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过内心那座山:12个普遍心理问题的自我疗愈
伊迪丝·伊娃·埃格尔
第二章 逃避型牢笼:奥斯维辛集中营里没有百优解
多跟我说说吧
我那时还不知道,让孩子吃甜食表面上能消除孩子的痛苦,但这样做的可怕后果是让孩子变得失能。我们在教导孩子有那种感受是错误的,或者是在提醒孩子有那种感受是可怕的。我们不知道感受就只是感受,没有对错。它只是你的感受,或者是我的感受。更理智的做法应该是,不要试图解释别人的感受,也不要试着让他们高兴起来。明智之举是,允许他们有自己的感受,陪伴着他们,跟他们说:“多跟我说说吧。”过去,我的孩子因为被嘲笑或被排斥而哭泣时,我常常对孩子说:“我了解你的感受。”那是谎话。事情没有落到你的头上,你永远不可能知道别人的感受。你可以对别人持有同理心,你可以支持别人,但不要把别人的内在感受当成你自己的。因为这只是换了一种方式剥夺别人的体验,会让他们一直困在那里,无法走出来。
抑郁的反义词是表达。
你表达出来的感受不会让你生病,那些埋藏于内心的感受才会让你生病。
我们中的许多人习惯于反应,而不是对发生的事情做出回应。我们经常倾向于隐藏自己的感受——压抑情绪、吃药缓解或选择逃离。
可是,你无法治愈自己没有感受到的情绪。
只要我躲避大屠杀纪念馆,只要我假装自己已经克服了对过去的恐惧,不需要再面对曾经的灾难,我内在的一部分就仍然困在那里,我的一部分就仍然无法自由。
我必须在那种不安和不确定性中存活下来。然而,幸存比我现在再次体验当年的感受还要简单一些。我现在必须去感受那些无比困难的时刻。这次我痛哭出来,在黑暗中痛苦地坐着,几乎感觉不到时间流动,也几乎没有注意到其他参观者走了进来,与我分享了黑暗,又从我身边走了过去。我在那里坐了一个小时,或者两个小时,我不知道过了多长时间。最后,当我从那里走出来的时候,我感受到了自己的不同。我不再像以前那样感觉沉重,内心轻松了很多。我的悲伤和恐惧没有消失。
我允许自己重温和面对过去的那些感受,那些都是我多年来一直在逃避的感受。
为什么我们会逃避自己的感受呢?
这其中包含很多原因:那些感受让我们感到不舒服,或者我们不认为那些感受应该出现,再或者我们害怕自己的那些感受会伤害别人,又或者我们害怕那些感受可能意味着什么——也许那些感受会暴露我们曾经做过或为了继续前行可能做出的选择。
只要你在逃避自己的感受,你就是在否定现实。如果你试图把某件事情拒之门外,并说“我不想再想起那件伤心事”,我保证,你一定会再次想起那件事。所以,请走近这种感受,坐下来陪着它,关注着它。然后再决定让自己抱持这种感受多长时间。
我们允许自己产生各种感受,让那些感受贯穿自己,然后再让那种感受离开自己。
感受就只是感受,它不能决定你是谁。
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她说,“我知道自己很幸运!我还活着,有很多人爱我。”
“是的!”我说,“的确是这样。不过,如果你感到悲伤,请不要试着让自己高兴起来。这对你没有好处。如果你认为自己应该有更好的感受,而不是像现在一样痛苦,你就会为此产生内疚感。请试着尽力体会自己的真实感受。这种感受或是悲伤,或是恐惧,或是难过,你只需要认可这种感受,不要迎合别人。别人不能替你生活,别人也不能体会你的感受。”
恐惧是习得的,你刚出生时并不知道恐惧是什么。别让恐惧占据你的生活。爱和恐惧无法共存。现在你已经受够了,不能再让恐惧伴随你了。”
如果你练习紧张,你就会更紧张。如果你练习恐惧,你就会更恐惧。练习否认会导致你否认越来越多的真相。
你能做的事情很多,能有更多的选择,能让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你在扮演自己生活的主角
不要总是说“不能”“不能”“不能”,你能做的事情很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