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朋友,事情确实很多,意外接二连三,可是也不能失望和沮丧。啰唆、抱怨、诅咒倾向潜伏在每个人身上,时刻准备着,在最不值得一提时,蠢蠢而动。

蒙田将这种“疾病”称作“灵魂的皱纹”。他是这样说的:“切勿审视灵魂一一或者说勿轻易尝试一一在衰老的过程中,它会变得酸腐发霉。”
很多古怪的人,所有人都对不起他们,他们也无法原谅任何人。脾气暴躁的人打心眼儿里拒绝快乐与幸福:家人、朋友、春夏秋冬,在他眼中,都是烦躁的诱因。
他眼中的社会永远丑陋无比,可事实上,真正丑陋的并非落入他眼中的东西,而是他的眼睛。哲学家埃德蒙德·胡塞尔将这种现象称作“厌烦的灰”。沾染上这种灰,一切都陷入雾霾。
最近在翻看帕斯卡尔·布吕克内些的《生命的间奏——长寿的智慧》,他提及了有关衰老和死亡命题,长者如何思考命运的问题。

在他看来,人类历史上每个人将要面对的命运——衰老和死亡。高龄最容易犯七宗罪中的懒情之罪,这种罪恶曾影响将自己困在净心之地的基督教的苦行者们,并动摇了他们对神的敬爱之心。在他看来,与其在狂喜中燃尽自己,他们更愿意沉沦在淡淡的忧伤中,对于永福毫无兴趣回到无聊的世界中。
为什么喜欢那种世界呢?或许是因为,老者的懒惰因为不再有这份精力了:他们不得不强颜欢笑,在命运中举步维艰地向前摸索。污染其灵魂的浓雾,似乎只能通往黑夜。
可以设想一下,人活到老去时,支持继续活下去的意义是什么呢?和二十、三十、四十岁时无二吗?对于珍爱生命者,生命甜如蜜,对于诅咒生命者,生命也变得可憎。
作者认为在同一时间段中,人的状态可以迅速发生转变,在失望与热情两种状态中反复横跳。不论年龄如何,生命始终是一场热忧与疲惫的拉锯战。
人生冒险本没有什么意义,不过是一场又抽象又奇妙的仪式而已。“我来,不知从何而来,我是,不知是何身份,我死,不知死于何时,我去,不知去往何处,我惊,我竞如此快乐。”(马蒂努斯·冯·比伯拉赫,德国神学研究者,21世纪)
不论是三十岁还是六十岁,人们对别人的恭维与称赞充满期待。

对大多数人来说,经历过生活的磨砺,激情仍在,灵魂与心脏仍在蠢蠢欲动。
意欲延缓衰老只有一个办法:满怀渴望。原本不可调和的要素在老年时期都得以和谐共存:浪漫主义精神和传统共存,风流韵事与皱纹共存,满头白发与欲望的狂潮共存。
人类还未能为生命中的所有不幸,找到完美的解决之法,目前所有的成就,不过是在深渊之中开了一扇小小的天窗。而放弃期望,总是回顾和抱怨的人,最终只能收获的是颓唐和迷茫。所以,应该对自己说,规矩和要求真正有那么重要吗?
兰波曾吟诵:“没有谁会在十七岁时认真。”谁是认真的呢?只不过是规矩与礼仪要求装装认真的样子罢了。用幽默与优雅将外皮剥去,只剩下限制存在的无意义。
生命从始至终就是与各种不可逆相抗衡的过程。生命不息,抗争不止。
这是长寿的智慧,生命应该有的间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