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字打卡进行时(2))
边城听涛书
最近我坚持临摹的是欧阳询的《行书千字文》,每天至少完成两张纸的习练,每张纸对折成一十二纵列,通常每列可以九个字,这样,每张可写一百零八个字。
前不久临摹《九成宫碑帖》时,一笔一划不敢马虎,每一个字都写得十分认真,要写完一张纸一百零八个字,差不多得用去四十多分钟的时间。而现在,开始练习行书,那就快得多了。
行书。行书是行走的楷书,它介于楷、草间的一种书体。写得比较放纵流动,近于草书的称行草;写得比较端正平稳,近于楷书的称行楷。
据张怀瓘《书断》说:“行书者,乃后汉颍川刘德升所造,即正书之小讹,务从简易,故谓之行书。”
我喜欢行书的流畅与灵动。自己的钢笔字一直都是有点行书的样子。说是有点行书的样子,那是由于自己并没有十分规范地练习过,只是写字时有些连笔而已。现在因为练习书法,才发现原来有许多字,自己都写得不对。
边城听涛书
我知道,说起行书字帖,《兰亭序》为第一字帖,这是古今书法届公认的事实。相传,那是王羲之和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山北兰亭商议维修事项,期间他们一起饮酒赋诗,王羲之面对山间美景,感慨朋友们的欢聚,于是在酒酣处挥毫成文,以为是草稿。
但当王羲之回到家酒醒后,才发现自己酒熏时所写的草稿序文竟是如此完美,无论是笔法还是章法都没得挑。之后,王羲之有抄写几份,竟再也写出不那么漂亮的书法了!
我也十分喜欢王羲之的行书,但因为既已开始练习欧体,那就先练个形似再说。
包括这《千字文》,也是如此。《千字文》是一个集字文,首先是一个书法作品,其次才是一个文学作品。
因为太喜欢王羲之的书法,梁武帝(502—549年)便命人从王羲之书法作品中选取1000个不重复汉字,命员外散骑侍郎周兴嗣编纂成文。《千字文》全文为四字句,对仗工整,条理清晰,文采斐然,而且语句平白如话,易诵易记。
我在网上找来欧阳询写就的《千字文》一遍又一遍地练习,晚上在家里用毛笔临摹,白天在单位不方便铺开笔墨纸砚,便用钢笔和签字笔模写,力求多看多练。我想,总会有一天,我也可练得“熟能生巧、能生生花”的。
昨晚喝了三四两酒,正是微醺时候,铺开纸笔时,一切都还正常。只不过,等我抄写十来字之后,感觉酒劲上涌,于是手中的笔也就变得开阔起来。
昨天应该是喝得有点多了,写完字就睡了,竟忘记在群里打卡了。只好早起一点,赶紧抽时间补记一下。当然,我也是尤其喜欢自己酒熏时写就的这一幅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