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自己月薪三千的时候,别人月薪一万,当自己月薪一万时,别人月薪10万……
最近微博上一则讨论击中了大家的痛点, #月薪1万与10万的真实差距#,吸引了4亿人参与,其中3.6亿的阅读量,3.9万的讨论量让人咋舌……
01
努力了还没钱,该去si么?
来看看引人扎心的差距消息的源头:
网友计算得出——由于占有资源不同,钱生钱的叠加效应,两个月薪范围的人,实际差距百倍不止。马太效应在这里体现——似乎是有钱的人越有钱,没钱的人就更没钱……
那怎么办?一些人直言焦虑了。一些网友甚至求攻略:别说10万,先告诉我月薪怎么破1万吧。
面对貌似怎么也填不平的“收入鸿沟”,怎么办呢? 70后的红很无奈:有时候在想,不达到所谓的优秀和成功,努力了还是没变得很有钱的人,难道要去死么?
不是不努力,难道要承认自己真的很无能么,所做的这一切都没有意义么?是否真的是优胜劣汰、弱肉强食呢?
果壳公号最近发布了一篇文章《穷不会只影响钱包,还会伤害脑子》,正文都是支撑标题的专家论据,仿佛把焦虑推到了顶点。
电影《九品芝麻官》▲
红说:每次看到对比强烈的金钱、收入类文章,就真的会怀疑自己。
她说:责任感使然,工作真的全力以赴了,但慢慢会认命:这个世上并不是付出就有收获,当别人觉得有些钱理所当然时,有的钱,自己真的赚不了。
“比如公司财务吃回扣之类,很多次有这样的机会,但就是没法过心理关”红说。
“不如想想那些月薪超不过3000的人,心里会好受一点”有网友说。
但显然,阿Q式的自嘲,并非解决焦虑的根本办法。
02
焦虑,
存在于盲目的攀比担忧中
焦虑,源于哪里呢?在盲目的攀比和担忧中。
小Z是一家公司的工程师,刚去时很拼命,老板也给很多活,他也乐得多干,他越干老板越给,后来一看,不对呀,同事们都没太大动静呀?
心理开始不平衡:付出了没有等量回报,咋办?
纠结之间,外界有一点风吹草动:谁谁升职了,谁谁加薪了,谁谁换大房子了,都在心里荡起涟漪——小Z变得很焦虑,好几次想破了头,地铁都坐过了站。
看他精神恍惚,老板也不敢给太多活了,小Z倒是没那么忙了,但心里的焦虑一刻不得闲,后来公司新来了一个更年轻的工程师,不仅干活卖命,端茶递水也很勤快,不到两月就转到核心项目组了,小Z那个后悔!
显然,小Z想升职加薪,但一边努力,一边患得患失,只会离目标越来越远。
小Z的老婆还总是在他耳边念叨——谁谁又买了新包、弄了全套新化妆品;孩子也总是隔三差五找他要新玩具。
小Z有时候特别想躲清净——那天看到一个文章写,好多男人下班回到家前,会在车里小睡一会,哪怕安静地待几分钟也行,他会心地笑了。
和小Z一样,我能观察到的是:焦虑,某些时候,无论大人小孩,无论男人女人一样的焦虑,唯恐自己不被关注的焦虑,不知道是不是机器时代,人类过多注意力给了机器,彼此缺乏互动,因而能量缺乏,缺爱的滋润呀~~
所以,要名、要利,其实也是喂养这种恐惧和焦虑?
集中表现之一我们似乎都特别想要钱。
前两天,有个刚高考完的孩子想投稿,他说他能写情感的文字,我说我不太需要情感的,让他不要乱谈恋爱,谈恋爱要告诉家长,哈哈。
他说:他没谈,听别人说多了,就会写了。他说不要谈恋爱,但他很想要钱。之前也是一个不到20岁的女孩子,他家人开公司,老爸给她们姊妹都买了房,不过她说还是很想要钱,要提前赚钱......
6岁的孩子那天弄了一个存钱罐,投几个硬币进去,跟我拉钩,让我以后赚到钱,都跟他分一点......
一个姐姐告诉我,前段时间开始玩抖音,不想出镜,又觉得没啥可卖,朋友说自己声音好听,就想着录声音每天传一段,“你知道么?我绞尽脑汁在想能做点啥时,特别理解那些在网上贩卖容貌的网红”。
一方面,能秀出的就开心,不断变现;另一方面秀不出、得不到的就难过——不高兴积攒着成了怨气,这也解释了为啥偶尔会看到在公众场合,一言不合就互相骂街、大打出手。
有人观察过大城市的街头,匆匆奔忙的人们,来不及向空气挤出一个笑脸。
有的人憋在心里,直接就变成抑郁症。
21岁的女孩安也告诉我:高中毕业找不到工作那段时间,自我评价越来越低,行尸走肉一样,不得不靠药物来镇定情绪,直到妈妈和好友把她领回老家,一点点照顾她,鼓励她,她才好起来,后来又重新振作考大学、找工作。
03
焦虑了,怎么破
抚慰焦虑的良药其实是,不要太逼自己,偶尔慢下来。
迷茫失落的小Z有一天被他5岁的孩子壮壮治愈了。那天壮壮粘着他,硬要他放下手机一起玩。
“不是让买了很多玩具么?好好玩玩具去”小Z有点不高兴。
“不嘛,爸爸,一个人玩没意思,我要你陪我一起玩,你很久没陪我玩了”孩子的小眼神很笃定。
那天他把“十万火急”的事情全都放下,全身心陪娃玩了一小时,特别开心,才发现自己已经很久没大笑了。
他突然开窍了:想那么多其实没用,静下心来,想清楚自己的短板,努力拉平;长板继续保持,工作的事情,全力以赴,尽力了就随他去吧。
这几天,翻看收入差距的微博评论,大家的讨论越来越理性。
一位网友的发言很有代表性,他说:如果不看起点、原生家庭、基因、成长环境、地区经济水平等等因素,盲目比较月收入差距,没有任何意义。如果因为这个差距而焦虑,大可不必。
有网友坦言,自己是一枚大学的副教授,每月到手工资达到万元,也就是这两年的事。
而据他观察,月薪一万,这是大部分人的正常生存状态,“只要你不攀比,动心思,有情趣,日子一样有滋有味。”
04
我们是否还有
关于良知的自责?
无论嬉笑还是怒骂,关于月薪的讨论,会逐渐淡去,无论一个月赚100块,还是赚10万块,每个人都真实地拥抱每天的苦乐人生。
我很欣赏那些在光怪陆离中,仍然保有纯真和畏惧的人。
前两天网友塔塔米,分享了一个笨小孩的故事。
笨小孩中考结束后,成绩不理想,想辍学打工,父母无奈,托亲戚在北京找了一个饭店服务员的临时工。
一天,饭店老板娘收了一张百元假钞,气愤不已。第二天清晨,老板娘笑嘻嘻地对笨小孩说,下午送货的人要来,钱包里是给他的送货钱,你帮我给他吧!
笨小孩记在心里,等送货的人来了,笨小孩打开包,发现里面只有一张100元,还就是那张假币。
送货的老实人似乎也怀疑是假币,他对着天空看了看,又看了看笨小孩,把钱揣进裤兜,什么都没问就走了,笨小孩感觉自己像罪犯一样……
后来,笨小孩回到家乡读高中、考入大学,但她偶尔总会想起送货叔叔的事,心痛不已。
笨小孩的自责,让笔者很感动。
笔者的朋友S,业余帮别人翻译文稿。一次客户让翻译文案,是某游戏竞技中心的招募文案,翻译着翻译着,她慢慢发现:不对呀,这不是赌场么?想停下不再翻译,客户说:没事,赌博博彩在国外是合法的。
好吧,朋友继续翻译,可是看到招募工种之一是18-25岁的内勤服务小妹时,她就跟客户说不翻了。虽然她不直接参与,但她不想赚这样的钱。
05
那些不求名利的人
都在追求什么?
除了汲汲于名利,其实世上还有更多的“笨小孩”,干着不为名利的事。
有的人为兴趣而活。
alex honnold
比如徒手攀岩狂人Alex Honnold。人们说起他通常问:Alex还活着么?
看过他攀岩的纪录片,没有任何绳索、保护带或者其他保护设备,完全靠身体之力完成,被称为Free Solo Climbing,十大极限运动之首,
当有人问他为啥做这些?
"因为喜欢啊,我觉得这跟任何人选择一个兴趣一样,我真的很享受,而且我喜欢将我的极限一直向前推。它会强迫你去爬得更好。"
他从11岁他开始攀岩,每周6天,每天去岩馆爬3个小时,连续7年的高强度练习,没有一天缺席。生活中他不抽烟不喝酒,不攀岩时就读书,最喜欢读陀思妥耶夫斯基,朋友都说他活得像个僧侣。
他还以极为优异的成绩,被世界排名第三的,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录取,然而又在19岁辍学。
"我不喜欢大学,我对我学的东西不是很有激情,我觉得有激情的就是攀岩。"
在纪录片中,另一位高空走钢索的极限运动者说过一句话:“当我必须专注才能完成这些事情时,我就越专注,完全在那个当下,很平静、很快乐”。
对于这些,也只能说:子非鱼,焉知鱼之乐也。
也有的人为助人而活。
施 韦 泽
1952年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施韦泽就是,他自幼即在钢琴、管风琴、合唱、大提琴音乐领域展现出惊人天赋。但他没有像今天的我们大多数,忙着用这些才华去变现。
反过来他却常常感到惭愧。30岁时他放弃了音乐家与神学家的事业,0基础艰难地学医,被周围人视作疯子。
30岁生日那天,施韦泽决定将过往一切抛在身后“我终于明白了:我的生命不是学术,不是艺术,而是奉献给普通的人……”
他以坚定的信念坚持学医,漂洋过海来到非洲,从医行善风餐露宿,一待好几十年,被誉为非洲之子。
特蕾莎修女
特蕾莎修女更是家喻户晓,她被多个国家评为最受尊敬人物。从12岁起,直到87岁去世,她把一切都献给了穷人、病人、孤儿、孤独者、无家可归者和垂死临终者。
她没有高深的哲理,只用诚恳、服务而有行动的爱,来医治人类最严重的病源:自私、贪婪、享受、冷漠、残暴、剥削等恶行。
有一天,她发现一位老妇人倒在路上,像是死了一般,伤口爬满了苍蝇和蛆虫。特蕾莎发现老妇人还有一口气,就赶紧送到附近医院。
医院得知是位无家可归的老人,不予接收,但特蕾莎修女态度坚决:“老奶奶是否有救的责任不在医院,但作为医院想办法给予治疗却是必须的!”迫于特蕾莎修女的义正辞严,医院才对这个垂死的老妇人予以治疗。
笔者想起在硕士读社会学的那些日子,老师们常说:社会学者关注的话题和经济学者常常是相反的。
经济学者关注资源的稀缺,如何获取优势资源;然而社会学者会更多关注社会公平、低收入群体的保障和社会福利救济,用公共政策去弥合经济行为的固有偏差。
06
迈向人生的梦想和激情所在
我们都知道,在大学,财会、经管、信息等专业,总是让人趋之若鹜,文史哲等专业相对不那么热门。毕业后在同样的行业,总是会有人赚到更多钱,有的人零头还不到。
笔者写那么多,无非想说,收入差距其实不是问题,如果你的目标是赚更多钱,那可以冷静反思赚钱的目标和方法是否匹配,及时做出调整;如果调整了,仍然达不到,不妨乐天安命,因为每个人机会不同。
更关键的一个问题是:变现不应是人生目标,内心真正的梦想所在和生命热情的激发——才是我们真的应该汲汲以求的,不然人很难不迷失自己。
回到文章开头探讨的收入数据,1万和10万对比,那么10万和100万,100万和1000万呢?对比的都是数字,永无尽头。
愿我们都找到心之所向,永不迷失。这样无论数字大小,都心安理得,甘之如饴。
写这个文章的时候跟Z探讨,他说:
真正幸福感不是阿Q,是内心的圆满。
送给你我他,愿我们都往内心圆满的方向,渐行渐近。(网友榻榻米、那年乙醚对本文亦有贡献)
转发本文,告别焦虑吧~ 今天夏至,这个夏天,你可以活得舒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