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读后

作者: 翟兆帅 | 来源:发表于2020-03-18 21:58 被阅读0次

    我和我的猫一起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断断续续的看完了这本书。

    我是用读的,它是用啃的。

    大部分时候我读的很困难,但它好像很享受。

    我给自己贫瘠的大脑补充了一些思想,它则在啃书的过程中收获了撕咬的满足感,很难说我们俩谁的收获更大。

    简介

    这是一本名字很奇怪的书,也是一本颇有自传性质的小说,本书记载的有很多作者亲身经历。

    有人把它比作是成人版的《苏菲的世界》,是一本简单的哲学启蒙书,

    我把它看作是一个披着公路小说和哲学启蒙外壳的心灵成长的书。

    故事很简单,一共有两条线,一条线是古树主人公和一对朋友以及他的儿子骑摩托车旅行,从明尼苏达州一路向西骑着摩托车一路向西,一条线是哲学思考线,他用“第三人称回忆录”,他站在旁观者的角度,现实与回忆交叉叙述早年探索哲学真理的过程。

    里面有关哲学部分充满大段大段的辩证分析。

    这本书的哲学部分我大部分都没读懂,但并不妨碍我把这本书作为五星推荐。

    接下来请我说几个收获最大的部分,与你分享。

    1、旅行的意义

    “我们总是很忙,没有时间好好谈谈,结果日复一日的过着无聊的生活,单调得让人几年后想起来不禁怀疑,时间究竟去哪儿了,同时又遗憾于它的流逝。“

    旅行就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方式稍微摆脱一下上面的问题。

    先说一下旅游和旅行是不同概念。旅游是到一个景点去游览,侧重游。而旅行的重点在观察身边的景色和事物。

    为什么要去旅行,从一个熟悉的地方,去到另一个别人熟悉的地方?

    旅行其实是离开自己熟悉复杂的环境,创造一个陌生新鲜的环境,解开束缚,心里更加放松,去重新观察认识世界,认识自己。

    书中说旅行最好的是在路上,旅行本身远比赶赴某一个目的地更加惬意,有的时候,到达目的地还不如在旅途中。

    “主要的精力花在观察风景和沉思上,想想自己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看看天色如何,或是回忆一下往事。。。日子就是这样随意,忘掉时间,没有人会催促你,也不用担心浪费时间。“

    以前去西藏,风景是很美的,但我更怀念之前在路上的状态,每个地方的景点距离都很远,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车上度过的,想的东西大概是有点矫情是我,但很可惜我已经忘记具体想过的是什么,当时手机坏掉了,也没又记录下来,但当时的心境和状态现在还记得很清楚。

    如果搭乘飞机抵达落基山,你会觉得景色很美,但是如果你是经过几天辛苦的旅程,通过这一片大草原,那么你会从另一个角度看它,那里放佛是你的目标,是你的应许之地。

    两种方式到达的人,是很难体会穿越炎热与荒凉之后所能获得的情感交融,眼前的景色也不再相同。

    2、初窥哲学

    在我们一般人的印象中哲学是深奥的,是抽象的,是读不懂的,是一读就会睡觉的。那么这本书尽可能的用简单通俗的分析说明,稍微不那么本书很大的价值是让哲学进入到很多普通人的视野,

    这里面有一半是主人公对哲学问题的思考,贯穿中西方哲学,亚里士多德、柏拉图、休谟、康德,东方中国的道,印度的佛、日本的禅,探讨了浪漫和古典,主题和客体,

    跟着动脑子,思考旅行和对话的关系,跟着用哲学的方法探讨一个问题,虽然大部分没看懂,但有很多读懂了。

    享受思辨的过程,哲学对于普通人是无用之学,也是最有用的学问。

    3、读完都无法定义的良质

    良质是什么?

    这个问题是这本书真正的核心,寻找良质,以及良质如何作用在这个世界上,整个的分析过程,是最精彩的部分。

    但是在这个环节,我不会说良质的定义,两个原因。

    第一,因为坦白讲我还没完全理解,

    第二,作者在书中也拒绝给他做定义,他花了全书一半的篇幅,跟读者一同探讨这良质,他认为”良质是无法被外界界定的“,“不可以被定义的”

    如果我在这里说了,也只是我自己的理解,反而会妨碍各位的想法。

    至于,这个良质到底是什么?还是请大家自己读完,自己体悟吧。


    “纯粹的良质,用最简洁的语言形容:良质是有机体对环境的反应。”

    “真实总是存在于你所看到的一刹那,且在你还没有意识到之前,这种在意识之前的真实,就是良质。”

    “儿童,未受过教育的人,丧失文化的人,较少受正规训练的人,更容易看见良质。”

    “创造者和拥有者对他们所创造和拥有的物体没有认同感,就是没有良质。”

    “不断改变的良质才是真实的。”

    “良质就是佛,也是道,是帮助人们在分裂的三种经验中找到融合的理性基础。”

    “良质就是科学的现实,良质就是艺术的目标。”

    “如果抽离了良质,所有的事物都会变得无所谓好坏。世界依然能运作,但是生命变得非常呆滞,因为缺乏价值或目标,几乎不值得活下去。”

    每次感觉懂了,又无法言说,读到这不是对美好的追求吗?这不是卓越吗?这不是心流吗?这不是内心驱动吗?但每次都会推翻,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

    这仅仅是书中的一小部分,更多的还是要融入到整本书中去揣摩,中间的分析的刀子、理性教堂、世界火车的分析特别精彩。

    良质有什么用?

    重要的是这个发现与我们眼前无穷无尽的、单调乏味的工作与岁月之间的关系,和生活工作达到和谐的状态。

    良质如何获得?

    如何获得,可以从关心这个词入手。

    作者说:良质往往与关心联结起来,如果一个人在工作的时候,能够看到良质,而且感觉到它的存在,那么他就是一个关心工作的人。如果一个人关心自己所看到的和手中所做的,那么它一定具有某些良质的特性。

    摄影,良质在起作用。

    4、回归内心的平静

    英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领袖克伦威尔说:“一个没有目标的人才能爬到最高”。

    我们习惯了定义目标,然后不断的去追求,但有时可能会陷入一种狂热的境地,就可能与良质远离。

    如果把目标比作登上山顶的话,一味的攀登可能会错过沿途的风景,为了能保持一直登顶,你可能会用其他不停的证明自己,虚荣心驱使着你,内心也常怀不安被人看破。

    反而当我们的当思想不再集中于行动的目标,每一步不是为了爬上山顶,你会发现,这里有片很美的叶子,那里的岩石很奇特。

    当然,没有山顶,就不会有山的四面,是山顶界定了四面,体验登山的每一分钟,同样是登上山顶,却要愉悦得多。

    这引出一个概念,内心的平静。

    它涉及到一种自然的态度,让人与周围的环境完全融合在一起。在我们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时,就会有这种情况发生。

    内心的平静会产生正确的价值观,正确的价值观就会产生正确的思想,正确的思想就会产生正确的行动。

    ”动作和机器之间自然有一种和谐感,手中物质的本质决定了他的思路和动作,同时他的思路和动作也在不断改变他手中物质的本质。物质和他的思想一同不断的改变,直到他的内心和物质同时达到正常与平静。”

    “仓促本身就是最要不得的态度。当你做某件事的时候,一旦想要求快,就表示你再也不关心它,而想去做别的事。”

    受启发于书中有段话,当你着急想干完某件事时,这件事就不重要了,当你过分对外表达强调某件事或者心境时,可能也落入了下乘。

    所以,我开始不再刻意的标榜读书的数量,或者写字的数量。

    平静下来,也许会得到更多,当和手中的事情达成和谐后,不经意间,你就已经登顶了。

    5、结尾

    最后,书中的结尾是整部书的升华和延续,我觉得在现实中同样适用,分享给大家。

    “当然,试炼永远不会了结。人只要活着就会发声不愉快的事和不幸的事。

    但是我现在有一种以前没有过的感觉,这种感觉并不只是停留在表面,而是深入内里:我们赢了。

    情况正在慢慢好转,我们几乎可以这样期待。”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读后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blhy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