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散文读书想法
《心灯》(三)读书笔记 17 ②

《心灯》(三)读书笔记 17 ②

作者: 已未晓 | 来源:发表于2021-04-13 09:10 被阅读0次

    佛法分大乘和小乘,大乘是自利利他,小乘是自利不管他。通常佛教把阿罗汉称为小乘行者,把菩萨称为大乘行者。修大乘的人、效仿菩萨精神的人,做任何事情都不计较个人得失,不以自我为出发点,只要能让众生受益,他就去做。而罗汉做事会想:做这件事我划不划得来?有多大利益?我付出和得到的成不成比例?在没有出手之前,他就先考虑回报。

    人与人的区别,人与佛的区别,就在思想境界上,除此没有别的区别。凡夫与佛一样也有佛性,而且凡夫的佛性和佛的佛性一样,都是圆满的,一切具足的。既然都有佛性,都圆满,为什么人家是佛,我们却是凡夫呢?因为我们的发心不正,或者我们根本没有发心。既然没有发心,也就没有境界可言。

    我们通常说某某人很低俗,他为什么俗呢?什么叫俗?自私自利就是俗,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而做事,为了自我活着,凡事都是以自我为出发点,我们就说这个人很俗;相反,一个人无私无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他人,是为他人而活着,我们就说这个人很脱俗、很洒脱。

    你会碰到贪污腐败的领导、师父,说明你与他有共业力。人们常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业力也是如此,业力相同的人才聚在一起。可以说我们今天能聚在这里,说明我们的业力是在同一条水平线上,否则我们不会坐在一起。

    要想培养子女,你先要学会培养自己,当你把自己培养好了,你的子女——你的复制品、你的复印件保证很优秀。父母是原件,子女是复印件,你不在原件上下功夫,在复印上下功夫是没有用的。

    学佛的人经常说要看住自己的起心动念,就是告诉你要时刻内观、自省,在原件上下功夫,不要睁着眼睛看外面的复印件。

    我们的人生就像一出戏,在幕后我们早就商量好了你扮演什么角色,我扮演什么角色。可是到了舞台上,我们演得太认真、太投入了,打得不可开交,哭得一塌糊涂,完全忘了自己是在演戏。等到戏演完了,落幕了,才清醒过来:刚才不是在演戏嘛!

    尽管我们明知人生如梦,如同演戏,但我们还得用心把戏演好,才能超越你我的业力。如果没有用心演好这出戏,你我的业力因缘都无法得到一个圆满的结果。让业力消除,让善缘开花结果,需要全身心投入地把戏演好。所有你看到的、听到的、来到你面前的人和事,都与你有缘。你今天回避了,明天还会碰到;你在这里回避了,到那里还会遇上。

    如果今天你碰到了问题,比如你发现你的领导贪污腐败,你通过智慧,善巧方便地提醒他,或者旁敲侧击地暗示他,那么你们之间不好的因缘就化解了。可能你会说:“我已经提醒他多次了,他还是贪污腐败。”没错,从表面现象看,他的确没有改变,甚至变本加厉了。

    那么,这里就存在一个问题,佛教讲随缘消旧业,你如何判断自己这样做是了旧缘,还是在结新缘?是在消旧业,还是造新业呢?这个问题不仅我们今天碰到,古人也一样碰到。其实不是单单你一个人就能让你的领导改变。你的领导腐败也不是单单他一个人就能腐败起来的,也是有很多因缘和合,促成他这么做的。所以我们佛教有一个理念,众因缘和合,条件具足了,才能成事。无论是成好事还是成坏事,都需要众因缘和合、具足。

    所以我们做事不外乎自己努力,让别人努力,大家共同努力,众因缘才会和合、具足,事情才能做成。

    现在到处都在讲团队精神、协作精神,尤其在21世纪,做事都要靠团队的力量,一个人唱独角戏是唱不起来的。释迦牟尼佛在两千五百年前就讲到了团队的道理,告诉我们做事要靠团队和合的力量。尽管他用的不是“团队”这个字眼,而是“众因缘和合”,实际上众因缘和合指的就是团队精神。一个人只有在众因缘和合的情况下才能认清自己,只有在团队协作中才能更好地成长,更快地成熟。一个人独处,脱离了团队,既不会成长,也不会成熟。

    但是,当我们有烦恼的时候,往往都喜欢一个人关着门来回避大家。其实烦恼不是断在清净中,而是断在烦恼中。既然如此,躲避烦恼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只不过是暂时回避,不去面对罢了。

    真正的躲避是在干什么?是在休息,在调整自己的心态。当心态调整好了,还是要回到人群中面对烦恼、面对大家,只有这样才能超过烦恼。当你超越了才会发现:原来什么问题都没有,一切都正常。可是为什么昨天你要躲避呢?因为昨天你的心态没有调整好。

    所以不要为了躲避而躲避,要为了调整好心态而躲避。躲避的时候也是有事要做的。什么时候你把心态调整好了,还要回到团队中继续扮演你的角色,完成你的职责。什么时候你感觉到在团队里如入无人之境,就像今天晚上你们台下有四百多人,我坐在讲台上,就像坐在我的房间里,坐在会客室里跟大家喝茶聊天一样,你就自在了,你的脑袋就清醒了。

    如果你一上来,看到下面坐了几百号人,觉得这几百双眼睛都在盯着你,像利剑一样射向你,你就会紧张,就会有浑身不自在。其实这只是一个观念的问题、认识的问题。当你认识到自己的问题时,你就转变了。这时候你就会发现每双眼睛投过来的不是利箭,而是爱心,是善意的眼神,是思慈悲的智慧。所以我们带着什么样的心态,也就是我们投射出去的是什么样的力量,外在就会反馈给我们什么样的力量。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心灯》(三)读书笔记 17 ②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cjql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