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素材提供:敦煌文化守望者(詹啸、张和鑫)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敦煌,但是千篇一律的敦煌旅游线路是否能够满足与众不同的你?让守望者小分队来告诉你敦煌不一样的打卡方式,让你的旅行朋友圈古韵流转,在茫茫圈海中突出重围,收获满赞!
打卡第一站:敦煌古玩城
位于夜市旁的敦煌古玩城并不是个大热的旅行目的地,在守望者、博物馆研究员詹啸看来,这里绝大多数的商品也都是较新的工艺品而非“古玩”,但如果你有一双雪亮的眼睛,说不定也能淘到一两件心仪的好物!
▲ 詹啸淘到的铜铃铛 ▲ 皮壳很漂亮 ▲ 好几个排排坐詹啸猜测这几个铃铛是古代灯上饰物,但也不排除其他功能的可能性,在一次旅行中收获值得纪念的小物件,不失为一件幸福感满满的打卡方式~
▲ 长沙市博物馆藏的西汉铜雀尾灯上也有类似的铃铛打卡第二站:西千佛洞党河河滩
推荐打卡第二站是守望者的传统团建项目:党河捡石头。
▲ 来自总教头范主任的倾情推荐西千佛洞的一侧,越过一片树林就是党河河滩,在这里不用买门票就可以欣赏到西北大自然的四季美景,还可以随手捡到来自敦煌母亲河党河的馈赠——各种神奇的小石头,简直墙裂推荐!
▲ 感受一下辽阔的河滩在这里,你可能会看到以下这样独特而神奇的人文景色。
▲ 全部都在低头捡石头如果运气好,你可以遇到被河水冲刷而成的各种形状、颜色、质地的大小石头,如果你还有一番创作欲望,也可以像守望者陈梦楚这样在大石头上作画,画出第二期敦煌文化守望者的全家福!
插播一条花絮:一期守望者罗依尔提供的去年同款照片
▲ 大家不仅捡石头 还要P石头打卡第三站:莫高窟1号、3号、16-17号窟
到敦煌参观的游客都会选择在九层楼96窟前合影纪念。
的确,九层楼作为敦煌莫高窟的标志性建筑可谓家喻户晓,可是千篇一律的打卡照难免过于俗套。那么,让蛋蛋哥哥接受我们来自灵魂的拷问:
问:在敦煌莫高窟还可以有更有特色,更有范儿的拍照打卡方式吗?答:有!而且很简单!选择和“1号窟”、“16—17号窟”及“3号窟”的大门来合影吧!
▲ 001号窟,735个洞窟的开始敦煌莫高窟现有编号的洞窟总计735个,按照从北向南然后由南向北的之字型编排,其中的“1号窟”便是这735个洞窟的开始。
▲ 3号窟,壁画的谢幕“3号窟”很特殊,是莫高窟为数不多的以观音为主题的洞窟,开凿于“元代”被认为是莫高窟壁画艺术的最后谢幕。
▲ 16-17号藏经洞的大门“16—17”号窟就是著名的藏经洞所在的洞窟,这里可是敦煌被世人熟知的开始,也是所有的游客来到敦煌都必须打卡的一处洞窟。
问:谢谢蛋哥,朋友圈图片和文案都安排上了。还有啥特别提示吗?答:如果条件允许的话,一定要记得淡季来敦煌,不仅门票优惠半价,更重要的是可以看到更多数量的洞窟,同时还能享受超高体验感的专场讲解哦!
打卡第四站:敦煌研究院院史陈列馆
如果你来敦煌,请一定去一次敦煌研究院院史陈列馆。真正到了这里,你才能深切体会到“坚守大漠,甘于奉献,勇于担当,开拓进取”十六字莫高精神的内涵。以下内容,来自守望者张和鑫的笔记——《用生命绘就新的敦煌奇迹》。
池田大作先生曾问我“如果来生再到人世,你将会选择什么职业呢?”我回答说“我不是佛教徒,不相信‘转世’,但是如果真的再来一次重新来到这世界,我将还是‘常书鸿’,我要去完成那些尚未完成的工作。”
我对敦煌艺术的喜爱起初并不是因为敦煌艺术本身,而是被常书鸿先生的故事所感动,出于好奇我开始去了解敦煌到底有着怎样的魔力,竟然能让常书鸿先生如此痴迷,竟然会做出那么大的牺牲去研究保护她。因为一个人爱上一座城,我便是这样因为常书鸿先生而爱上了敦煌艺术。于是,敦煌变成了每一次提起就会心跳的圣地了......
▲敦煌文化守望者全球派遣计划第二期开营仪式合影5月3日,第二期敦煌文化守望者全球志愿者派遣计划开营。举办仪式的地方很特别,会场入口处就树立着常书鸿先生的纪念雕像,这里也是敦煌研究院最核心的办公区。这场特别的“接力”就这样在常书鸿先生的注视下开始了!
开营仪式后我们就开始了第一天的培训。原以为这里的老师会直接带我们去窟区参观,然而我们的第一项功课却是去了解敦煌研究院的历史。
“这里是前院长樊锦诗老师的旧居,樊院长就是在这里开始了她的敦煌人生的......”
紧接着,我们就看到了黄土垒砌而成的土炕,沙发还有一张随时可能会散架掉的老旧办公桌。环顾整个房间,再无任何其它的家当或装饰。如果不是特别说明,你完全想象不到这里的主人会是一位领导,一个文化人。整个房间里,只有那一处硬生生从墙壁里掏挖出来的书架能告诉访客这里曾经住着一位读书人。
▲樊锦诗院长旧居书架 ▲樊锦诗院长旧居卧室泥土垒成的沙发,黄土堆砌的土炕,从墙壁里掏出来的书架......这就是敦煌研究院樊锦诗院长口中永远的家!一位出身上海滩的大家闺秀,一位毕业于北大的高材生,就是在这里把青丝酿成了银发,把雪肤花貌雕成了不朽的沧桑,也是在里“利用现代科技永久保护敦煌”的计划从无到有,从天方夜谭变成了惠及亿万人的“数字敦煌”。
▲樊锦诗院长旧居“不怕风沙扬起,不惧遍地荆棘,秉烛前行在文明的宝库里!”这是段文杰先生生前对敦煌莫高窟的深情告白。段文杰先生是敦煌研究所的第二任所长也是敦煌研究院的首任院长,敦煌莫高窟就是在他担任主要领导期间进一步发展壮大,并开始以全新的姿态重新走向世界的。
在研究院文化弘扬部边老师的引导下,我们依次参观了段文杰先生纪念展,常书鸿先生旧居与纪念展等院史陈列。一张张老照片,一件件老物件,都是一代又一代敦煌人青春的见证,也是他们守护敦煌的“勋功章”,在边老师娓娓道来的讲述中,我们这群年轻的敦煌文化守望者似乎都感到了一份沉甸甸的压力。
回顾敦煌莫高窟不到一百年的历史,从常书鸿先生到段文杰先生再到樊锦诗院长,三代人用了70多年的时间谱写了中国百年艺术史,文化保护史上最绚丽的篇章,三代人上百个家庭数千人的前赴后继,他们舍小家为大家的牺牲精神,倾其一生守护敦煌弘扬敦煌的壮举像极了敦煌壁画里的“佛陀”和“菩萨”,在黄沙漫漫的沙城腹地,在峭拔危危的断崖上绘就了新的“敦煌艺术画卷”。
敦煌文化守望者
“敦煌文化守望者”项目是一个全球志愿者派遣计划,是以文化保护与传播为目标的知识赋能型文化公益行动。项目在全球范围内招募并组织志愿者,参与世界遗产敦煌莫高窟的各项保护与传承工作,并通过专业化培训实现莫高窟需求与文化志愿者能力的精准匹配,进而推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播与创新。
(来源:文化守望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