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文学短评的面纱

作者: 鱼之约 | 来源:发表于2023-11-26 21:06 被阅读0次

今年高考新高考卷考到了文学短评,拿到新教材翻到第三单元的文学短评就头疼。我写过诗词赏析,但是评总是很难下手,总觉自己没有这样的高度和深度。但是再难也要一点点攻克,我的身后是100多名学生,如果老师都放弃,他们怎么办?

看完课本上的解释,我觉得我能写。不就是选取一个小的切入点,采用总分总结构,结合内容谈一谈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吗?

选取李清照的《声声慢》进行练笔,笔抬起又放下,还是无从下手。角度是叠词,然后呢?文章中有两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和“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重点肯定是第一处,写出了李清照的愁之深,愁之切。但是怎么下笔呢?开头怎么写呢?

看了一些范文,关注到课本中的“深入解读材料”,不禁感叹教材编写者好生厉害。是我狭隘了,开头的用应该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整体写李清照的愁,再引入叠词。

这下,思路就清晰多了,忽然悟了,文学短评不就是平时上课时讲得内容?

上课分析李清照的词,不也是从叠词、意象、量词入手,然后再分析这样写的作用?

看来,文学短评虽新,但是只是换了个新瓶。不过也觉察到,考试真的越来越难了,已经上升到思维的高度,真的是逼着老师做出改变,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多说多做,强化认知。

附文学短评下水文一篇

以量词诉说愁绪的《声声慢》

《声声慢》是李清照晚年的作品,在这首词中,李清照用凄婉的意象和七个表示动作环境心境的叠词生动诠释了自己的愁痛:亡国之恨、亡夫之痛、颠沛流离之苦以及孀居之苦,但是很少有人注意,这首词的量词也耐人寻味,能够淋漓尽致的表达出李清照那种说不尽的愁怨。

如“三杯两盏淡酒”,很多人注意到了淡酒,体会出并非酒淡,而是愁浓。但这种解说如果脱离了背景,是否还有其合理性呢?“三杯两盏”就很好的证明了其的合理。

“杯”是酒杯,标准的白酒酒杯,很小;“盏”是茶杯,一盏茶,相对酒杯来说,比较大。为何不是“两盏三杯”?这里就能够体会出作者当时的心理活动:端坐窗前,借酒消愁,几杯酒下肚,愁绪怎会更深?是酒杯太小了,喝的酒不够多吧?干脆换成喝茶的盏,两三杯闷掉,怎么还这么清醒?哦,是酒太淡了?不对呀,酒仍是昨日爱喝的酒。原来,是愁太深。故而,这杯盏之中蕴含的是李清照绵延的愁思,同时,也为下文做铺垫,正因为愁深,难以醉酒,才观察到外面自然环境的变化,才看到旧时相识的大雁飞过,更加重了这股愁味。

故而,量词亦是李清照精心挑选的意象,它生动形象地展现出词人心境的变化,让文章的意脉得以连贯。

相关文章

  • 为您揭开runtime的神秘面纱 <一>

    为您揭开runtime的神秘面纱 <一> 为您揭开runtime的神秘面纱 <一>

  • 2018-04-15

    揭开迷雾中的面纱 ...

  • 揭开《面纱》

    先说主人公Kitty的母亲,她一生对自己丈夫不满,嫌弃丈夫事业无色,达不到自己的愿望,这样一个在家事事强势的母亲教...

  • 揭开面纱

    进营053 在看到他越过马路欢快地说了句“阿姨再见”的那一刻,笑的轻松灿烂,轻快的脚步几乎要跳起来,我似乎有点窃喜...

  • 揭开面纱

    人真的是一个很奇怪的动物,总是必须亲身经历体验过之后,才知道好坏,长短。了解一个城市的优劣,就像结识一个人一样,需...

  • 揭开《面纱》

    作者:英国作家威廉·萨默塞特·毛姆 首次出版时间:1925年 豆瓣评分:9.0 毛姆创作时间轴 “人们心里是不是都...

  • 揭开面纱

    先说电影《面纱》,在中国瘟疫的背景下,一个唯美的爱情故事,自私骄纵的女主凯蒂为了摆脱父母,与对她一见钟情的费恩...

  • 揭开面纱

    师父吉祥!昨天到那么晚,您休息好了吗? 非常感恩师父!让弟子看到了真相! 昨晚之前弟子还一直以为,自己是女人长舌团...

  • 欲望可以有,但别指望别人。

    “别揭开这五彩面纱,芸芸众生都管它叫生活”——雪莱《别揭开这五彩面纱》 心情略带复杂的合上了毛姆的《面纱》。我不知...

  • 笔记 | 生活的再创造

    今天开始读毛姆的《面纱》。书名出自雪莱的诗篇《别揭开这五彩面纱》:“别揭开这五彩面纱,芸芸众生都管它叫生活……” ...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揭开文学短评的面纱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zzaw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