时,母亲笑嘻嘻地说不太记得了,家人就更加生气,在录制现场大声斥责她。
主持人当时问了一句很关键的话,她问:“你们能不能讲出她到底离家出走了几次?”
儿子仔细算了算,说:“大概四五次吧。”
主持人说:“听你说出的感觉,我们听着觉得应该是四五十次才是,可事实上并没有,是不是?”
儿子说:“是。”
主持人说:“那母亲每次离家去打工大概都多长时间?”
儿子说:“最长的一次是21天。”
主持人说:“可听你们说的感觉,仿佛她每次一走就是三五年,可事实上也不是,是不是?”
儿子说:“是。一般一个星期就回来了。”
而母亲好像看不到家人的痛苦,全程笑嘻嘻地,就像是陪着家人来玩一个游戏而已。
为什么他们的感受甚至是传递给他人的感受与事实出入这么大?这是为什么呢?
4
每一个人都在虚妄里很自我地活着。这种感觉就像一个调皮的孩子,用手蒙着了自己的双眼,然后凭自我的感受去想像和猜测发生了什么。
像芈月,她以为旧时的情谊可能唤回姐妹情,而芈姝,在失去了一切之后则只剩骄傲,她宁可蒙上自己的双眼,活在“自己还是惠后,而芈月是谁也不会重视的芈八子”的想像中,她决不肯向芈月低头。
超市中吵架的双方, 很可能在冲突的一开始,那对母女某句话刺激到了那位男士的神经,他就无法再听到任何人的建议,也看不到周围越聚越多的人群,只要那对母女开口,不管他们说什么,他都觉得一直持续在骂他。
而那对母女,多半平时在家控制惯了,根本接受不了男人的指责和反抗,尤其是武力威胁,我估计她们可能遭遇过家暴,才会这么极其恐惧地去吸引暴力,甚至主动去付之于暴力。在抓了那男人一脸血后,她们自己被伤害到的感受应该更强烈了。
至于那个总是离家出走的母亲,她就是个没有长大的孩子,心理年龄颇小,但很纯真,她的痛苦在于她在家里说什么都没有人认真去听。十多年前的一次负气离家,就变成她一生气家人就认为她要离家出走,次数多了,她也就索性真的走了。而在家人眼里,她就是动辄就要离家出走,甚至是故意闹事为了离家出走。
我有一个女友,她曾经总是抱怨她先生多么暴力不讲理,有一次我们亲眼目睹了他们吵架的过程,她全程在尖叫:“你敢打我,你敢打我!”然后与她先生各种撕扯。等她先生离开后,她却说:“你们都看到了,我好好跟他说话,他却对我不是打就是骂。”
每个人都在自己的世界里活着,没有人看到真相的存在。
真相很寂寞。
但真相更无奈的是,掩盖真相的从来不是别人,而是自己的双手,而且,也只有自己的双手,才能蒙住自己的双眼。
5
佛言:凡有所相,皆是虚妄。
武志红也说:“智慧源自与真相没有距离。”
我们为什么与真相那么遥远?
应该是所有人共同的儿时记忆吧,当我们天真无邪地对家长说:“你看那个人好丑。”家长会立即制止,不可人前言人丑,没规矩。
愤怒的家长问:“是谁闯的祸?”孩子乖乖答:“是我”。然后,一顿暴打。
我们从此记住了不能实话实说。而假话说多了,往往连当事人都会认为就是真的。
起源可能还要更早,当我们还是小婴儿时,吃饱了奶水,把奶头从嘴巴里吐出去,母亲往往还要再塞回来,说:“乖,吃呀,还没吃空呢。”好不容易吃空了,还有另一只,终于把另一只也吃空了,可能外婆还觉得婴儿没有吃饱,再喂点儿奶粉吧……什么才是真相?婴儿的感觉,还是母亲的感觉,还是外婆的感觉?
在我们还没有能用语言沟通的时候,我们就开始对真相模糊了,却从行为和习惯上,记住了这个虚幻的“情绪体验”。
真相的面纱除了婴幼儿时期的记忆,还源自三观的改写。作为一个成年人,我们每个人都已经完成了三观的基本建设,我们眼中看到的一切,我们所体会到某一个感觉,都经过了三观的再加工才传递给我们,我们就认可了这都是真的。
因为我们对“我”是绝对信任和高度认可的:我当然是对的,我亲眼所见,我亲耳所听,我亲自感受到的,这难道不是真的嘛!如果这都不是真的,我的感受是从哪里来的呢?
恰恰相反了。正因为情绪,因为感受,因为内心深处的需要,每个人都在自我创造“假相”。
我们首先要承认,我们很难看到真相,我们才有机会越来越接近真相。
而真相是没有情绪的,它无所谓好坏,它只是如实存在。
接纳、放下、平静,就已经拥抱真相。
6
清晨,
一缕阳光撒在池塘边的芦苇上,
它随着风在轻轻摇摆,
我正好经过,
看到了,
噢,原来,就是这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