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教里,无论怎么排,道教都是鄙视链的底端。但是若从思想根源而言,道教(包括道家)是九流之祖,先秦的各派学说,包括兵、阴阳、儒、法各派,无不引用《道德经》中之言,受到过《道德经》之启迪。但是魏晋之后,佛学借玄学而兴,把《庄子》里的很多东西改造成佛家特有,当然,后来的道教也抄了佛教不少条条框框,但就其本质来说,宇宙观与理论依据是传统道家,实践层面是中国的原始宗教,实与佛教没什么关系。
闲话休提。说一下这座山吧,岳麓山。
岳麓山有个岳麓书院。岳麓书院是现今唯一一个还在招生、教学、祭祀的传统书院,其原因在于外国人研究中国,集中于近代史,而近代史上岳麓书院的人才太多了。所以8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之后,很多海外华人、汉学家等都要求参观岳麓书院,从而倒逼政府进行书院的修缮。
岳麓书院当然是儒学,自北宋建立起,它的教育重点就是理学,南宋著名理学家张栻做过山长,在这里与朱熹进行了著名的“朱张会讲”;王阳明在这里住了一个多月,晚清文化名人王先谦、皮锡瑞都做过山长。最分裂的时候,梁启超在时务堂办西学,王先谦在另一边教经学。这是在这个时候,岳麓书院迎来了他的高光时刻,这个时候之前百年,与之后几十年,走出过无数影响国运的大才。
但是在岳麓书院成为儒学重镇之前,这里是佛寺,这里环境清幽,很适合学习,于是宋代很多贫寒的学子都在这里学习,佛寺就专门僻了一块地方供儒生学习,学着学着,就被当地政府圈禁建了书院,把佛寺赶到了半山腰。
而在半山腰的修炼的道士,再一次被赶到了山顶。
是的,道士先前被和尚赶过一次。于是岳麓山成了现在的格局,下儒:岳麓书院;中佛:麓山寺;上道:云麓宫。岳麓书院书声朗朗,是长沙有名的旅游景点,现在已成全国思想史、宋明理学的研究重地;麓山寺香火旺盛,人声鼎沸;只有云麓宫冷冷清清,甚至要靠教授武术才能维护日常开支。
古代入山是一件危险的事情,所以《释名》有“老而不死曰仙。仙,迁也,迁入山也”之说,即能进山者,就被认为“仙”,可见山之难入。而古代道士(包括各类方士)是当时掌握了入山技术的人,《五岳真形图》被认为是道士的护身符,“诸仙佩之,皆如传章;道士执之,经行山川,百神羣灵,尊奉亲迎。”这当然是神异化、玄学化的说法,实际上《五岳真形图》应该是一部入山技术书,只是是用特殊语言所写,非师授不能知所以然。
所以大凡现在的名山大川,多是由道士开发,再被和尚看上,据为己有,道士被越赶越远,越赶越往上。唐代的时候,杜光庭就列出道教有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可见道士探索自然之成果。
只是无论如何探索,都打不过佛教,当然,佛教也在儒教面前吃亏。道士被占领了地方,还要被这两教骂,哎,想想也不容易。
想修个仙,好难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