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养生经”
古人非常注重养生的,古时候就有一套套的“养生之道”,我對此颇感兴趣,闲暇之余翻资料,请教“度娘”,整理有关古人“养生”之道,整理出古时候的十五种“养生经”:“形動养生、饮食养生、进补养生、固精养生、经络养生、顺时养生、修身养生、调气养生、减毒养生、静神养生、哲理养生、修性养生、琴瑟音养生和养生三宜三少”;还有些“五花八门”的种种“养生经”,我没收集到位了,实际上也无法收集那么多了。现将我精心收集归类编撰的古时候十五种(类)“养生经”,提供给大家学习,以借鉴古人的养生之道,修身养性,健体强身,延年益寿,好生地享受太平盛世。
古人的养生经(一) 形动养生:古人认为“人欲劳于形,百病不能成”;南宋著名的史学家、爱国诗人陆游说“形要小劳之”,说明了适度运動對健康的积极作用。古人在實践中摸索出了如按摩、气功、太极拳、八卦掌、五禽戏等動物形方式,可强身延年。人若贪啚安逸,运動不足,或是劳累过度,則容易引起“劳伤”,又称“五劳所伤”,即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二)饮食养生:古人認为,合理饮食可以調养精气,纠正脏腑阴阳之偏,防治疾病,延年益寿。故饮食既要注意“博食”,即以“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又要重视五味调和,否则,會因营养失衡、体质偏颇、五脏六腑功能失调而致病。
(三 ) 进补养生:传统医学十分推崇用滋补药物调理阴阳、补益脏腑、滋养精仃上。合理进补可以强身、防病、祛病。还应当考虑顺应四時。服用补药時,如入肺药,則在冬季比較适宜。
(四) 固精养生:古人認为,精血是人体营养物质中的精华部分,是生命的物质基础,五脏六腑得由精仃上供养,才能保持其正常功能。如性欲无节,精仃上亏损过多,就會造成身体虚弱、病变百出、减损寿命。而保养阴精则可延缓衰老。
(五) 经络养生:经络是遍布人体全身的“网络”系统,它控制着血和气的运行流动,以保证各组织系统的正常功能。《黄帝内经》说,经络具有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之作用。古代养生大枷认为,疏通经络可作为摄生的重要措施,而最简便的方法就是经常刺激、按摩、针灸三个重要穴位即合谷穴、内关穴和足三里穴。合谷穴可以防治颜面及五官的疾病。内关穴有助于防治心脏疾患,足三里穴则对预防五脏六腑特别是消化系统的疾病最有效。
(六)顺时养生:古人認为,天有四時气候的不同变化,地上万物有生、长、收、藏之规律,人体亦不例外。因此,古人从衣食住行等方面提出了顺時养生法,不可反其道而为之。因时制宜地調节自已的生活行为,有助于健身防病,否则,逆春气易伤肝,逆夏气易伤心,逆秋气易伤肺,逆冬气易伤肾。
(七)修身养生:古人说为,凡追求健康长寿者首先要从修身养性做起。平日应排除各种妄念,多说好话、多行善事。古医家孟说云:“若能保身养情绪,常须善言莫离口”,“口有善言,又当身行善事。”著名古医学家孙思邈则说:“心诚意正思虑除,顺理修身去恼烦”。养成好品行,常做利他人利社会的事,可使自已心胸开阔,心情则自然而然的愉悦了。
古人的养生经(八) 调气养生:古人认为,人体元气有化生,推動以固摄血液,温养全身组织,抵抗病邪,增强脏腑功能之作用。营养失衡,劳逸失当,情志失调,病邪夹击等诸多因素,可导致元气的虚、陷、滞、逆等征候,进而使机体发生病理性变化。调气养生法主张通过慎起居、顺四時、戒过劳、防过逸、调饮食、和五味、调七情、省言语、习吐纳、行导引等一系列措施来调养元气、祛病延年。
(九) 减毒养生:古人认为,人若喜怒无常,则会导致体内阴阳、气血失调。劳累过度会损伤脾气,伤于饮食则生湿、热、痰浊。冒犯六淫,伤于外邪则百病丛生。这种疾病因素被人体视为“毒”,因此提出以“减毒”,来保全真气的养生之道,而通过饮食调理,服用药物及其他措施,减少体内积聚之毒,可免生疾患,防止早衰,进而延年益寿。
(十) 静神养生:静神在传统养生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古人認为,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保持神气静清,心情平稳,可保养元气,使五脏六腑安和,增进健康和延年益寿,反之则怒伤肝、喜伤心、忧伤肺、恐伤肾,以至诱发种种身心疾患。
(十一)哲理养生:西游记小说里,作者吴承恩把人生的三悟养生(悟能、悟净、悟空),通过神话小说,淋漓尽致地揭示出唐僧三个徒弟,分别代表人生的三种境界:猪八戒叫“悟能”,凭着自已的感官表象,乐于享受生活;沙和尚叫“悟净”,确实做到了心地清净,且善于自我保养;孙行者叫“悟空”,能超越時空,修炼自已成“正果”,进而跃入佛级的最高层次。这三个“养生”境界:摡括为一个生理养生,一个心理养生和一个哲理养生。
(十二)修身养性养生:明朝憨山大师的“醒世咏”,告诫世人修身养性。确是篇“养生经”的佳作值得一读。
醒世咏
[明]憨山大师
红尘白浪两茫茫 忍辱柔和是妙方
到处随缘延岁月 终身安分度時光
休将自已心田眛 莫把他人过失扬
谨慎应酬无懊恼 耐烦作事好商量
从来硬弩弦先断 每见钢刀口易伤
惹祸只因搬口舌 招愆多为黑心肠
是非不必争人我 彼此何须论短长
世界由来多缺陷 幻躯焉得免无常
吃些亏處原无碍 退让三分也无妨
春曰才看杨柳绿 秋风又见菊花黄
荣华终生谁替得 酸甜苦辣自承当
人从巧计夸伶俐 天自从容定主张
谄曲贪嗔堕地狱 公平正直即天堂
麝因香生身先死 蚕为絲多命早亡
一剂养神平胃散 两盅和气二陈汤
生前枉费心千万 死后空留手一双
悲欢离合朝朝闹 富贵穷通日日忙
休得争强来斗胜 百年浑是戏文场
顷刻一声锣鼓歌 不知何处是家乡
古人的养生经(十三)琴瑟声养生:古人也知道娱乐养生,陶冶情操,用《雅》、《颂》来表达自已内心的情绪,排泄自已胸中的怒气,抒发自已内在的欢快。荀子在《荀子.乐论》中“以钟鼓道志,以琴瑟乐心……故听其雅、颂之声,而志意得广焉。”
其大意是:音乐既可以表述人们的心情,也可陶冶人们的性情。一个人爱憎的情感和喜怒的情绪需要有途径来抒发,否则就会发生身体不适。哭泣心声音使人悲痛,靡靡之音使人淫荡,所以圣人制礼作乐,用《雅》这样中正平和的音乐来教化人们,使歌声足够用来表达快乐,令人和睦而不淫荡;用《颂》这样严肃庄严的音乐来引导他们,用歌词来阐明人生的道理而不下流庸俗。由此可知,懂得修养身心的人用钟、鼓来抒发内心的志向,用琴、瑟来表达内心的欢乐。
古人的养生经十四:养生“三少三宜”,宋代养生大枷程颐说道:“口中言少,心头事少,肚中食少,有此三者,神仙可到,酒宜少饮,忿宜少作,欲宜自制,依此三宜,疾病自稀。”这“三少三宜”可谓是简单明了的养生之道,而“少吃少说少烦恼,少酒少怒情绪好”也是一直被广为传颂学习的养生必修课。
十五:吐故纳新养生法,古时候有诗云:“春嘘明目木扶肝,夏至呵心火自闲,秋呬定收金气润,冬吹惟要坎中安,三焦嘻却除烦热,四季长呼脾化餐,切忌出声闻口耳,其功犹胜保神丹。”古时候,古人在道经六字诀,升华为吐故之养生法。道经六字诀即“呵呼呬嘘吹嘻”,念“呼”字六遍以上以治脾,念“呬”字六遍以上以治肺,念“嘘”字六遍以上以治肝,念“嘻”字六遍以上以治三焦客热,再念“吹”字六遍以上以治肾,并如前法,谓之卅六为一小周天(现代人称一个疗程),六字诀古人认为就是把人体内的精气阀门打开,古人以为“一一打开便能使全身运转自如”了。古人认为,嘘属肝神主其目,呵属心王主其舌,呼属脾主肌肉,呬属肺主皮毛,吹属肾脏主其耳,嘻属三焦主气,古人认为凡人必靠呼吸而存活,若有心,全凭吐故纳新,五脏与三焦皆得调达,体内顺畅,才能有生机繁衍,古人认为成“仙”,现代人认为这是玩笑了,但这确是古人延年益寿的最佳法宝之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