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历史有意思
从西汉到南北朝的中国人名特点变迁

从西汉到南北朝的中国人名特点变迁

作者: 历史学者唐不闻 | 来源:发表于2019-05-15 09:34 被阅读7次

从西汉到魏晋南北朝,中国人的姓名字数和特点经历了一些富有时代性的变化。

在西汉的时候,以单名为主,但并不排斥双名。双名大量出现在贵族之中,且更朴素地体现着起名的美好愿望,最常见的是期望健康长寿。

如:景帝的儿子有刘彭祖,窦太后的侄孙有窦彭祖,酷吏张汤的孙子有张彭祖。彭祖是传说里的长寿者,活了八百岁。

八百似乎还嫌不够,于是当时还有田千秋、韩千秋、田延年、韩延寿、李延年、毛延寿。

值得一提的是东汉时还有诸侯王叫刘万岁,可见万岁这个词至少在汉朝时并不只能帝王使用。

除了追求长寿的,还有希望无灾无难的,于是西汉也有:刘病已、霍去病、王去疾、杨无害。

这些名字从侧面反映了医疗卫生条件落后、人均寿命较短的时代特征。

到两汉交接、王莽在位的时候,下发了取消双名的一纸政令。原因是王莽是一位儒家的教条主义者、一位极度的复古者,他凡事都要从经典的教义来寻找依据,他坚持认为双名是不符合礼制的。

不符合什么礼制呢:避讳的礼制。举个例子,一个人的父亲如果是双名:建国。那他的儿子平时可以随意地使用“建”字和“国”字,只要不把这两个字连在一起使用。王莽认为这破坏了孝道。因此他要求所有人都必须使用单名,这样做子女、做下属的就可以更严格地执行避讳,来处处体现对上的尊崇。

王莽不仅在国内推行单名,还暗示匈奴单于也应该学习中国的文明礼仪,单于囊知牙斯因此讨好他,改名叫“知”。

这个政令导致了东汉、三国,甚至两晋时期数百年间,中国的史书里出现的人物,基本都是单名。单名最大的问题就是导致重名现象的严重。就拿王莽活着的时期来说,当时斗争的集团主要人物里,就出现了两个刘秀、两个王匡互相对立的趣事。

改变这一数百年特点,重新让双名进入中国人的习惯的,是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宗教力量。

首先是五斗米道,当时南方的贵族世家门阀,信奉五斗米道的很多。信奉此教的一大特点,是把“之”字作为名字后缀。

如王羲之,他的儿子王玄之、王凝之、王献之、王操之等。

与谢灵运齐名的颜延之,以及他侄子颜腾之、侄孙颜炳之等等。

正因为只是宗教符号,没有实际意义,所以可以父子同用而不必避讳。

再往后更多的宗教符号进入中国人的姓名,比如“道”、“灵”、“僧”、“昙”、“神”……

如上述的谢灵运,以及谢道韫、檀道济、王僧辩等等。

再比如差不多同一时期的两位科学家:北朝的郦道元,南朝的祖冲之。

这一时期的姓名仍然体现着浓厚的时代特色,但至少从丰富性上,已经一洗王莽单名令带来的贫瘠影响。

相关文章

  • 从西汉到南北朝的中国人名特点变迁

    从西汉到魏晋南北朝,中国人的姓名字数和特点经历了一些富有时代性的变化。 在西汉的时候,以单名为主,但并不排斥双名。...

  • 西汉:从疆域变迁看西汉兴衰

    西汉是继秦之后又一个大一统王朝,前后历时210年,历经15主、14帝,其政治、经济、文化、疆域都是空前绝后。 1,...

  • 西汉历史散文成就

    西汉散文是指中国西汉时期的散文文学。从秦到西汉是中国古代散文诸体渐趋完备的时期。西汉历史绵远长久,其散文成就...

  • 半小时漫画中国史2

    陈磊的半小时漫画系列--中国史2从大汉讲到南北朝建立。 汉朝分为3部分:西汉(200多年)-新朝(约15年)-东汉...

  • 我的名字叫……

    前不久看过一篇介绍中国人名变迁的文章。当时我也是认为以前的人名更有内涵,更能体现大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 后来仔...

  • 一部描写中国美术史的书

    一本真正了解中国美术史的书籍,从远古到民国时期,中国绘画史的变迁。作者选择了各个时期的著名画家的作品及创作特点与时...

  • 《CCTV中国通史纪录片》第25集 王莽改制 音频(解说词)

    第25集:王莽改制 这是唐代著名画家阎立本的《历代帝王图》,它描绘了从西汉、东汉到魏晋南北朝以及隋朝的700多年中...

  • 中国通史解说词:25集—王莽改制

    第25集:王莽改制 这是唐代著名画家阎立本的《历代帝王图》,它描绘了从西汉、东汉到魏晋南北朝以及隋朝的700多年中...

  • 中国史纲50讲 中国是如何走向豪族社会的

    中国是如何走向豪族社会的 从战国到秦到汉,中国经历了从封建社会向豪族社会的转变。西汉之初,汉高祖借鉴秦的政策,采取...

  • 第二十五集 王莽改制

    这是唐代著名画家阎立本的《历代帝王图》,它描绘了从西汉、东汉到魏晋南北朝,以及隋朝的七百多年中十三位帝王的形象,这...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从西汉到南北朝的中国人名特点变迁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byua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