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沟通和表达里面,很有用的两个模型,一个是早就知道,今天又重新学习的结构化表达,另一个是自己经常用的GROW。
很有意思的,这两个模型都是由四个元素组成。
结构化思考力或者说结构化表达,就是:结论先行,以上统下,归类分组,逻辑递进。
而GROW模型就是:Goal-Reality-Options-Will。
明天会借用阿瓦隆这个游戏,练习这两个模型。
对于陈述事实的时候,或者做一个论断的时候,就要用结构化表达的方式。
比方说:我认为A和C是坏人。(结论先行)理由是,刚才任务失败,有两种情况,一种……。另一种是……。第一种情况下,我们再看投组队的情况,……,所以,根据上面的推测,结论是成立的。
感觉非常有逻辑,就是这么玩会非常烧脑,哈哈哈。
对于说明自己的一个动作或者决定的时候,就可以用GROW模型。特别是对于领袖来说,组队时候的理由可以用这样方式。
比方说:我选择A和B加上我自己,组成队伍。目的是为了确定他们两个人之间是否有坏人。因为现在的情况是,我是好人,那么如果这次任务失败,肯定他们两个人之中就会有一个坏人,或者两个都是坏人。那么接下来的领袖,可以选择排除他们两个人组队,这样成功的几率就会上升。等我们可以容忍失败一次的时候,就可以再次验证一下,他们两个人里面是否有一个坏人,那样就能够确定坏人。而我们一共只有三位坏人,确定一位,再加上不太确定的几位,好人就比较容易找出来了。
这样表达当然可能是在说假话,如果领袖本身就是一位坏人的话,不过这样做的结果会非常有意思。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做决定以及表达,就是要根据实际的情况,并且尽快试探出一些结果出来。比方说今天下午对架构的讨论,如果一直讨论,不做决定,不进行测试的话,那个地方始终会存在非常大的隐患。正因为如此,就可以先放弃业务的逻辑,仅仅就是测试大数据量在那种情况下会怎么样,服务器是否能够承受得住,否则空谈其实是没有意义的。
而且在这样的表达中,同样可以用到一些技巧。
比方说,我认为需要尽快进行测试,才能够决定下一步要怎么样。现在的问题就在于,到底能够承受住150万条数据,而其中的数据结构和数据内容并不重要,我们只需要造出足够多的数据就好,那样就能够进行测试。如果成功的话,我们就可以采用这样的方式,加上真实的数据继续测试,而那样成功的几率会非常高。如果失败也是好事儿,就是把定时炸弹提前引爆,就可以赶紧寻找其他解决办法。不管怎样,提早测试这件事儿都非常有意义,所以我们需要开始测试。
如果在这个时候,能够用逻辑图的形式把所说的内容表示出来,就更有意思了,也就更加容易说服其他人。
所以,明天的游戏,加上这些元素,就可以让大家更容易学习到有趣的知识,何乐而不为呢。
另外想到一点,这样的方式可能也可以用在关键对话里面。有空把那本书翻出来看看,是否合适玩一下,哈哈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