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17岁的句号老师(别小看,她是我切磋写作的老师哦)给公号交来一个投稿,我们约定的写明星的,她写的是一位明星。
她发来给我看,我拜读了,觉得挺好,改了几个错别字,就跟她说,稿子可以用,要不今晚就发吧。(其实我有一个心里的默默的吸粉的目标,所以就觉得这个稿子挺好,急功近利唉)
她说:我来排版吧,我觉得图片什么的有一些喜欢的。
我当然乐意。她说不过要明天才能发。我说:行啊,弄好点也行。
稿子没有小标题,没有金句,但我似乎觉得无伤大雅,就问她:粥老师的文章一般都要加小标题,你说我们要不要加小标题呢?跟她商量让她想想小标题,或者不加也行。
句号老师不确定,问我:不改改(文章)么?她说找学校的宣传部老师改改。我说行呀。
其实句号发给我这个稿子之前,她已经把稿子放了几天,重新改了一遍发给我,给我之后她觉得还要改。
稿子是需要改出来的,她很有耐心——这让我觉得非常惭愧的,她的年龄只是我的二分之一还不到。
另外我反思:整个事件的处理我是有点点谄曲的心理,因为她之前投过一篇稿,阅读量蹭蹭上了1000多,对于我只有几一两百、两三百的阅读量来说,是暂时可望不可及的。所以,我选择相信她。但另一方面,却也不自信地放弃了自己的立场——哪怕一些明显的需要注意的细节。
我的心理,用心理学上的谄媚效应可以解释——就是大部分人更愿意相信让他们自己看起来更正面和更积极的事情。
究其根源,我试着挖一下内心的深处——很多的谄曲其实是出于趋利避害的考虑,也有患得患失和计较的心思。
谄媚带来的连带效应似乎是——对看起来或大家公认的越正确的事情越坚信;而对看起来不那么正确的事情,则没有了解的兴趣和耐心,甚至会缺乏基本的尊重。
曾有心理学者表示:因为陌生社交的关系,新媒体时代放大了这种谄媚效应,值得反思。
那么如何才能心不谄曲呢?
有的人说想说啥说啥,不装呗——这并不对,有时候不分时间场合和说话对象的条件背景等因素,往往会越说越错,还可能会出口伤人。
记得以前听一位老师讲过:我们常常谄曲,“直心”是很难的。
看到南怀瑾大师说过一句话:例如我们日常穿衣服就有谄曲心,怕难看,拍众生马屁,化妆也是为了让别人觉得好看。你说你不化妆,不洗脸了,还正是在谄曲你自己,将就自己。所以我们处处都有谄曲心......
我相信每个人在谄曲的时候,良心的深处,都会有一点点波动的。不过竟然把这个技巧运作成熟,处变不惊,那也是真厉害。
所以,真的要解决这个问题,可操作的至少要做好对人事物尽可能的尊重和一视同仁,根源上还是要倾听内心的声音,相信每个人都可以听见的。
(作者:若水 本文系禅喜和书影驴原创稿件 转载请注明出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