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无戒90天第四期写作成长营读书让生活美好
读书笔记|《蒋勋说唐诗》第二讲  春江花月夜

读书笔记|《蒋勋说唐诗》第二讲  春江花月夜

作者: 荣微言 | 来源:发表于2019-02-19 15:02 被阅读5次
读书笔记|《蒋勋说唐诗》第二讲  春江花月夜

*我觉得将“春江”理解成春天的江水,可能是一个错误。最有趣的是,这五个字全部是名词:春天、江水、花朵、月亮、夜晚。我将这五个名词形容为一首交响曲的五个乐章,整首曲子有五个主题,春天是一个主题,江水是一个主题,花是一个主题,月亮是一个主题,夜晚是一个主题。五个主题在交错,它们中间发生了三棱镜般的折射关系,假设春天是一面镜子,花是一面镜子,江水是一面镜子,镜子中间产生了多重投射与折射的关系。这首诗之所以迷离错综和意向丰富,是因为它的五个主题都是独立的。

〇这似乎是一种全新的解法,至少对我来说是,当然也有可能是我孤陋寡闻。无论如何,这种解法,对我的冲击还是挺大的。此时,不用看诗的具体内容,只需看题目就已经开始诗意盎然了。这五个意象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交织,它们彼此之间不停地碰撞,火花四溅,然后,在“镜子”的折射下,越发地流光溢彩,整个画面的层次感逐渐深邃起来。

*在这个世界上,当你对许多事物怀抱着很大的深情,一切看起来无情的东西,都会变得有情。在自然当中,一切事物都是无情的状态,人的生死,或者花的开放,都是无情的。可是就情感部分而言,人们会觉得,一朵花落了,虽然是一种凋零,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又变成对无情事物的有情解释。

〇我们都知道,景物是无情的,但是,人是有情的。当人物的情感投影到景物之上,景物也开始鲜活起来,于是,有了王国维先生的那句至理名言,“一切景语皆情语”。此时,景物不仅仅有了感情,它还让人物的情感更加地丰满与立体。所以,一篇好的文章,离不开“景语”的烘托,我们必须学会赋予不同的景物以不同的情感,让景物随着我们的内心摇曳生姿、跌宕起伏。

*“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卷不去”,“拂还来”,这么多哀愁与思念,全部在讲感情的若断还连,无情的时候都是断的,有情的时候又都连接起来。“徘徊”也好,“卷不去”也好,“拂还来”也好,把这些字抽出来会发现是一个缠绵的过程。

〇每一段感情都必然不是只有甜蜜,它必然是喜与忧共同编织而成,拥有自己的起伏和节奏。作者用“徘徊”、“卷不去”、“拂还来”,将这段忧思曲折婉转地展现出来。在作者的笔下,“缠绵”二字不再只是两个光秃秃的汉字,而是渐变成心中那股似断非断、似连非连的悱恻的情愫,盘桓着,从心底蔓延,最后,纠缠成“哀愁与思念”。

*希望大家读过这首诗,一走出去就忘掉,把它忘得干干净净,有一天你不要盼它,它就会回来,它会变成你生命的一个部分,躲在角落里,忽然就告诉你“江天一色无纤尘”,也许在希腊,也许在高雄,你也不知道它在什么样的时刻等着你。

〇仅仅“读过”,是远远不够的。“忘掉”的前提,首先是牢牢记住它,或许你还不能完全理解它,但是你必须记住它的每一个字,然后,将它置于心底,暂时“忘掉”它。多年以后,当然也可能是多天以后,“在希腊”或是“在高雄”,才有可能让藏在心底的诗句,缓缓溢出唇边,与当前的景色来一场不期而遇的邂逅。当诗句与你的生活,甚至是生命相印证、相融合时,它将会真正成为你的底蕴与内涵,衬托你的气质,演绎你的风情。

『附』

春江花月夜

                  [ 唐 ] 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无戒90天写作成长主题训练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书笔记|《蒋勋说唐诗》第二讲  春江花月夜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bffy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