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觉察,如何更好地做好个人账号,于是就是更清楚地考虑如何利益读者。
晚上拿起《论语》,觉得需要养成这样的习惯,时常地翻阅经典,从中获得灵感。“道”是本源,如老子的《道德经》,孔子的《论语》,惠能的《坛经》,释迦摩尼的《金刚经》,都可以启发人去更好地感悟“道”。所以,每天可以保持这样的习惯,来指导自己的为人处世。
比如为政的第一段,孔子就说为政以德,那么自己是否有德,是否有积德呢?积德的关键,是要行善,那么我如何来利益众人呢?于是可以从一个模型开始来回答。对方有什么担心的问题,或者什么需要的东西?我如何来帮助对方来解决这个问题?如何有认知和行为上的细致指导?我希望自己所写作出来的,可以呈现一幅画面,描述出回归于道的方向。
也就是先确立一个问题,然后针对这个问题回答的时候,就是一个生动地过程,其中总有着生长老死的过程。我可以用这样的结构,来呈现出一幅幅的画面,而且这些画面是动态的,当读者开始在读的时候,就会觉得一直在被吸引着。这种力量是我想要去找到的。
以前的写作,可能更多的是自己直觉的随机的写作,但是现在,自己则是开始去更加细致的感悟。人生也可以像精密的学科一样,而我希望可以去感悟命运的密码。现在悟道的方向,就是很明确的,所以可以沿着不断地前行。而且,我希望可以从“道”,不仅指引自己的人生,同样也可以给到别人帮助。
因此,当我再来设计写作的时候,就一直是以对方为中心,来回答一个个的问题,这个问题的回答会是细致的,而且其中也有论证的过程,会让人喜欢和信服。目前自己正在觉察如何来更好地呈现自己的作品。
在道德经中老子有说大的模型,自己可以细致的来觉察,先把这个模型给熟练运用,就是生长老死的过程,熟练运用是可以提升自己的觉察能力的。就像这篇日记,依旧还是以前的习惯,是随机的过程,我相信自己的直觉,但是却并非是好的解答问题的文章。那么接下来就是可以来不断地调整自己,从而让自己的内容去更好地回答问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