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历史的天空军恋部落简书电影
橡树 | 鸟瞰《芳华》的战场——推演中越伏击战

橡树 | 鸟瞰《芳华》的战场——推演中越伏击战

作者: 真橡树 | 来源:发表于2017-12-25 23:09 被阅读96次

    原创 流浪的橡树                              《虚构,一场激烈战斗击漏《芳华》》才写完,称赞与批评的朋友风起云涌。也谈到电影里的伏击战问题。今天感冒好点,随笔为大家再次解释我理解的对越作战中的伏击战。

    首先一段,照旧先涮一下冯裤子。

    冯小刚酷爱战争电影。包括姜文。但是,就战争片而言,他们都很蹩脚——因为缺乏起码的军事认知。而且,作为一代娱乐垄断家,手执话筒,已经是无所不能任何专业的全方位行业“大师”了。

    所以,他们对战争理解虽然都很蹩脚。但他们有钱,有胆子。这就了不起。爆炸,血肉,呐喊,哀鸣——学好莱坞学会了花把式,却使得影片留下硬伤。

    当然,姜文智商明显比冯小刚起码要高13.7米。所以,姜文拍摄的战争片虽然有硬伤,但具娱乐观赏价值。冯小刚不然。一部《芳华》根据剧情明明可以回避战争。但他非要涉猎对中国改革开放十年影响巨大的战争。

    在那场战争,走私自己和文工团的“芳华”,对一个军人来说,极不厚道。对于冯小刚此举,颇有一番捏一两白面,和着口水,非要扯八丈远的拉面,还得诚恳忽悠:“吃吧。亲。我可是为你爹你妈专门扯的拉面。” “你大爷。有孝心,再饥饿,这碗面,能吃吗?”

    橡树 | 鸟瞰《芳华》的战场——推演中越伏击战

    1979年,一线主力战斗兵的装备。

    《芳华》拍摄,冯小刚就耍了滑头,参战战士配置的钢盔、冲锋枪和1979中越战争完全不符。此外,战士不剃头,疑似看到飞机出战,也让人质疑,这到底是那里发生的战争?

    当然,不少对战争认知缺乏的观众,比较被惊心动魄的即视画面震撼,一听枪炮凌厉,一看血肉横飞,立刻就想到好莱坞——冯小刚真棒,还原了战争的残酷。

    无语良久。

    1979年中越战争,确实异常残酷。尤其,这场战争由1979年延续到1990年,中越两国国运为之所系,现在回顾可能尚早,但是其影响之深远,重大,即便这场战争中一个小小的战斗,都远不是冯小刚这类档次的小屁孩子,能够举得起的哑铃。

    为了历史,亲,没必要娇惯自己的孩子。何况,一个混文工团拉大幕搞鼓涂料的孩子。

    当你明白盛大的名利和承担义务脱节的时候,其实很多所谓的,把自己充当连接天地之棍的神棍,大可一瞥。没必要去无谓娇惯。当然,不讳言,我是一个特别热爱孩子的橡树。对孩子严,才是对孩子好。

    冯小刚还原了1979年中越战争了吗?没有。最根本,就在那段所谓6分钟长镜头,10来分钟的战斗场面。

    其表现,无非是冯裤子发迹了,坐在胭脂粉堆的文工团,对一群不懂事的90后小孩子们装神弄鬼,扣着脚丫,杜撰的一场70年代北京某个大院,一群小屁孩子吃饱喝足后,玩的“战争”游戏。

    就地理而言。1979年中越战争,全部战区都发生在中越交界,纵深20到100公里的山区。属于那场战争的标志性地理、地貌,在电影荡然无存。

    在战术上,所谓6分钟长镜头,10来分钟的战斗场面记述了一场待伏伏击战。关于伏击战,如果不知道待伏伏击战和诱伏伏击战之常识和区别,那么,肯定无法知道青化砭战役、孟良崮战役等战役真相。就会盲目崇拜军神。

    不过,就伏击战而言,华北抗战最优秀两次经典伏击战,一次是八路军两次设伏七亘村,刘伯承打的是智;一次是八路军抵近设伏雁门关,贺炳炎打的是勇。这是可以推演的颇有战绩的经典伏击战。

    至于林总的平型关战役,我不懂。就此打住。

    橡树 | 鸟瞰《芳华》的战场——推演中越伏击战

    就这个画面看去,都那么虚情假意——钢盔、冲锋枪到方向、队形,一看就知道不是军人而是文工团的演员。

    伏击战在古代最为出名的,如长平之战,核下之战,都是大兵团诱伏伏击战。随着科技进步,靠掐指一算,预设战役性伏击去取得决定性胜利,亲,那就是梦想了。

    现代化战争环境下,伏击战趋于演化为典型的、专业的非对称性特种作战。影视剧《士兵突击》里,即有现在军队典型的、专业的非对称性特种作战的战训场面。

    中越战争时期,我军对于伏击战的认识较为保守,部队战训相对落后——这是导致战争出现巨大伤亡主要原因。

    那时的越军,远不是我们现在想当然的孱弱。越美长期战争,越南在被动挨打中学习战争。很大程度上,报纸宣传我军是越军的老师。实则,越军有三个老师:我军、苏军和美军。美军成就了越军后来的超强战力。

    我军在抗战中学习战争,所以,日军曾经的经典战术诸如大兵团纵深渗透,穿插,分割,包围等,均被我军熟练掌握。然而,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军对战争认识,却无形中偏重对苏联防御,形成战争意识上的封闭。

    和朝鲜战争完全不同,美军在越南几乎没有大兵团攻击,而是更趋于高科技现代化的非对称作战。在世界顶级的军事集团威胁和打击下,越南军得到了中、苏后勤支援,但是,其军事上无形之间,却得到了美军直接亲灸。

    在越美作战后期,越军王牌师由河内南下数百里作战,师长发布作战命令,全师近万战斗员,以战斗排、班、组为单位,瞬间分散,消失在灌木丛林,无影无踪。

    数日,部队准时集结,战斗准点打响。不仅是越军主力师得到锻炼,因为非对称作战的残酷性,传统意义上战争的前后方已经毫无意义。1979年我军与越南军交战,为之吃亏不小。

    长期战争,越南藏兵于民。

    尤其对美作战中,具有丰富实战经验的高素质退役兵,大多也回到了毗邻中越边境的越南北部六省。他们的故乡——曾经是中越共同为越南抗美的后方基地。

    中越战争全面爆发,我军凭借绝对压倒优势的火力支援,以大兵团纵深渗透,穿插,分割,包围作战,席卷越南北方谅山、高平、老街等三个战区。然而,越军主力迅速分解,消失,转入游击。战争为之进入拉锯、扫荡作战。

    中越1979年战事中,我军主要对越军发起战役性推进。而越军则向我军发起战术性狙击、伏击、袭击。就军事角度观察,为配合各自国家确定的大战略,中越两军在战役和战术,各自取得各自成果。这也是战后,双方都声称自己取得了胜利的原因。

    这里,仅做一次简单的推演,以期和朋友们交流关于越南军对我军实施伏击战的不同看法。顺便知道,常规状态下,越南军的伏击是如何的残酷而非《芳华》那种虚拟的夸张。越军野战军战斗班的主要作战武器,是AK47或56式冲锋枪6支;苏式或美式或56式班用轻机枪1挺;美式M79型40榴弹发射器1架;40火箭筒1具。

    但是,在中越战争期间,越南军藏兵于民,军民不分,复杂了即时战况。通常,越南军以一个10来人的战斗班、组,频繁实施伏击战。其装备有冲锋枪,轻机枪,更有重机枪、高射机枪和60口径上下的迫击炮。

    更为重要,越军这样用作伏击战的班组,大多配备了战场步谈机等现代化通讯设施。因为1979年中越战争整个战区均在山区,普遍性具有山峰比高大,地形破碎,地貌纷乱,自卑茂密等复杂状况,所以,尤其适合伏击战等非对称作战。

    以高平地区为例。我做一个虚拟的小的战斗兵设伏推演,大家可以参考。

    橡树 | 鸟瞰《芳华》的战场——推演中越伏击战

    图一。(画图不熟练,比例尺标注大致为1cm为2.5km左右,大致参考)。          我军占领、控制高平市区,以一号、二号和仨号公路为我军主要交通线。而越军退入偏僻山区潜伏、游击。在当时,这是战争常态。

    为保障我军交通线,以及攻击需要的道路,我军势必在主要关键位置派出戒备阵地。反之,越军自然要破坏我军意图,企图以频繁伏击,取得积小胜为大胜的战绩。他们会选择在那伏击?假设是你,你会选择那里?

    这是截取的卫星地图。公开,透明。可见地势,绝无《芳华》那般单纯的唯美的平坦。全是山地,几乎处处可选。

    橡树 | 鸟瞰《芳华》的战场——推演中越伏击战

    图二。(画图不熟练,比例尺标注大致为1cm为0.25km左右,大致参考)

    好吧。我们随机选择这里。图一假设的二号公路。

    拉大了二号公路地图,我军必然在控制公路的主要高地设置警备点。公路在小村庄向南三度重复弯曲,理论上,非常适合伏击。

    但是,越军又怎么可以渗透我军的警备点实施伏击呢?然而,1979年的越军,他们打伏击,绝不是井冈山的红军,太行山的八路军。——这是我最大看不起冯小刚这类什么都要懂,什么都专家的权威娱乐“艺术家”的主要原因。

    什么年代?还按照中国革命电影的套路,加一点好莱坞的焰火、血浆,就成就了一次“真实再现”?

    唬小孩子吧。

    橡树 | 鸟瞰《芳华》的战场——推演中越伏击战

    图三。(画图不熟练,比例尺标注大致为1cm为0.25km左右,大致参考)此外,制图烦琐误差,说明:高射机枪两点,选择为高于我军警备点高地(附近可调整),可以直射公路的更高高地。

    然而,越南军在我军部分指挥官疏于戒备之时,还是顺利组织了多次成功的战术伏击。其中,我军战场阵亡的最高指挥官,即为越军伏击遇难。

    越军尤其狡猾。前些年,我没事就喜欢对着资料琢磨地图,我猜想,他们会在适合伏击的地点,怎么设伏,怎么伏击,以及怎么诡异消失于灌木丛林。说实话,想这个问题,我起码吃了三根卤猪脚——那玩意,好吃。

    言归正传。

    假设是你,你会怎么伏兵?你会怎么配置火力?

    假设是我,冯小刚带100个越南人,我就请我的公众号里10来位老大哥联手出阵,就可以反演一场伏击。——当然,历史教训是,那场战争给我军带来的战争教训,应该成为我军强军建军的宝贵经验。轻易忘却,大大的不该。

    当然,越军当时的战地指挥官不一定有我的理论水平,但其丰富的山地丛林非对称作战经验,可以设想,我们能够想得出来的,他们没准也想出来了。

    首先,越军会在射界良好的适合火力展开的第一伏击点附近,预设冲锋枪阵地。请记住,他们藏兵于民。冲锋枪数量之多,不是理论上一人一把枪的概念。他们会利用夜色潜进我军警备点,在适合伏击地点,逐次计算射击诸元,捆绑冲锋枪后,设置发射机关,然后离开。

    一切,如此寂静。危险开始袭来。

    当然,这种伏击不一定,也没太多必要冒险装置效果不大的地雷。

    离开后的越军会在视界良好的高地,缜密隐藏、潜伏一、二、三名观察哨。他们负责为后面的设伏火力提供引导。后面的火力,才是凶猛的主要伏击火力。在700米甚至千米之远,便是越军主要伏击火力,两挺高射机枪,一个可能具有1到3门60口径的迫击炮阵地。

    繁忙的主要交通线上,只要我军后勤目标出现,战斗随时可能打响。

    橡树 | 鸟瞰《芳华》的战场——推演中越伏击战

    文革期间,大量军费被这些“军人”挤占。中国军队改革,剔除文工团,无疑是益于军队建设的好事。

    第一伏击点枪响,常规下,我军周边戒备兵力会涌向低平的战场,以及时援救伏击点友军。于是,在越军观察哨指挥下,700米甚至千米之远的越军开始炮击。

    炮击将有效制造战场杀伤和混乱。一、二分钟后,炮击停止。这时,按照常态,你会选择向北撤退?向南撤退?留在原地?

    在你犹豫之间,越军可能再次发起一、二分钟的炮击。一、二分钟的炮击在伏击战中,在有精准引导下,不仅具有措手不及的有效杀伤力,而且,炮击制造的混乱、失误,也是极大威胁。现在,你该怎么选择?大概率会选择快速向南撤退,以和接应主力会合。

    当你出现在第二伏击点附近,越军潜伏的高射机枪阵地和迫击炮阵地,将在对面高地的越军观察哨即时引导下,投入最后的伏击。

    高射机枪有效射程在2000米以内,方向射界为360度,射击速度每分钟70─150发。发射的弹种主要有脱壳穿甲弹,穿甲燃烧弹、穿甲燃烧弹、穿甲光弹、穿甲燃烧光弹、穿甲燃烧爆炸弹。

    这种子弹,一颗足可以把大象打一个水盆般大小的伤口。越军迫击炮也会急速射,尽量打完携带的所有炮弹。然后,他们悄然撤退。

    我军及时赶到的援军搜索冲锋上山寻敌作战,最多和越军预警的前线哨兵发生枪战,等到消灭,或者击退这些狡猾的越南兵,赶到了越军伏击阵地,越军再无踪迹。

    目力所及,四周灌木丛林,鸟叫虫鸣。似乎,一切都没有发生。如是《芳华》那个所谓还原战争惨烈的画面,实在离题万里。

    偶尔看到不少自媒体军迷,也在鼓噪“冯导真棒”。瞬间,我对很多写中越战事的爱好者,也颇感不解。是确实不知道,还是装作不知道?

    虽然仅是说明性质的小小的推演,其实,可以查看几乎所有的1979年中越战争伏击战资料,其过程无不类似。很多时候,我们甚至不知道向我们发起袭击的越军有多少。

    那一代年轻人有幸,他们迎接了中国最初的改革开放,曾经是中国最具朝气勃勃的年轻人。战事爆发,他们普遍没有经历完备的战训。甚至,有不少才入伍甚至没有经历实弹射击的新兵。凭借血勇,他们在战场上冲锋陷阵。

    但是,碍于当时战争观念的落伍,尤其对典型的、专业的非对称性特种作战的一无所知的茫然,他们很多人,为之付出巨大的、惨痛的牺牲。

    这场战事,应该为历史记忆。而不是为戏子拿来娱乐。其实,娱乐是好事。娱乐大可不必当真。但是,当历史不断被娱乐,人就会慢慢在娱乐中失去了思考而不知不觉习惯了专业地娱乐。既然有那么多的娱乐节目、影视剧了,何必再娱乐历史和战争呢。留点时间思考,有娱乐,有思考,岂不两全其美?(耐心看完,不容易。我负责写,你负责审,如认同,不妨转出去)

    最后,谨以此文,致敬当年参战老哥们。一如既往,希望你们指教。

    其他有关中越战争的系列文章,因为本人繁忙,没有整理,请各位在历史消息查阅。多谢。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橡树 | 鸟瞰《芳华》的战场——推演中越伏击战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awrg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