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暑是六月节。季夏时节正式开始,愈演愈烈的“热”,成了往后这一两个月的关键词。
韩昌黎大概是怕热的,他面对夏天,好像没有什么办法,只能哀哀地叹:“自从五月困暑湿,如坐深甑遭蒸炊。”咳,五月开始我就被困在暑湿里喘不过气,和被闷在一口蒸锅里等着被蒸熟有什么区别?
与韩愈并称“韩柳”的柳河东,耐热性显然高出韩先生很多。“南州溽暑醉如酒,隐几熟眠开北牖。日午独觉无余声,山童隔竹敲茶臼。”热晕了的柳宗元伏倒在案,醉了酒一样的昏沉,难得北窗吹进一阵风,吁,瞬间万籁俱寂,只闻得竹林那边孩童轻敲茶臼的叮叮咚咚。
看,即便没有空调,智慧的古人也总能在生活里找一隅凉快的角落,做点降温的小事儿,短暂地消解一下炎夏的炙热。在敦煌壁画里,我们亦捕捉到一套古人列出的“消夏指南”,在那儿,人人都是柳宗元。
矿物质井水透心凉
莫高窟第302窟 窟顶西披 隋古代虽然没有冰箱,纯天然的井水也可以让人瞬间凉快不少。单是在井边,就好像打开了“冷藏室”的门。
画面中央三人正通过桔槔原理(即我们今天所说的杠杆原理)从井中汲水。其中,红衣男子正使劲拉绳将水桶送往井下,随着水越来越多。横竿带着石块的尾部便高高上翘,水汲满后,利用杠杆原理和石块的重力,再将水传上来。
用清凉的井水洗把脸,都会顿时凉快许多吧!
有什么事洗个头再说
莫高窟第146窟 西壁 五代如果不能天天冲个凉,那就趁井水还未放热,赶快清清爽爽洗个头,或者擦个身。把井水倒进束腰高足的圆盆中,弯腰低头把脑袋扎进水里。热是什么?暂时和我没关系了。
凉水洗头对身体不好?不存在的,彪悍的人生不需要春雨医生。
清新吊带装带节奏
莫高窟第220窟 南壁 初唐 莫高窟第329窟 西壁佛龛 初唐无论是复古条纹背带裤,还是时尚撞色吊带衫,唐代的小孩走路都带风。
他们大胆吸收外来国度的服饰风格,能露就露。父母对此也表示支持,对他们而言,释放天性就是最好的生活。这么热的天,别说襦裙和直裾,就连半臂都嫌啰嗦。
浸泡在水里的夏天
莫高窟第148窟 东壁 盛唐净土世界的莲花池里,常有戏水的小儿。他们甚至不需要穿什么衣服,水面的波纹和含苞欲放的朵朵莲花,就是最好的装饰。他们没有雪糕甜筒冰淇淋,泡在水里就是他们快速降温的不二秘籍。不到吃饭时间,休想将他们从水里提溜出来。
理发剃须 夏日套餐
榆林窟第16窟 东壁 五代我们今天的理发店,生意最好的除了每年春节前后女士们又烫又染图个过年好看,以及二月二龙抬头男女老少都奔理发馆去。能维持一段稳定“旺季”的恐怕就是夏天,大人小孩都来理发,上来说的话好像都是照抄的:“劳驾您,给剪凉快点。”
敦煌彼时是丝路重镇,佛教氛围浓厚。每年在此出家的人不在少数,画面里便是剃发刮胡须的场景。试想一下,夏天出家的人会不会比冬天多一些?毕竟光头凉快。
鲜花入馔 清凉果盘
唐代人讲究,尤其王公贵族。穿薄如蝉翼丝绸衫,喝世间好物黄醅酒,用褐色勾沿玻璃盘。画面中的玻璃盘晶莹剔透,盘口沿有褐色勾线,盘身有天蓝色圈点纹,盘中鲜花入馔。光是看一眼就觉得沁人心脾,胜却今天的各种“小清新”。
佛系避暑净手抄经
榆林窟第25窟 北壁 中唐普通青年洗头降温,文艺青年折扇纳凉,佛系青年抄经避暑。
信奉佛教的唐朝人,在天热时进山避世,鸟鸣山涧、树影婆娑,在此伏案抄经,当然是由内而外的清凉。当年的书写工具有毛笔和硬笔两种,硬笔是用骨、木、竹削磨出笔尖书写,图中抄经男子使用的是毛笔,在点横竖撇捺勾挑折里来一场短暂的出逃。
敦煌文献S.6537卷记载:“六月三休[伏]日,昔贾谊避三伏,以其盛夏,六月三庚日,南方有鸠鸟至,以助太阳,销铄万物,故损害于人,是以避忌之此日也。”说是避伏,实则是贾谊当时正谪居长沙。
但避暑之俗的确存在,在小暑之后的三伏日,唐代官府是给大家一天法定假日的,任你打水洗头也好,进山抄经也罢,怎么凉快怎么来。
这样看来,古代人当是比现代人更懂得张弛有度,春种秋收时争分夺秒不马虎,暑气蒸人时务务虚也未尝不可。这是他们关于忙碌与休憩的交响,也是值得我们借鉴的生存哲学。
来源:(敦煌研究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