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天写作训练 #40:
《刻意练习》
本文共计 3087 字
这几天,又看了好多关于刻意练习的演讲,对刻意练习的心得又有了一些加深。每一次复习刻意练习的内容,都会有不一样的感悟。
芒格说过:
只有学习了学习的方法之后才能进步。
刻意练习确实人类目前为止发现的最伟大的学习方法,甚至都不需要在前面加上“之一”。我们希望掌握一项技能,希望在某个领域有所提高,刻意练习简直就是一项必备技能。
号称中国人才密度最高的混沌大学,其新生的第一堂必修课,便是李善友老师亲自讲述的如何进行刻意练习。这足以体现刻意练习作为一个学习方法的重要性。
刻意练习的概念自2014年由万维钢翻译引入国内以来。几年间受到了无数学者大咖的追捧,就连李善友教授自己在演讲中都大呼:看了这么多年书,直到看到刻意练习之后才发现——世间居然还有这种操作!
芒格还有过另外一个洞见:
如果你确有能力,你就会非常清楚你能力圈的边界在哪里。
刻意练习作为一套高效的学习方法,其主要法则只有3条,花两分钟便能轻松记住。我一直认为自己是“知道”如何进行刻意练习,直到这几天我开始反思自己的学习方法论——如果我知道什么是刻意练习,那么我每天的学习,哪些是刻意练习,哪些又不是呢?
一想到这个问题,我整个人都不好了。之前我从来没有对自己的学习状态做过客观的评价。如今一细想,发现绝大多数情况下,我只是“以为自己在刻意练习”罢了。
在一个落后的操作系统上,输入再多的知识,也只是低水平的重复。
天天打牌的赌鬼,即使打上10000小时,也成不了赌神;常年混迹 KTV 的麦霸,即使唱上10000小时,也不可能成为巨星。不注意刻意练习的边界,没有严格的遵循刻意练习的原则,很多事即使天天做,也不可能成为高手。
刚才提到了,刻意练习只有3条法则,它们分别是:
1. 掌握心理表征;
2. 只在“学习区”练习;
3. 即时反馈。
接下来,我们将逐一来思考三条法则的边界。
掌握心理表征
“心里表征”是《刻意练习》一书中的原文。第一次遇见这个词,我也有点懵,感觉高深莫测。继续读了一些书,慢慢通过其他作者对“心理表征”的解释和类比,找到一个自认为最恰当的解释——套路。也就是说,刻意练习的起点,就是掌握练习的套路。
一套好的套路可以让人产生质变的进步,而差的套路则很可能把人练废了。现成的套路很多,但是区分,挑选,笃信,再到践行,这个过程会给人增加大量的认知负荷。许多人不屑于做,或者懒得做,而在我看来,这是进行刻意练习的必经之路。
中国的 CBA 青年队有一次参加亚洲赛事,本以为可以轻松拿下日本和韩国队。比赛开始后,人们发现球赛打得异常艰难,到最后,在大多数的场次里,中国青年队都败下阵来。有经验的教练赛后总结:失利的主要原因是中国队的基本功不行。
不科学啊,那可是国家队唉,怎么可能基本功不行?可仔细想想也并不奇怪,CBA 青年队都是一帮16、7岁的孩子,刚刚表现出篮球上的天赋,就被招入国家队。而我国又有一个“毁人不倦”的方法叫做:以赛代练。在年轻球员们本该花大量时间进行基本功训练的时候,插入大量的比赛,占据了他们的时间、心智以及精力。要知道基本功从来都不会在反复的实操中获得的,必须是要单独拿出来训练的。
人人都会用筷子吃饭的,可是如果在小时候,没有学好拿筷子的正确方式,那么即使用筷子吃了10000顿饭,人们拿筷子的方式也绝不会自动变得优雅而规范。
同样是体育竞技,大多数的有效训练,都会强调基本功的重要性。美国的橄榄球运动员的训练,99%的时间都是在训练基本技术动作,只有不到1%的时间在进行队内练习;国际象棋和围棋的运动员训练,其90%以上的时间都是用来“打谱”记定式,与人对弈的时间不到10%;一些顶级的音乐教练,甚至不允许学生完整地弹奏一首曲子,必须进行长时间的分段练习……
说到这里,刻意练习的第一条法则,“掌握套路”的边界就渐渐清晰了——它应该是基于现实应用的基本功训练。而不是人们想象的那种,以不变应万变,一招学会天下我有的盖世神功。
只在“学习区”练习
“学习区”的概念,来自于美国心理学家Noel Tichy(诺尔·迪奇)提出的行为改变理论。他把人们想学习事物的等级分为3个区域:舒适区、学习区和恐惧区。
“舒适区”中的知识,指对自己来说是没有什么学习难度,或者习以为常的知识。人们在学习这类知识时可以处于舒适的心理状态。“学习区”,或者说“最优焦虑区”对自己来说有一定挑战,因而感到不适,但是不至于太难受。而在超出自己能力范围太多的“恐慌区”里,人们会感到严重的心里不适,很可能导致崩溃以致放弃学习。
刻意练习就要求我们必须在“学习区”中学习。这也带来了一个问题:在学习区里,人们会感受是少量的焦虑和不适;然而并不是所有的焦虑和不适状态,都表示人们处于学习区中。
举个例子,我朋友圈里看到一则家长抱怨孩子不好好学习的帖子:
10分钟的练习题作业,已经过了5分钟了,孩子还在写名字,写了擦、擦了写,纸都快擦破了……
对孩子来说,这种压力环境显然是学习区。可事实上,孩子并没有把注意力集中到题目上,5分钟了还没有写下名字,显然是在焦虑中让思想开了小差。这样的“学习区”练习,相当于变相地强化了孩子们在压力下分散注意力的能力,最后只能获得适得其反效果。
承受了学习区中的焦虑和不适,最终却强化了另外一个负面的能力。进入了一个错误的学习区,学到了一些没有的垃圾,浪费时间不说,还浪费了自己的注意力。
即时反馈
最后,也是刻意练习中最难达到的要求——即时反馈。
满足“即时反馈”的最佳途径便是找一个好老师。这看起来很简单啊,可事实情况是,人在成年了之后,很少会有老师能够给出即时反馈。在练习的起步阶段,找一个好老师,往往需要付出大量的金钱或者人际关系才能达成。
好老师能够在第一时间给出反馈,纠正练习中发生的错误。给与一定的鼓励后,还可能让练习者产生“游戏效应”,进入一个正向的循环。越练习,反馈越多,进步的越快,练习者自己的满足感越强,促进了更进一步的练习。在这种情形下,学习区可能并不是那么难受,注意力的集中也并不会那么困难。同样的练习时间下,有一个好老师能够大大增加练习的效率。
私教的价格水涨船高,需求旺盛,也许就是越来越多的人们意识到了即时反馈的重要性:教练能够以旁观者的身份进行即时反馈,避免错误的套路被练心理表征。
因为有“即时反馈”的要求,刻意练习必须是联机学习。想要进行刻意练习,人们必须要和他人合作,这个人不必非要是老师,但至少得是一个能够在你需要的时候给出指导,纠正错误的人。否则刻意练习可以直接免谈了。
一个人,如果想要独自进行刻意练习,可能困难重重。因为一个人很难在自己练习的时候给出客观的反馈。而另一方面,独自练习,也很容易执着于错误的心理表征反复训练,最终效果甚微。
由此看来,那些希望自己能够闭关苦练,然后独自练就一身绝世武艺,出关后所向披靡的人,都可以洗洗睡了。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刻意练习的3条法则会有边界,那么刻意练习本身是否也有边界呢?
我想也是有的吧。
刻意练习可以说是迄今为止最强大的学习技巧,古今中外的大师,绝大多数都是通过刻意练习来精进的自己的能力于技术。在一些创作领域,普通人可以通过刻意练习而创作出伟大的作品。但是想要创作出传世的佳作,可能还需要一些神来之笔。杜甫有句名言: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这,也许是刻意练习所达不到的境界。
可是换个角度想,刻意练习会不会就是一个普通人,得以接近神的究极套路呢?
d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