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3751151/dbf8551a227a0914.jpg)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一千多年前,陶渊明用他细腻的笔触,超然的心态为我们勾勒了一幅美好的世外桃源图,从那以后,桃花源便住进每个中国人的心里。
可是纵观今天的中国农民,他们宁可舍去那片生他养他的故土,宁可背井离乡,也想进城,这是为什么呢?
01进城是一生梦,回乡只是一段路
小张是进城的农民工之一,他在一个建筑工地上当搬运,妻子在一家餐厅当服务员,来到这座城市已经整整五年了。
小张最大的梦想,就是融入这座城市。不同于挣够了钱就回老家的父辈那一代,小张和他的同龄人对城市生活有着更天然的亲切感——他们基本上都至少受过中学教育,有些文化,很早就有城市生活经验,能够很快接受新生事物,这些都让他们对城市生活更驾轻就熟。
小张自信说,“出了工地,如果换一身衣服,我跟城市人没什么区别。”如果说父辈们在城市只是为了生存,他们则更加注重生活的品质和尊严,“来城市打工不单单是要挣钱,在心理上也很渴望能够融入这座城市。”
当问及家乡的时候,小张的眼睛顿时明亮起来,那青青的高山,潺潺的流水,还有溪旁的大柳树都让小张如数家珍,尽管心中有很多家乡的美好记忆,但是依然改变不了小张想留在这座城市的决心和信念。
用小张的话来说,进城是一生的梦,回乡只是一段路。
进城,不光是小张一个人的梦想,每一个农村人都有一个进城梦。如果他/她没有,也会希望孩子有。我小时候,村里谁家有亲戚在城里,都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就像桃源中人不知魏晋之别,农村人也不知道北京、上海、广州有何不同。
大家只知道,城市是农村的反义词,凡是农村缺乏的都应该能在城市里寻到。从小惫懒的我,每逢干农活都推三阻四。每到这时长辈都会说,好好学习吧,以后就不用受这个苦了。农村生活的主旨就是吃苦,想要不吃苦就得跳出“农门”。
从老人的口气里,我感受到城市意味着清闲的工作,富足的生活。日后我渐渐明白,农村人对城市的向往不仅仅局限于物质层面,他和现在的北漂应该有共同语言,那就是不希望人生过早望到头,人生最好的状态,是每天醒来,面朝阳光,嘴角上扬。不羡慕谁,不讨好谁,默默努力,活成自己想要的模样!
02田园只是一片风景,而不是一生的事业
小张名叫张锐峰,今年31岁,老家在四川南充农村。在这片拥有一百来号人的工地上,他是留守到最后一批的建筑工人之一,在外打拼的这5年,工地是小张在北京唯一的家,“一年365天,有300多天都守在工地”。
工地上有一处临时搭建的简易工棚,小张平时就住在那里。十来平方米的宿舍住了五六个人,一到夏天,臭虫爬得到处都是,咬得人浑身痒,“简直就是个臭虫之家”。
尽管环境如此恶劣,可是小张却不愿意回家,他说自己出来打工的理由很简单就是希望能尽快的摆脱贫困,让家人过上好日子。
他说:对于咱们农民来说主要的经济来源就是土地,土地却无法给我们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很多地方的农民都是辛苦劳作大半年的时间,不仅没赚钱,反而还亏本了,现很多农民都在哭诉说以后真不敢种地了!
“种地不如打工”现象的出现,说明种地收入的性价比太低,难以与打工收入抗衡,按照人往高处走的规律,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失,进入城市打工赚钱,也就成为现实而理性的选择。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种地的成本猛涨,利润也就连年走低了。随着农业的不断发展,农民种地成本也大大增加了。
粮食就不说了,说多了都是泪!以经济作物的马铃薯为例,按照农村大部分市场价格来看,每公亩地租金在500元左右,买种子要1000元,还有化肥、农药、地膜、灌溉等费用加起来大概需要2000元左右,这还没有算人工成本。
不要再说农民盲目种植,也不要再说农村土地被撂荒,试问,辛苦大半年,兢兢业业管理,到头来不仅不赚钱,还赔钱,即使赚钱也是寥寥无几,还不如出去打工几天挣得多,何来种地积极性呢?这也是农民不愿意种地的直接原因!
试想,如果种地赚的比打工赚的多,农民又怎么远离家乡和亲人进城打工呢?一句话:农民真得伤不起了,一年年复一年,年年种地不挣钱,但是一家老小还要生活,关键物价上涨严重生活开支越来越大,你让农民朋友怎么安心种地呢?
除了种地亏钱之外,农村社会福利差,生活压力大,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70年代,生个病,一只鸡就可以了;80年代,生个病,一只猪就可以了;现在这年代,生个病?,一栋房子就没有了。这比喻难免有些夸张,但是夸张的背后却无情的折射出了社会的福利问题。农民生不起病,小病可能花去大半年的辛苦钱,大病则是一辈子的积蓄还不够。
70-90年代,老了,好几个儿女轮流供养,现在这年代,老了,儿女不需要老人帮助就算不错了,买房买车,养孙儿,孙女,哪里都是大开销。所以在农村即使到了该享受生活的70岁了,依然还是辛苦的去做些零活,因为要养活自己或是减轻儿女负担,可谓天下父母心呀。
更不要说农民没有陶渊明的境界,守着青山绿水不知足!陶渊明在官场很不得意,他一生只做过三次小官,并且十分不得志。后来陶渊明隐居庐山之下,依靠种田度日。但是他不懂得怎样经营土地,每年收不到什么粮食,生活得十分清苦。
陶渊明虽然官场之路不太顺畅,但是很受当时名士的敬仰,在生活上也很受照顾,经常有人送酒送米面。而今天的中国农民,他们一方面没有陶渊明这样的文化素养,没有陶渊明这样超然的境界,更没有陶渊明这样强大的”朋友圈”支援。
“不离三亩地,似入万重山。白鸟穿萝去,清泉抵石还。岂同秦代客,无位隐商山。”这样的心情一去不复返了。
“70后”不愿种地,“80后”不会种地,“90后”不提种地……年轻人现在都在大城市拼搏,归根结底还是生活压力的问题,不出去上班,打工,养不活一家人,传统农业挣不到钱,风险还大。
上有老,下有小,生活压力等各方面原因逼迫年轻人往外挤。当然也有少部分人选择传统农业,并做成功了,但是那是少数。
一个人的成长和觉悟必须依靠最实在的经历,只有拿起过,才能真正放得下,而一个从未经历过灯红酒绿都市生活的农民工,一个食不果腹的农家子弟,生活只有苛且,哪里有寻找诗和远方?
03剪不断的思乡情,抹不去的"土标签"
2012年,小李的孩子降生了,这让他扎根城市的心有了动摇。自己在北京打工,孩子和媳妇在四川老家,小李心里多了一层牵挂,“最绝望的时候就是孩子生病了,自己在这儿干着急,一点办法没有。”
再过两年,儿子就要上小学了,“也许到时候我该考虑回老家了。”小李说,孩子入学难、办证难、就医难,仍是困扰农民工最现实的问题。
拿就医来说,现在农民工虽然能享受新农合惠民政策,可是由于异地不对接,在外打工生病了还是难以报销。“现在年轻,办证、看病问题都可以忍,但是将来孩子上学是个大问题,我不能让他像我这样荒废了学业。”小李说。
有时候,小李也感到很不公平:我们农民工为城市贡献了这么多,为什么难以享受城市发展的红利?为什么社会给予农民工的待遇,远远低于他们对社会所做的贡献?“我们农民工是一个很大的群体,控制大城市规模我们可以理解,但是不是能接纳我们的孩子,能不能让医保在全国通用,给我们解决后顾之忧?”
“最郁闷的就是,我能融入这个城市,但有时候这个城市却容不下我。”小李叹了口气。
进城之后,农民工尽管有了栖息地和藏身之所,但是农民仍然面临很多现实的问题诸如农民工子弟就学问题、住房问题等突出问题,甚至更多被无缘无故的贴上了很多土标签,城里人甚至用异样的眼光看着他们。
据毛泽东的勤务兵李银桥回忆,进城后的毛泽东仍保留对红烧肉的嗜好,不免惹得江青唠叨,说这是农民习性。一次被唠叨急了,毛泽东大吼:“农民怎么啦!我就是农民!”
当年的主席尚且不以农民的身份为耻,而今天,轰轰烈烈的农民进城运动一拨又一波,除了所谓的户籍利益外,我们不仅思考到什么时候农民成了一个贬义词,而城里人怎么就是褒义词,从什么时候开始农民进城有了一种施舍的格调?
001农民进城不是施舍和福利,应该是一种选择和自由
假如60年前大家都是农民,先进城的凭什么要排斥后到的。
有人说,世界上最不人性的社会制度就是户籍制度。在中国假如60年前大家都是农民,先进城的凭什么要排斥后到的?唯一的答案就是:利益。中国的问题,千条万条,最主要的一条是人太多,可供分配的太少。但“人太多”不能成为人口歧视的理由。人道上,城乡两个世界的纠葛伴随着中国城市化全过程,抛下另一个世界,这个世界也断难成功。
没有农民粗糙的双手,所谓崛起的大国,中国奇迹根本不成立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一个最大的新生事物是涌现了2亿多农民工。农民工是改革开放的伴生物,是城市化建设的主力军,是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巨大变化,凝聚了农民工的伟大贡献。全国从城市到乡村,从内贸到外贸,处处都能看到广大农民工的身影和足迹。农民工为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我国2亿多的农民工是中国城乡一体化建设的主力军,是加快城市化建设的原动力,没有农民工的辛勤劳作和无私奉献,就没有今天改革开放的巨大成果。他们是中国经济崛起的功臣,也是中国奇迹的创造者。
因此,农民回乡还是进城,应该是农民自由的选择而不是一种施舍或者福利。农民工融入城市,是基本权利的实现,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
农民工是劳动者,是创造价值的主力军,应该融入城市,最为主要的就是需要政府拿出魄力和勇气,消除人为制度性歧视和壁垒。
002一切回归到“人本”,远离身份歧视
“真农村=真土气”的观念应该改一改
小资情调视农民为土气。“真农民!”是小资们常说的一句嘲讽。“农民”变成形容词。社会学称此为污名化,即一个群体将人性的低劣强加在另一个群体之上并获得某种优越感。污名化反映了一种单向命名的权力关系。即便在赵本山、冯小刚式的幽默中真正的农民仍是“沉默的大多数”,其实那都是城里人的调侃。
在城市里打工赚钱是60后、70后这一代农民工的梦想,他们有一种落叶归根的思想,非常眷恋土地,赚到钱后再回到家乡养老。但80后、90后的年青一代的农民工有着自己的想法,他们接受了不同的教育,向往城市生活,向往在城市里过上好日子。
主要原因是主流文化里农村几乎就等于落后愚昧,新生代农民工的农耕文化自信和精神脊梁断了,他们渴望过上城市人的生活,做城市人。其次,农民家庭土地规模太小,种地难以获得体面的生活。
如果有一天,农村的基础设施条件好了,农民也享有均等的社会保障制度,实现信息网络化,交通便捷化,年轻的农民工也就不会想着必须留在城市了,而会以自己是农村人而骄傲。
人人平等,何以冠上“出身论”
城里人其中多数人是通过大学和职业完成了身份转换,抹去了自己的来自,并换上了时尚的妆容和衣服——其实他们来自农村和小镇。他们热爱自己的城市新身份,乐得成为城市的既得利益者。他们强化了一种新的“出身论”,在认同你的能力之前,就剥夺了你的机会。他们甚至以“你怎么这么农民啊”之类的字眼来嘲讽人,“农民”在他们眼里俨然成了落伍的代名词农民不该是贫困的代名词。
中国的农民工是非常勤奋的,也非常能吃苦,他们在城市里干的活是最基层的,他们进城来已经脱离了农业生产,就应该是工人阶层的一部分,理应享受到各种待遇。我们的教育应该向农民工全面开放,让农民工的孩子享受到好的教育条件,才会有一个好的前程。
003全面小康,就是让每个农民享受全面平等的待遇
农民不该是贫困的代名词
我们总是要改善农民的生活,让他们和城里人看齐,这种歧视的根本原因就在于经济上差异。在中国发展的这么多年中,农村总是为了城市的发展而做出让步,于是城市人和农村人不仅仅只是地域观念的划分了,在经济上、思想上都开始集中体现出了对立,而农民收入水平低导致了社会地位相对较低。
农民工带着梦想走进城市,但是很难融入城市。全面小康就是要“以人为本”,就是要使得农民工享受到同工同酬的待遇。农民工不需要针对他们的特殊政策,有了特殊政策反而是不平等了,农民工在这个城市里工作,为城市作贡献,他们应该享受平等公民待遇。
城乡和谐发展是王道,而不是给了农民一个城市户口就可以改变他农民的身份,我们不妨先从看淡“农村”和“农民”开始。
促进农村发展,给于农村福利,农民不是二等公民
在我们习惯的意志规划下,城市都像北京国贸,光闪闪、亮堂堂透着现代感,高傲而俯视一切。而农村就是漫天黄沙,矮趴趴的房子。我们缩小差距不是要消灭一种存在,要缩小城乡差距。
从根本上说,政府应加大对农村的投入,改善硬件的同时,也要给于其发展的空间,为农村发展做起合理的规划,让农村也和城市一样富足,那么为什么农民还一定要进城呢?他们在农村也一样可以生存的很好,农民从来不是二等公民。
轰轰烈烈的农转非运动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很多农民二代也因为歧视自己的出身而努力想甩掉农民的帽子,其实,给予一种身份不是难事,当我们义无反顾抛弃“土”,敞开胸怀迎接“洋”时,扪心自省,我们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不还是认为那个人,那个朴实的农民嘛。
农民工在教育、就业、保障等方面处于弱势地位,农民工在政治上的声音更微弱,应该有相对更多的声音出现。农民工应该有自己的声音,这是最基本的权利。
建议在全国人大和政协增加农民和农民工代表,全国党代会代表增加农民和农民工个人代表。在各级人大、政协和党委的领导班子中,也应该有农民和农民工的代言人,不能将农民和农民工排斥在“干部和公仆”之外,要让农民工发出自己的声音。
所以本质上要改变这一现状我们需要的是从心里不在排斥农民,从经济上平等、思想上平等、政治上平等了,才是真正的平等了。
如果你也曾经是农民的后代,请关注"农民"这个勤劳善良而朴素的群体,给他们一丝温暖的目光和一颗包容的心。
![](https://img.haomeiwen.com/i3751151/13f3c086deb71167.jpg)
备注:部分图片和文字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责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