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临时插播分享一本书的内容:
《刻意练习》——Anders Ericsson
读书就要「学以致用」20190228:成功杰出人物的路线图著名心理学家艾利克森在“专业特长科学”领域潜心几十年,研究了一系列行业或领域中的专家级人物:国际象棋大师、顶尖小提琴家、运动明星、记忆高手、拼字冠军、杰出医生等。他发现,不论在什么行业或领域,提高技能与能力的最有效方法全都遵循一系列普遍原则,他将这种通用方法命名为“刻意练习”。
不得不说,“刻意练习”就是我现在用于指导自己学习进步的重要底层逻辑。
P.S. 今天晚上本来是要去樊登读书会的线下活动去分享《刻意练习》的最后三章,无奈公司临时安排出差,只能临时恳请一个同样喜欢读书分享的朋友帮我代为分享,我现在就在高铁上码这篇文章,力所能及希望能给现场分享者多一些支持。
第七章:成功杰出人物的路线图
第一阶段:产生兴趣
第二阶段:变得认真
第三阶段:全力投入
第四阶段:开拓创新
虽然我只是一个平凡小子,肯定不是什么杰出人物,但依然能从自己做成的一些小事里隐约看到这个路线图的影子。
大家都知道我喜欢“文字分享”,平常喜欢在群里通过文字来分享我学到的东西,并从今年开始,也会时不时来简书写作发表文章。
我肯定不是一开始就会这么干的。
第一阶段:产生兴趣
早在2008年,我刚刚进入我现在的行业,做技术的,一开始,日常的学习进步都是来自于书籍和网络教程,发现有点吃力一些看不懂的东西也找不到人问。后来,就去QQ找了几个行业内的技术交流群加入。哎?觉得不错啊,一群技术从业者每天混在一起交流,还时不时分享自己的得意作品,遇到技术难题也能在一起探讨并找到解决方案。
再后来,交流的多了,竟然有个群友邀请我写书(行业软件教程类书籍),我一咬牙接了,完了才发现:自己会并不代表懂得教别人,自己做的好也不代表自己的知识全方位掌握。为了写好这本书,又倒逼我去跟很多人请教,完善自己的技术知识,后面才终于把书写出来并出版了,看评价还不错~
分享是最快最好的学习。
由此,我对“分享”产生了浓厚兴趣。
P.S. 写专业书籍和在简书写作完全不同,大家可以理解为我只是写了个技术教程。
第二阶段:变得认真
兴趣只是一个好的开头。
上面的内容都是事后总结,也就是“马后炮”,其实到现在中间隔了有十年,我都没有认真对待这个“兴趣”。直到去年,为了更好的读书吸收知识,我有了自己的“三遍读书法”,才真正开始变得认真起来。
读每一本书,都要认真写读书笔记,到现在做了260条,也就是大家可以在我之前的分享内容里可以看到的。持之以恒,我做笔记的“仪式感”越来越强:格式要规整,表达要清晰;甚至关注到什么时候换行,段落怎么划分,用什么符号来间隔等等。
每次一做笔记我就能进入“心流”。
第三阶段:全力投入
认真就够了吗?
那只是一个表象动作而已,如果我们对结果报以期望,还需要投入更多。
于是我成立了学习群,经常干的事情就是,早上看的书,立刻做读书笔记,分享到群里,然后表达自己的观点解读,甚至每天都做,每次做都极其认真,从不敷衍。仅仅三个月,我就觉得自己总结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进步很大。也获得了越来越多的群友的认同和喜欢,甚至很多陌生群友拉自己朋友进来,甚至他们自己也开始分享。
第四阶段:开拓创新
今年过年在家休假的时候,我开始尝试在简书写作。一开始是极其不适应的,因为受众变了,我之前在群里的随意性分享不能满足,在最初尝试写了几篇,并不满意,我都不能打动我自己嘛。
经过几次试错之后,才有了现在全新的写作模板:
“1.学以致用的主题指向;
2.开头简单介绍书籍和课程来源;
3.分享自己的读书笔记;
4.链接自己的生活进行解读;
5.结尾个人观点总结。”
这些动作,跟别人可能不具备说服力,跟我自己的过去相比,至少在写作这件事上是开拓创新了。
我用《刻意练习》第七章里的四个阶段,重新解读了过去经历的自我成长,它能更好的指向我的更好未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