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亲子教育简书面面观成长励志
原生家庭对个人成长与性格影响

原生家庭对个人成长与性格影响

作者: tanyutong | 来源:发表于2019-02-19 15:02 被阅读789次

    我是什么时候对“原生家庭对个人成长及性格影响”这个话题感兴趣的,大概来源于这几个人:一个是我初中的朋友,就叫她小A;一个是我的老朋友,小B;一个是个小男孩。

    图片发自简书APP

    1.

    小A她来自于离异家庭,和母亲一起生活。偶尔也会跟我感叹一下她的母亲生活很艰辛之类的话题。我当时不以为然,亦没有放在心上。初中的我们开始滋生一种叫“叛逆”的情绪,渴望独立,不喜欢被称“小孩”。对于父母的养育之恩习以为常,甚至不屑一顾。直到有一天,我看到了她手臂上因自残留下的一道道伤痕,目瞪口呆。她解释说每一道都是她与母亲吵架之后,她自责难过之后的举动。但是她的母亲对此一无所知。

    在她的讲述中一个好强母亲的轮廓渐渐显露出来,这应该是一个占有欲特别强的母亲,亦是一个将全部希望都寄托在她的孩子身上的母亲。即使丈夫不在身边,也要尽全力将孩子培养成才。她规划好了每一步,害怕小A走歪一步。但是小A并没有什么好胜心(强势的母亲教育的小孩都略显懦弱?)。在她的母亲“恨铁不成钢”的说教与指责下,小A渐渐由沉默到委屈。负面情绪积压的太久,直到有一天终于爆发。现在想想,那时候我们都不太愿意与父母沟通,特别是在青春期。因为真的有父母将沟通当作顶嘴(特别是在生活中遭受了挫折,心情本身就低落的情况下)。但是小A很懂事,即使爆发,也顾着母亲的情绪。不像当时的我,喜欢特立独行,吸引别人的注意(准确的说喜欢吵两句)。于是这种委屈与自责的冲突造成了有一天她发现自残可以减轻她的痛苦时,渐渐的她就上瘾了。

    我已经不记得当初和她说了什么,但想来那时的我也确实说不出什么至理名言,我也不知道她的现状。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种捆绑式的教育方式以及无效的沟通交流不仅伤害了她自己,也苦了她的母亲。

    在离异的家庭中,孩子极有可能会出现自卑以及有被遗弃的感觉。缺失的角色极大可能影响孩子对未来伴侣的选择(比如张爱玲)。还有一些离异家庭一遍遍的提醒孩子(比如在孩子面前说离异的那个人的不好等等),唯恐别人不知道自己家庭的特殊。

    说起沟通,很多人都知道其重要性,但是在中国的教育中,特别是在那会初中的时候,沟通不是很常见的事,有很多家长与孩子也不知道如何与子女进行有效的沟通,有的父母一开始就将自己放在“高人一等”的地位,有的父母仅仅暂时放下自己盛气凌人的嘴脸,有的父母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没有耐心······在这种隐形的对立面下,不少的孩子就选择了沉默,也有不少的家长会抱怨:我家的小孩什么都不跟我说。实际上,一些父母应该反省一下为什么,在我冷眼看着所谓的坏孩子,很多都是一些父母缺乏责任心,耐心甚至爱心导致。

    2.

    荣格曾说,每一个人穷尽一生,都是在极力整合自己自童年时期就形成的性格。令大部分人痛苦一生的性格缺陷,大部分来自于童年的不幸与缺失。

    小B是我认识了十几年的老朋友。我与小B的相识过程是在小学课外的辅导班中。那时候,盛行补课文化,寒暑假被各大辅导班所占用,哪怕只是小学生。我记得我那时一天要参加三个补习班(上午,下午和晚上),语文、数学、英语各一个班。说是上课,其实玩耍居多(现在想想一些培训班花了我爸妈多少钱)。那时候,小B瘦小类似于营养不良,总是被她的同桌欺负(印象最深的就是当时的凳子是长条凳,小B都不敢轻易坐下)。终于有一天,我忍无可忍,狠狠的踹了她同桌一脚,虽然我也挨揍了,但是之后我和小B成了好朋友。

    相处以来,我才发现,小B内心敏感又十分缺少安全感。小B的父母经常冷战,这是一种比吵架更可怕的方式,看似无架可吵,实际上是无话可说。但是对小B,父母总是对她时不时进行言语上的打击,在这样的环境下小B很难相信任何人,总是封闭自我。但是一旦信任一个人,就倾尽所有,特别真诚大方。呃,这或许就是我为什么非常喜欢和她外出旅游的原因(是的,她特别大方,忽然感觉自己脸皮好厚)。

    因为小B很喜欢看书(小B的父亲潜移默化的结果),我经常会与她一起去书店。印象比较深刻的是我们一起逃课去书店看高尔基的《童年》。当然,后果还是有点严重滴。小B最喜欢看的就是关于教育方面的书,她告诉我她如果有了孩子,一定不要成为像她一样。但是与她相处的时候,我发现了她的性格缺陷并没有随着岁月的流逝远离,甚至随着在现实中受到的打击和挫折,这种性格缺陷反而变本加厉。小B也曾经害怕她成为母亲后,会不自觉的延续上一辈的教育方式。这些年,我经常告诉她要学会接纳自己,即使身处不和谐环境中的家庭,即使自己没有什么安全感,也要通过不断的改变去击破那个不美好的自己。

    也许,小B仅仅只是个例情况。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一个关系和谐温馨的家庭,常常能够培养出安全感充足的孩子。小B如今很自信独立,也即将成为人母,希望她能打破教育的延续性,多多鼓励自己的孩子,培养一个如她一般令我敬佩的人,祝她幸福。

    3.

    我初中的时候看过一篇报道(是的,又是初中),在这里我有必要先说明一下当时的环境。那时是一个体罚盛行的年代,不论是老师还是家长,都沿袭了代代相传的手段去惩戒学生或者孩子。我当时深恶痛绝,所以经常就看反“家庭暴力”的报纸进行宣传、抵制,当时有一些教育学家会发出一些言论,例如棍棒教育会扼杀孩子天性,或者是容易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啊,要与孩子成为朋友等等。那篇文章讲述一位父亲十分赞同教育学家的言论,并决定效仿美国家庭的教育方式,与孩子成为朋友。当时看得我很羡慕,但是结果大跌眼镜,由于没有底线的满足与迁就,渐渐地孩子就变得任性与娇蛮,我记得当初有人说是因为国情的不同等等。不过那张报纸被当时的我扔掉了,嗯。

    现在想想“约法三章”与必要的惩戒是有必要的,但是不能将体罚当作一种习惯性的行为。如果一旦孩子在试探完父母之后,发现父母“好说话”,之后她们会使出她们惯用的手法:撒娇或者哭泣。渐渐的,你会发现孩子不能明白是非,当你想严厉批评她们的时候会发现你的话语没有什么震慑力了。

    我始终都相信一句话:在亲子教育中,你想要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那么你就去成为那样的人。我很反感一些家长一边回家玩手机,一边训斥身边玩游戏的孩子。不能做到以身作则,你就不要依仗自己作为家长的身份。我也很反感一些家长将自己未完成的梦想强加给孩子身上,他们不管不顾,全力付出。不过也出现了有所建树的孩子(比如郎朗,不过我之前看到说他的父亲因为儿子耽误练琴逼迫儿子自杀,真是令人不寒而栗)。但是从我的亲身经历来看,学习一两种技能是有必要的,我也很感激那个童年时期总是练琴的自己,哪怕当时是不情愿的(被我母亲拖着去上课的),但是还是会感谢他们,感谢当年嚎啕大哭又坚持不懈的自己,为未来的自己增加了一种可能。

    不管是婚姻,还是亲子的教育,我最期盼的大概就是一起成长,在爱、理解、尊重、包容与约定的规则下,共同进步,砥砺前行。

    后记:关于原生家庭对孩子性格的影响是我这些年从来没有停止思考过的话题,很多父母爱孩子,但是殊不知,方式是大错特错的。最近也看到很多人在聊原生家庭的教育方式对自己性格的影响,所以有感而发,写下了这篇文章。没有太多的道理,也没有太多华丽的辞藻,很朴实,但是却很温暖。因为这其中藏着点点滴滴的真情实意。或许我们对父母有着这样那样的抱怨与不满,甚至有家庭面临无法沟通的现状,但是我们仍然相信,家是后盾,是避风港,不管身在何处,家永远代表着殷殷期望和翘首以盼。在这篇文章中,有一条校园暴力的线。实际上,我亲眼目睹也有所耳闻的校园暴力从来没有间断过。我能够理解但是不能接受,理解在于每一个施暴的孩子背后基本都是一个冷酷、暴躁、冲动和有暴力倾向的父母或是极度溺爱,失去底线的父母,这些孩子缺少安全感又感受不到温暖,急于想要用暴力证明自己,于是以暴制暴成了最后的解决方式。对于这一话题,在我那时的年代并不引起重视,不会引导或者教育,仅仅只是学校要求劝退或者开除。实际上,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也是变相的放弃,这种放弃也是一种深渊,有可能导致其走上另一条心碎的道路。但是随着社会对校园暴力的关注,希望这些事情越来越少。

    其实我认为,父母最重要的还是应该放手,在旁边引导、规劝、鼓励就好,孩子永远比你想象的聪明。放手会给你不一样的惊喜,适当的示弱会激发他们内心的保护欲,针对性的鼓励会增加他们的成就感,奖惩机制是必要的。我的榜样就是《今天我是升旗手》的主人公肖晓,虽然他只有12岁,但是我至今都没有达到他的高度,聪明机智,正直善良,有责任感,有爱心,有胆量但并不鲁莽,对待突发状况沉稳冷静,坚强果敢,有时犯过小错误,但是让这个人物更立体,更饱满。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原生家庭对个人成长与性格影响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mffy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