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声明: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李沟村常年缺水少雨,远近皆知。为了挑担水得走十几里地,出了光秃秃的山坳才行,不知挑断多少扁担, 磕硫碰碰撒了多少水。村里年轻人娶媳妇都深受影响,一听说李沟村,对方直接就回绝而去。几代人被水欺负, 做梦梦见自家院里有口井,打上来咕咚咕咚喝的舒心,一高兴就笑醒了。可井还在梦里呢。
今年新农村“五通”工程终于轮到了李沟村,世世代代吃水难的问题马上就要迎刃而解。先来了工程队,让村民指引着找水源,再勘探测量,打地基铺建管道,前几个月干得热火朝天。
今天就是管道铺成通水的日子。从十几里外开始蓄水放水,一路听着管道里窸窸窣窣的流水声, 好像幸福泉水正大踏步向村里涌来。村口拧开的水龙头旁挤满了男女老少。“水来了!”不知谁大吼了一声,大伙都拥了上去,一个个眼珠子比蟾蜍的还要凸出,有些骇人。村委会主任颤抖着用双手接了一把喝了起来。看着那金贵稀罕的水珠从他嘴角撒落,人群都嚷嚷开了:
“主任,好喝吗?甜不甜?”
“甜!甜到这啦!”
主任一甩手,用力拍打着自己的胸脯, 喜笑颜开地回头看着县里和镇上来的领导:
“感谢政府!感谢领导关怀!做梦也没想到李沟村会有今天!”
老乡们等不及了,挤着叫着喊着,都上前捧着一窝水尝鲜,欢快之情洋溢,好像是这辈子第一次喝水似的。 蓄水池里泉水流的哗啦啦, 不知疲倦,不分日夜,以后喝水做饭,洗衣洗澡,洒水流地,啥都有了。
县里干部热烈祝贺山村通水成功,趁热打铁动员各家安装滴灌设施,自愿报名,县里补贴费用70%。
“滴灌设施是啥玩意?装来干嘛?”
“乡亲们,灌溉设施就是拿来浇地的,细水慢流,能节约60%以上的水。你们这里水金贵,要节约用。县里出70%, 自己掏30%, 挺划算的!老乡七嘴八舌议论开来。
“这水都流过来了,敞开用,想喝就喝,想浇地就浇地,搞啥子节约!”
“浇地一桶一瓢就够了,啥设施有这管用?”
县里干部赶紧引导有些杂乱的局面:
“除了节水,它一次铺好,以后就拧开阀门就能浇地,节省劳力,还能增加产量。”
“真的吗?一套要多少钱?”
“一亩地100元左右, 具体得细算。增产得看品种和土地本身的底子,好的能到20%呢。以后浇水就省事了,一拧龙头就妥了。”
几个算术好的农民已经盘算开来, 一亩地得自己掏30元钱,全家好几亩地得上百块钱呢。其他不会算的还在咬耳朵到处打听,听完后都不吱声。这新玩意能保证增产20%吗?干啥用都还不清楚,一上来就得掏这么一大笔钱,听着就不靠谱。
县里干部好像是乡亲们肚子里的蛔虫,他继续介绍: “县城的城铺村已经搞了两年多,你们可以去看看,直接听听人家种地的怎么说,比我在这红口白牙说半天要强。”
仪式结束后好几天来,没有几个人把滴灌设施的事放在心上。李沟村农民种了一辈子地,祖祖辈辈都这么过来的,现在不愁有水,肯定是种得更好。
架设好的自来水管里日夜哗啦啦作响, 乡亲们家用水、浇地用水不再发愁,还建了一个公共大水塘来储存用过的二次水和雨水,牲畜用水也得到解决。日子过得越来越像样。
可是周围的村庄也得到了支持,发展得更快。李沟村的年轻人娶媳妇还是难,村里有门路的人家都搬到镇上去了。
李沟村原来是缺水,现在不缺水,水都快从 池子里溢出来。可李沟村人丁不兴旺,出去见过世面的都不情愿回来。
李沟村缺的是什么呢?
——————————————————
@斜风细雨吹,不惑之工科男,一向胡思乱想求真,文字是不羁梦想,愿共享格子世界的万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