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求甚解读书法

作者: 周卫英 | 来源:发表于2019-09-19 15:57 被阅读0次

    最近读大字背诵版《道德经》《庄子》,由于没有注释,能够理解的很少,于是用古人的“好读书,不求甚解”来安慰自己,用“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鼓励自己朗读和抄写。

    用梁文道先生“读能够读懂的书,不算读书。读不懂的书,才是真正阅读”来勉励自己不怕读书之苦。

    许多人提倡阅读经典,叔本华早就提出多读经典,不要读流行书。

    心静,没有功利心,才能读经典。读经典使人心静,少俗气,少浮躁。

    上初中时,语文课才有古文,第一篇是《郑人买履》,我能背诵,还受到老师表扬。

    以后几乎每篇古文都能背下来,有些句子到现在还记得。除过课本上的古文,还买来课外书阅读。

    有时去地里干活,笼里提着买来的古文书,休息时都拿出书阅读。那时物质贫乏,没有什么娱乐,读书就是最好的消遣。

    甚至把《成语词典》从头背到尾。

    刚工作时喜欢气功,记得“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十多年后才知道是《大学》开头的话。

    还有《黄帝内经》中“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戒定慧三学”“外离相曰禅,内不乱曰定”《六祖坛经》。这些话我已经悟了三十年。

    后来遇到《菜根谭》,《道德经》,我都花费很多精力,买过许多种版本,并且通过太极拳和太极推手悟道。

    2004年遇到佛法,重要经典都读过了。

    儒释道互相补充,相得益彰。精通佛法的人可以用佛经解释《道德经》,他们眼里的《道德经》完全就是佛法。

    懂《道德经》和四书五经,理解佛法也相对容易。因为天下无二道,圣人无二心。

    在初级阶段,世间法和出世间法是不同的,儒释道不同。但是到高级境界,世间法就是出世间法,圣人就是佛,人间就是天堂,凡与圣没有区别。

    什么叫读懂,其实没有绝对的标准。我们达到圣人的境界,就能读懂圣人。达不到圣人境界,就无法理解圣人的言语和思想。

    聪明人读书越读越厚,用老子的话说就是“为学日益”。记住许多句子,却并不能理解。

    智慧的人读书越读越薄,“为道日损”。没有记住什么,却真正读懂了。正如克里希那穆提所说,真正的学习并不积累知识。

    懂得的东西不需要记忆,记忆则是因为没有懂。

    智者知道世界并没有绝对真理,一切大问题都是没有最终答案的。

    庄子说:问什么是道,其实很愚蠢,因为道不可以问,不可以思考,无法回答。

    求道,修道,都是骑驴找驴,头上安头,角上安角。眼睛看不见眼睛,自己看不见自己。

    生活中的小问题,更没有一致的答案。清官难断家务事,智者难断家务事,所以智者对小事就以“糊涂”处置。大智若愚,会装糊涂,就是大智慧。

    不论哲学,科学,宗教,世出世间一切学问,都有一个不能证明和不必证明的“公理”。根本问题,都无法论证、思考和回答。

    上帝是什么,不能问。自性是什么,法尔如是。

    混沌就是空灵,懂得混沌,不要把问题搞得很清楚,有想不通的问题,才能写作。如果什么都清楚,理论太丰富,就无法写作。真正的作家没有什么理论,满嘴理论的人写不出作品。

    比读书更重要的是思考。会用自己的头脑思考,就已经学会了读书。我们不可能真正理解作者的意图,因为我们不是作者。

    “不求甚解”其实是极其高明的读书法,是大智慧,是真正的“甚解”,真正得书之奥妙。

    读了书被作者牵着鼻子走,不敢独立思考,不会思考,写不出自己的见解,这样的阅读已经误入歧途,有害无益。

    克里希那穆提说,智慧不在书中,读遍天下书,也不会得到智慧。

    没有一本书能够解答我们内心的疑惑。解铃还须系铃人,问题只有在不再提出时才能被回答。

    不断向自己提问就是“参”,参久了就能开悟。其实就是一个提起疑情和放下疑情的过程。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没有开悟,是因为我们不会“疑”。

    写作就是提问和回答,自问自答,写久会开悟。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不求甚解读书法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zeru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