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如何走出996的泥潭

作者: 若水时光 | 来源:发表于2019-04-18 17:17 被阅读8次

来源:禅喜 若水

朝九晚九,一周六天班。

这几天996的话题上了微博和知乎等平台的榜首。

马云在与员工的内部交流中说,“能做996是一种巨大的福气,很多公司、很多人想996都没有机会。如果你年轻的时候不996,你什么时候可以996?”

这番话引发网友强烈吐槽,随后马云又发声:公司不应该强迫员工“996”,但“年轻人要明白,幸福是奋斗出来的”。

吐槽方多数是认为资方不能置劳动合同法不顾,公然支持996的加班制度,一些上班族坦言受不了没完没了的加班。

一时间,仿佛剑拔弩张……

事实上,996热潮的背后,是职业认同和自我实现的问题。

如果公司愿景、激励机制能和个人梦想达成匹配,很多人996甚至007(24小时上班,一周工作7天)都在所不辞,君不见许多创业者那么拼命?!

反之如果公司愿景和个人梦想不能匹配,甚至个人的身心健康都不能得到及时保障的话,一些人会消极怠工甚至用脚投票。

“坏露露”就是一名用脚投票的女孩子。她是豆瓣一名网友,曾经也是一名设计师。

坏露露拍摄

2017年3月末,她从单位裸辞,到今年4月初已经两年了。最近她无意间看到豆瓣“宅在家里的100种方式”主题分享,于是撰文分享《宅在家的方式不只100种》,包括但不限于下厨、看书、看电影、养花、画画、手工等。

坏露露拍摄

她在豆瓣晒菜品,又晒鲜花、绘画和手作等,不亦乐乎,看图片和排版的精度,就觉得这是个精神愉悦、状态满好的人。

坏露露自己也说,她这两年是物质匮乏但是精神饱满的两年。

除了拥有丰富的生活方式,身体也在逐渐恢复,并且已经瘦下来20斤了。她自己很享受这种沉淀和收敛的时光。

坏露露拍摄

对于一名还不到30岁的年轻人宅家不找工作,亲戚朋友多少会给压力,甚至男朋友也偶尔唠叨,不过露露却不急。

辞职两年的日子,她装修婚房,做一些SOHO设计工作来勉强糊口。

去年夏天,闲了一段时间觉得有点技痒,她开始找全职,找了1个月工作,陆续拿到几个offer,最后又都给拒绝了。

原因是,她发现所有的设计工作都很苦逼,比起程序猿的996,设计师可以说是9、24、6,9点上班,经常通宵加班,然后周六也可能要继续加班。

面试时,多数公司明确询问能否接受加班,有嘴上说不怎么加班的老板,朋友圈每天却发“凌晨两点公司的兄弟姐妹们还在奋斗,大家辛苦了!”。

坏露露感叹,要找一份不加班的设计工作,真是难上加难。

升职通道也不易,坏露露发现,在面试的多家公司里只有1家设计总监是女性,其他都是35岁左右的男性。

他们即使拿到两倍的工资,仍然一样每天加班到深夜,“我真的不想——做为钱卖命被客户指手划脚的苦逼设计狗”。

上班太苦,又因为之前得了容易复发不能劳累的病,坏露露彻底断了找全职工作的念头。

她琢磨着从自己小文艺的爱好出发,开始做自媒体。她想过自己可以掌控的人生。

和坏露露一样想的年轻人仿佛还不少。

2019年3月27日,一个名为996ICU的项目在GitHub上传开。程序员们揭露"996ICU"互联网公司,抵制互联网公司的996工作制度。

到现在https://996.icu/   还能够打开,用夸张手法喻义996工作太累,生病了就住进ICU。 

每个城市的的哥最能见证加班者的辛酸。

推前十年,司机告诉我们:报社、网站这些都是很晚的,更晚的还有做项目的广告公司、咨询公司、会计师事务所等,有的连续加了几个通宵班,清晨直接打车回家歇着了。

而最近几年,一拨拨的互联网公司崛起,加班人群的分布也开始变化。

的哥的姐们太知道应该去哪里“趴活”,在灯火通明的写字楼里,永远有夜里随时回家的人,说不清楚是几点。

曾有一个女孩很崩溃:连续加班很晚回到家,犹豫斗争半天是要洗澡呢还是直接睡觉,如果洗澡,睡觉的时间就会少半小时。

也有很多的情侣或者家庭,因为加班面临分手,“回家越来越晚,男朋友明确跟我说,要不就换一个工作,不然就分手吧”又一个女孩很无奈。

魔都某游戏公司小i也曾是加班专业户,和他住一起的父母很担心,父母做好等他的饭菜,常常凉了又凉。

晚上几乎没在九点之前回家过,有时候回家也继续工作,从来没有在12点之前休息过,“吃饭永远在外面吃,中午永远是快餐”做父母的,很心疼。

有一段小i皮肤瘙痒,怎么也好不了,去医院检查说是过度劳累,免疫力低下。

对996的不赞同,让笔者想起了2010年时的富士康跳楼事件。

彼时富士康公司连续发生多起跳楼事件,事发后公司曾召集心理学教授对员工进行心理辅导。

不过香港科技大学社会科学部副教授潘毅在当时指出,自杀不仅仅是心理不能承受,更是对企业管理制度的抗争。

 “长期以来,我们过于牺牲一线员工的利益,将产品价格定得太低,这种利用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带来的低价竞争力,争取到生产订单之后再将低价压力转嫁到工人头上的做法,肯定不会长久。”潘毅说。

彼时包括潘毅等九位教授曾经发出公开信,请富士康调整九百元最低工资的规定,让一线员工在法定工作时间的收入,能够满足自己的基本生存所需,而不必不得不靠加班来获得更多收入。

潘毅还呼吁反思和调整对员工日常生活的类军事化、集中化宿舍管理体制,给员工更多自由的空间。

而如今对996的火热讨论,又逐渐聚焦到给员工提供更合理的待遇和更好的职业发展空间上。

上述996ICU网站称:按照劳动法规定,996 工作制下只有拿到当前工资的 2.275 倍,才在经济账上不吃亏。

很多人不愿加班的理由除了身体健康考虑,一些职场人士坦言是薪资的不对等,“加班也行,钱给够就行”。

互联网时代,传统经济和各行业的商业模式都受到极大冲击,网络永远online,但人毕竟不是机器,不可能永远激情饱满地online。

也许是时候根据互联网时代的需求,调整用人单位的用工管理、工作时间、绩效考核和薪酬发放、员工激励等制度。

有的全天候online的工作,也许需要的是招募更多人手,而不是让现有的人们拼命加班。

2019年4月11日,人民日报针对“996工作制”发表评论员文章《强制加班不应成为企业文化》。

4月12日,阿里巴巴马云追加回应称:“任何公司不应该,也不能强制员工996”。 

更多的弹性工作制在探索中。

中国三明治公众号在最近针对全体人员实行不坐班制度。

因为创始人李梓新有一天反问自己:是不是必须让大家都来单位待着呢?这样会让大家得到更多成长么?仔细考虑,是不必的。

当然,大家仍然通过网络保持工作联络和沟通,一线工作人员每两周还有一两天时间到线下店铺轮岗值班。

也有的公司在用愿景和梦想激励着员工。

T公司是一家运营自媒体的公司,通过新媒体课程吸引了一批年轻人。

看到年轻人玩游戏、熬夜刷手机等,觉得太可惜,于是他们建社群,带着年轻人早起打卡,每日报当日学习、工作目标、晚上复盘检查等。

就这样,年轻人们都很积极,创始人自己是拼命三郎般地从早到晚工作,员工们也跟着他一起。

“兄弟们辛苦了,我们永远是软件园里最晚回去的企业”。

他们算不上知名公司,但大家都很卖命,因为有愿景、有激励,一些员工有股份。

并且,其实,老总本人是不鼓励熬夜加班的,他常常说:早上四点钟起来,四个小时可以看书、学习,可以收拾屋子,比那些八点才起床的人,能够收获的是更多更多。

偶尔,在他们公司兼职的小妹也会熬夜写设计、改文稿,一遍又一遍,不厌其烦。

因为,她觉得工作就像学习一样,每天都在成长,不亦乐乎。

甚至,笔者还见过在一些机构,有全职义工,他们干得甚至比专职工作还要拼命?他们疯了么?

曾经一位全职义工说:带我的老师很好,他从来不批评,都是鼓励和爱护,也给我们空间,各种工作都可以充分去尝试。

这让我特别惭愧,总想着拼命做些什么好......

显然,如果,我们的公司都能像一个家庭,也像一个学校,那员工的卖力,也是理所当然,并且越干越欢喜。

但反过来,却真的不可以要求员工主动奋斗,主动996噢。

愿每个城市的每个人,不必被动996~

愿每一个老板,都平衡好赚钱和花钱的焦虑,爱好自己的员工~

总之,我们都需要更有爱的人生,更多元多彩的未来~

(图片:除署名外,花瓣网)

相关文章

  • 我们如何走出996的泥潭

    来源:禅喜 若水 朝九晚九,一周六天班。 这几天996的话题上了微博和知乎等平台的榜首。 马云在与员工的内部交流中...

  • 走出泥潭

    铁的事实,正进入执法部门,弥漫的天空,渐渐漏出阳光!

  • 走出泥潭

    沼泽被形容为极其危险的境界,一旦脚迈向深潭,将无法自拔,没有外力基本上没有多大生还的希望,所以深潭沼泽被多数笔...

  • 我如何走出抑郁的泥潭

    听闻,曾经见过几面得阳光男孩抑郁了,不吃、不喝、不睡。不知道是家庭把他带入了抑郁,还是他把家庭带入了抑郁,总而言之...

  • 2018-12-11

    我以为我能走出泥潭 我以为我快要走出泥潭 没想到是越扎越深

  • 跑步#走出泥潭

    今天跑速度更快了一些,而且跑满一圈后,觉得还可以继续跑,没有了前两天的跑不动的疲累感。尽管现在小腿肌肉和脚底还有酸...

  • 《走出思维泥潭》

    我们就简单给大家讲讲,训练创新思维能力的三大步骤。 1,跳出思维框架; 我们要认识到,我们无法创新,就是因为认知框...

  • 走出思维泥潭

    读完本文约需35分钟 这是一本我希望自己在上大学的时候就读过的书,叫作《走出思维泥潭》。 但是很可惜,我当时没读过...

  • 《走出思维泥潭》

    如果想要研究创新,首先要了解 “认知框架”。认知框架中一个重要的词叫“范式”。范式是一系列紧密相连的预期。当我们对...

  • 走出思维的泥潭

    《走出思维泥潭》这是一本帮你解决如何创新的书。 首先要知道我们有一个认知框架。而这个认知框架是由范式造成的。范式是...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们如何走出996的泥潭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witg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