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孝,大家基本都会想到“孝顺”两个字吧?这几天重读《孝经》,我再次关注里面的用字用词,“孝”和“顺”这两个字在文中多次出现,但却没有把它们连用过,也就是说,《孝经》通篇没有“孝顺”这个词。相反,它专门单列了一章《谏诤章》。
“谏诤”是什么意思?
谏的基本解释:旧时称规劝君主或尊长,使改正错误 :~劝。进~。~阻。兵~。从~如流。
诤的解释之一就是谏,照直说出人的过错,叫人改正 :~谏。~言。~臣。其中能直言规劝的朋友叫“诤友”。
就是说,“谏”是指对上级或尊长的,“诤”是指对所有人,包括上级和尊长,也包括平级或同辈,适用范围比“谏”更广一些。
在《谏诤章》中,曾子问孔子:“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请问老师,儿子遵从父亲的指令就是孝吗?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孔老师说:“这是什么话!这是什么话!”“是何言与”表示不同意别人说的话,孔老师连说了两遍,大家脑补一下孔老师说这话的时候是什么表情或神态?惊讶?生气?愤怒?还是别的什么?我猜,孔老师当时要是知道重要的事情说三遍,一定会说三遍的。总之,孔老师听了曾子这么问,表示不同意,并且情绪很激动。接着,他开始罗列,以前,天子、诸侯、大夫如果有诤臣,士人如果有诤友,父亲如果有诤子,人数不用多,天子只要有七个诤臣,诸侯五个,大夫三个,士人和父亲只要有诤友和诤子就可以,哪怕只有一个都可以避免身“陷于不义”,也就是避免犯错误,做出不仁不义的事。然后总结:“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诤于父,臣不可以不诤于君。”当尊长、亲友或自己的父亲做出不仁不义的事,作为臣子、朋友、儿子是必须劝谏的。“不可以不”是双重否定表示肯定,强调了必须做。最后回应曾子的问题:“故当不义则诤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如果“父之令”是不义的,就必须“诤之”,这才是真正的孝。为什么呢?
珠海叶美蕊:明明知道这个令,不合理,不顺乎道,还去支持,就是真正的不义,不孝。
周丽娟:是的。那不顺从父亲的意愿,不听话照做就是不孝了吗?
珠海叶美蕊:不一定。
周丽娟:在孔子眼里也是有“孝顺”的,只是孝的、顺的是什么?孔子所“孝顺”的是天道,是大道自然的规律。对于上级或父亲的指令,是用天道做为判断的标准,符合的自然遵从,不符合的就要谏之、诤之。这样的谏诤其实是对上级或长辈真正的爱,因为如果他们做出违背天道或自然规律的事情,最终受害或受到惩罚的是他们自己,作为下属或子女,及时地指出他们所犯的错误,制止他们的错误行为,使他们避免受到惩罚,这不是真正的爱是什么?这是更深层的情感上、道义上的爱,而不只是表面上满足衣食住行,提供物质生活条件的那种爱。
从这一章可以看出孔老师是真正的大爱,并且一直在以身作则地教导弟子什么是真正的爱。同时,我们也可以体会,赖老师为什么一再强调要读真经原典,强调读“一根六经”的重要性?因为这是我们文化的源头,而各种典、论、规都是对经的稀释再稀释,扭曲再扭曲,到最后已经跟本源相差不只十万八千里了,如果把这些被歪曲的思想当成传统文化,甚至奉为圭臬,那才是真的大不孝。“经无戏言”,我们好好体会其中的深意。
这样每天读一读,嚼一嚼,体会其中的某个字、某个词或某句话的意思,感悟出自己的东西来,挺有意思的喔。
顺德含贞爸 包志刚: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做任何事都要找到源头活水才有生生不息。我们诵读经典要找“一根六经”,代餐粉我们找到李忠民老师研发人的标准。感谢周老师的分享和引导。还没开始经典通读的亲们行动起来吧,一起把每部经典的原文读熟读透,自己的感悟就会产生出来,自己感悟到的才是自己的。感悟到了,印在自己的脑子里,甚至融入自己的生命中,去做到,就能受益,而别人的解释如果自己不能理解就变不成自己的,这就是自己读和听/看解释的区别。
珠海叶美蕊:是的,看的时候,觉得确实有道理,但是总感觉与我们自己的学习或生活搭不上关系。
周丽娟:是的。
珠海叶美蕊:“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孝经》也有这样一句话,就像父母对我们的爱,在自己没有为人父母之前,是不会用心去体会这父母对我们深切的爱的,但是当我们为人父母后,突然明白,原来,自己生出来的孩子,不管他怎么样,我们都会是爱得那么深沉。为何,因为孩子他是我们自己生的,你自然就会去为他做自己能做到的。经典的学习心得感悟,也是如此。只有自己悟到的,你才是真正的学到,做到,得到。
周丽娟:是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