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是一口气的读完了《一个人的朝圣》。
这部小说是2013年欧洲首席畅销小说,并入围2012年布克文学奖。
作者蕾秋·乔伊斯是英国资深剧作家,写了二十多年的广播剧本,曾活跃于舞台剧界,拿过无数剧本奖。《一个人的朝圣》是她的处女作,但这部作品一经发售,便十分畅销。
本书讲述了一位六十多岁的老人哈罗德因为一封信件,徒步从英国最西南走到最东北,横跨整个英格兰,去看望一位二十年未见的朋友的故事。
故事里的哈罗德在酒厂干了45年的销售代表,一直默默无闻,直到退休后的某一天,收到了几十年前同在酒厂工作的老友奎妮的一封信,信中写道她已罹患癌症晚期,特地向哈罗德告别。
哈罗德当时已经65岁了,但他准备徒步去医院看望奎妮。
他没有任何准备,没有任何徒步旅行的经验,没有任何路线攻略,也没有准备任何装备。只凭借着自己的勇气和毅力,走完了全程,他克服了懦弱、自卑,重新燃起对生活的欲望与热情。
这段朝圣之路,是艰难的,也是幸运的。他在路上经历了生理与心理的磨难,风餐露宿,病疼折磨,“过去的二十年生活就这样原形毕露,他再也无法躲到那些平淡无奇或者陈腔滥调之后,与这片暴露的土地一样,所有伪装都不存在了。”
一路上,他领悟了很多,他领悟到:
每个人都是一颗孤独的星球
我不需要所有人理解我
生而为人,皆不容易
世事总难料
人迟早要学会和自己和解
你的选择,不需要那么多人支持
任何相遇都是久别重逢
难以承受的生命之重
携手同行,是最动人的深情
重新定义的亲子关系
哈罗德的父亲曾作为盟军的一员参加过二战,战后被人看作英雄,可后来逐渐染上酒瘾而终日消沉;他母亲是一个耐不住寂寞的漂亮女人,她并不想在这样的家庭度过余生,也不想过早承担一个母亲的责任。
因此在哈罗德年纪尚小时,某天就收拾行李离家出走去了新西兰,其间曾给哈罗德寄过唯一一张明信片,从此杳无音讯;母亲走后,父亲开始跟不同的“阿姨”们鬼混,哈罗德没有完整的母爱。
在哈罗德16岁那年,父亲将其赶出家门。
从小的这种特殊环境使得哈罗德内心有高度的不安全感,他总是以沉默来应对一切,以“听话”示人,希望以此换取安全感,至少不会被人抛弃——当然父亲最后还是将他赶出家门。
他没有母爱,也从来没有得到过父爱。
尽管他长大成人后遇到了妻子莫琳并结婚生子,然而这种幼时的痛苦经历无法抹去,是环境导致了他的性格——沉默寡言、犹豫不决、不敢表达。
而恰恰相反,他的儿子戴维从小就聪明绝顶,而且渴望和父亲交流,但哈罗德无法满足这样的需求。
父子二人就逐渐疏远,情感上的隔阂也愈加明显。
哈罗德从来没有真正了解过儿子,他不知道如何回答儿子年幼时的各种奇怪问题,更不懂儿子就读剑桥后的心路历程,他不知道儿子为何会迷恋上药物和酒精,一直到最后儿子自己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二人虽是亲生父子关系近在咫尺,彼此心灵却远在天边无法跨越。
但他通过1000多公里的徒步跋涉去鼓励奎妮活下去,也是给自己一个自我救赎的机会——因为他慢慢认识到自己也能做到,他所欠缺的只不过是勇气和鼓励。
重修于好的爱情
哈罗德退休之后与妻子莫琳一直维持着一种沉默的生活,令人压抑却无能为力。哈罗德在行走过程中不断地回忆过去,回忆与妻子的相识、相恋,一切都令人动容。但横亘在他与妻子之间的问题却让二人渐行渐远。
这个问题便是他们的儿子——戴维。
莫琳一直固执地认为哈罗德不爱自己的儿子,并且没有尽到自己父亲的职责。尤其是在戴维自杀之后,他们二人的矛盾不可调和。他们维系着婚姻,却没有激情、没有期待、没有未来。
在路上的时候,哈罗德遇到许多种爱情模式,并开始重新理解、定义夫妻之间的关系;而莫琳也逐渐地从丧子的阴影中走出来,重新将目光投注于丈夫身上。
最终,他们二人的夫妻关系达成和解,他们重新开始生活,并对未来报以信心与期待。
人死不能复生,但活着的人依旧要顽强地活着。人生而艰难,却不能成为消极与颓废的借口。
人与人之间每一段关系的建立,都需要恰到好处的分寸,分寸感拿捏得好,才能获得内心的笃定与信心,尤其是夫妻关系。
这是一本关于“朝圣”的书,书里囊括了许许多多的情感,爱情、友情、亲情等等。
人无法脱离情感而独活,情感是人的精神支柱和归属。而人又生而孤独,只有通过自己的“朝圣”,才能找回自己想要的情感,完成对自我的救赎。
不知道你的生命中是否也会有这样的感触,让你心甘情愿地“朝圣”,找回自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