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在出差过程中很明显就是看到了因为时代而家乡容不下年轻人的一种城市景象。
以前没有这个感觉,而如今这种现象和这种感觉就特明显。每当我在小镇的路上看着一栋栋房子里并没有年青人,而在路上的行人全都是年迈的人。
或者是特别年轻的还在念小学的少年儿童。年轻有力的年轻人全都离开了家乡而去到城市集中的中心区域去,然而在哪里去有着忙碌的年轻人,忙碌到每天都没有好好的吃饭,自己也没办法去认真的做饭而是外卖、自助、速食、零食填充了年轻的充饥。
![](https://img.haomeiwen.com/i4683958/3284f61dc41b3c17.jpg)
每个人我想对于一个自己家乡的乡镇还是有着特殊的喜爱。
很多时候在城市工作的我,也渐渐被城市的氛围同化了一些感受。
记得之前去乡下的时候还是有着很多感触。
来到小城市的乡镇上,映入眼帘是一副让人不不知不觉就会嘘唏的样子。随着城市化推进,小镇上该有的一些人基本都是不怎么年轻的人。小镇上就是他们宿命,也是他们自己的归宿。
小镇上的人群留在这里的基本都是中年以上大部分是70后和60后,他们相对而言在这个社会中的占比比较多,是特别缺少文化水平那一代。
记得我们国家在恢复高考的时间1977年才恢复高考,那时候能够去正常在进行高中教育的人其实并不多。很多人基本都是为了生活而不得不特别勤奋的努力种地,记得自己父辈他们就是这个时代的人,那时候他们并不是特别具备读书的机会。当时国家并不限制计划生育,人们也并不懂很多的避孕措施。
这时候一家人基本3、4个孩子,有的可能还更多。因为物资条件比较匮乏就不得很勤劳的种地,通过庄稼地里的农作物来高产维持温饱问题。
目前很多乡镇上留下来的人群基本都是那个时代特别勤劳那部分种地的农民,这群人在当今社会他们进到城市务工有了一个特殊的称呼:农民工。(没有文化、没有社保、没有固定工作)全是凭借自己的劳动体力获得劳动回报。
这部分农民工的子女往往也没有很多能成为今天社会的一些精英人群,他们就是今天的80后95前的一帮人。他们很早就去城里工作,相对的命运比70后 60后好了一些。
然而大城市里的灯红酒绿成了他们流连忘返的场景,在小镇没有他们可以工作的场景,大城市里的民营企业很多时候就是这部分人的依赖。城市化的加剧使得很多人却留不下在大城市里。
之前有看过文章说《逃离北上广深》,说得就是这样的一个社会群体。乡镇上的人群60后70后无法进城的人,就成了为今天80后90后进行这带娃模式,这就是中国最大留守儿童的聚集地。
乡镇的宿命也成了今天很多人的宿命。在今天很多乡镇上很多在城里赚了一些钱的人就帮家里的房子修葺一新,远远看上去就比较漂亮。
这就是今天中国的新农村,然而漂亮新修的房子里却没有几个人。只有到长长节假日的时候才会有年轻人回来。
![](https://img.haomeiwen.com/i4683958/8a4a28c939d2200c.jpg)
容不下灵魂乡镇,容不下肉身的大城市。
这是很多80后 90后的命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