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古代14圣(3) 史圣

古代14圣(3) 史圣

作者: 云间大彭 | 来源:发表于2022-01-05 06:17 被阅读0次

鲁迅赞誉《史记》为: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今天我们就来说说这部“骚”作的撰稿人——司马迁。

我们现在常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司马迁就是这样的践行者。少年时求学于董仲舒、孔安国这样的大家,青年时期又从长安出发,一路走向中原和江淮,到处印证所学,采风游览,这一切都为他日后的撰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公元前108年,司马迁回到长安,继承其父司马谈之职,任太史令,掌管天文历法及皇家图籍,因而得读史官所藏图书。并开始撰写《史记》。

纵观司马迁一生,可以用“错、错、错”三个字来概括。这可比陆游的钗头凤里的“错错错”更错得离谱的三错啊!

先说第一个错,错交一人。这个错交的人就是李陵。

汉武帝时期,经过文景两代的休养生息,汉朝国库日丰、国力日盛,汉武帝觉得家大业大了,年少冲动一心想建功立业流芳百世。于是连续发动对匈奴的战争,意图一举解决汉朝的北方边患,为子孙后代开太平。

公元前99年,汉武帝选自己的小舅子李广利为帅进攻匈奴,当时李陵也在序列中,但最初,李陵只是后勤部队,但是茫茫大漠,打来打去,阴差阳错,国舅爷李广利没打几仗,李陵却遇到了硬茬子,遭到了匈奴主力的围攻。

李陵率领区区五千之众与对方八万控弦劲旅对战,最后力竭被俘。

随着败报传回长安,中国人自古以来的落进下石的传统再次爆发,整个朝廷都把失败归咎于李陵,这时,只有与李陵泛泛之交的司马迁上书为他打抱不平。

"陵事亲孝, 与士信, 常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 其素所畜积也, 有国士之风。 今举事一不成,全躯保妻子之臣随而媒蘖其短, 诚可痛也! 且陵提步卒不满五千, 深輮戎马之地, 抑数万之师, 虏救死扶伤不暇, 悉举引弓 之民共攻围之。 转斗千里, 矢尽道穷, 士张空弮 , 冒白刃, 北首争死敌, 得人之死力, 虽古名将不过也。 身虽陷败, 然其所摧败亦足暴于天下。 彼之不死, 宜欲得当以报汉也。"

我们来分析一下司马迁这篇层层递进,有理有据的辩解。

司马迁先说李陵侍奉父母十分孝顺——中国历朝历代都以孝治天下,崇尚孝道,所以司马迁先拿“孝”来打动汉武帝。接着又说他对士卒有“信”,善于带兵,而且为国家奋不顾身。一开篇就连着举了李陵的三大有点——孝、信、勇。

然后一语带过李陵的错处:如今打了败仗,为了保全自己而投降了敌人,实在可惜啊!

但是考虑到李陵并非贪生怕死,而是在以寡敌众,力战而败,也算是可歌可泣啊!

最后说按李陵的谋略和胆识,之所以投降,肯定不是真投降,一定是在下一盘大棋,找机会报效我强汉啊!

先讲优点,带过事实,提及原因,预测未来。不愧是能写绝唱的作家,一篇教科书级别的辩护,为了一个泛泛之交也算是仁至义尽了,但凡一个正常一点的读者,都会为之感动。

但是,可惜,他忽略了一个事实,带兵的主帅是汉武帝的小舅子。汉武帝——这个不按常理出牌的非常人,听出了司马迁自己也没意识到的弦外之音——明里为李陵辩解,暗地里讥讽李广利。

这时,汉武帝突然想到了司马迁犯的另一个错——错写一文

错写了哪篇文章呢?就是《今上本纪》。

司马迁在当官的同时,坚持日更,开始撰写《史记》,其中为汉武帝写了一篇本纪,因为无法预知汉武帝死后的谥号,所以文章以“今上”——当今皇上为名。

司马迁生于汉景帝时期,死于汉武帝末年,其一生基本和汉武帝统治时期相始终,汉武帝又是当今天子,按理说这篇文章应该写得特别富于“感情”,内容应该特别“饱满”。但是我们今天看汉武帝的本纪,总觉得怪怪的,通篇似乎都在写汉武帝有点神叨叨的,一会求神仙,一会去封禅,一会喜祥瑞,至于开疆拓土、建功立业什么的几乎一点没有。

相信司马迁并没有拿这篇传世的本纪给汉武帝过目,而是一篇饱含爱戴的文章,但是汉武帝看后勃然大怒,认为写得一塌糊涂。

从此开始注意这个史官了。

如今这个小小的史官终于被汉武帝拿住了错处,那还不借机报复,于是将司马迁打入死牢,直接杀头。

当时有个不成文的规定,死刑是可以免死的,但是是有代价的,一个代价是花钱消灾——50万买一条命,但是司马家根本拿不出这些钱,于是只有选第二种代价——面子,就是受宫刑。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写道:

“遭遇此祸,重为乡党所戳笑,以污辱先人,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虽累百世,垢弥甚耳,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

的确很以此为耻的。

但是考虑到自己正在做的事业,司马迁还是忍辱负重,选择苟活在世,完成《史记》。

之所以司马迁将《史记》看得这么重,还得从他和他父亲的一次长谈说起。这次长谈,司马迁把它记叙在《史记》的序言里。

司马迁的父亲也是史官,他自知自己命不久长,对司马迁嘱咐道:

“余先,周室之太史也。。。是命也夫,命也夫!余死,汝必为太史。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者。。。今汉兴,海内一统,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余为太史而弗论载,废天下之史文,余甚惧焉,汝其念哉!”

我们一族,起自周朝的史官(太史),这就是命啊!我死了,你就要继承我,你要以孝顺父母之心来侍奉君王,从而扬名后世,如今汉朝勃兴,有很多贤君、忠臣、义士的事迹我都没有记录下来,心里真的很惭愧啊,你要以此为任,把他记录下来啊!

司马迁俯首流涕,对父亲发誓说:“我虽不聪敏,请容许我把您已记录编排过的有关过去的传闻,完整地书写出来,绝不敢有缺漏。”

所以说《史记》不仅仅是一本史书,而是一种承诺,一种承载了儿子对父亲的承诺。

所以司马迁宁可选择忍辱负重苟活于世,也要将承诺完成。

也许,正是这个原因,司马迁如实地记载了汉武帝的神叨,让我们得以从各种歌功颂德声中看到一个另类的真实的今上——汉武帝吧。

其实,司马迁不单单会写史,他在另一领域也有建树,所以他还真是错入一行

那一领域就是——星象。

古代的史官本来就以星历之事为其本职之一,故精通星象之学。而司马迁并不仅仅着眼于用星象学去占卜,而是用来总结历史规律,以一己之力将星系学提高了整整一个能量级。

他在《天官书》中写道:

“我仔细检查史书的记裁,考察历史上的事变,发现在100年之中,五星皆有逆行现象。五星在逆行时,往往变得特别明亮。日月的蚀食及其向南向北的运行,都有一定的速度和周期,这是星象学所要依据的最基本的数据。而星空中的紫宫星垣和东西南北四宫星宿及其所属的众多星辰,都是位置不变的,它们的大小程度和相互向的距离也是一定不变的,它们的分布排列象征着天上五官的位置。这是星象学中作为‘经’亦即不变的依据。而水、火、金、木、土星则是上天的五位辅住,它们的出现隐伏也有一定的时间和周期,但其运行速度快慢不均。这是星象学中的‘纬’亦即经紫变动的部分。把这些固定的和变动的两种星象结合起来,就可以预测人事的变化了。”

老实说,这一点太深奥,我实在不懂,只能抄录。

我只知道的是:公元前91年,《史记》全书完成,共得130篇,52万余言。

1年之后(公元前90年),司马迁逝世。

又3年后(公元前87年),汉武帝驾崩。

又过了几年,公元前74年,饱受争议的李陵老死于匈奴,李陵的家人早在李陵被俘后,被汉武帝夷族。

如今,这些人的故事如实地留在了《史记》中,这是个人的绝唱,也是命运的离骚。

文 | 云间大彭

欢迎点击关注,点赞评论

相关文章

  • 古代14圣(3) 史圣

    鲁迅赞誉《史记》为: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今天我们就来说说这部“骚”作的撰稿人——司马迁。 我们现在常说“读...

  • 小学六年级文化常识(北师大版)

    1、中国古代著名“圣”人 书圣、医圣、武圣、词圣、至圣、史圣、棋圣、诗圣、亚圣、画圣、曲圣、文圣、茶圣、酒圣、乐圣...

  • 古代14圣(14)科圣

    科圣者张衡也。 前一段时间关于教科书中将张衡发明地动仪的内容进行了删除,颇引起了大众的争议,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这位...

  • 古代14圣(1) 酒圣

    曹操说: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古代十四圣,且从八卦说起,今天我们来说说“酒圣”——杜康。 不过,这个酿酒圣手到底...

  • 古代14圣(7) 武圣

    武圣,当然是关羽! 关羽,字云长,东汉末期蜀国大将,重义气、精武艺,后人称其为"关圣","关帝"。 关羽的事迹大家...

  • 古代14圣(11)茶圣

    茶圣是为陆羽。 东方人喝茶,西方人喝咖啡,其实现在东方人也喝咖啡,西方人也爱喝茶。 在中国说起茶,就会有人说起陆羽...

  • 古代14圣(8) 书圣

    书圣只能是——王羲之! 王羲之,字逸少,琅邪临沂人。属于东晋时期“王马共天下”、“旧时王谢堂前燕”中的王家,是东晋...

  • 古代14圣(6) 诗圣

    诗圣者,杜甫也! 杜甫(712-770),字子美,原籍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和杜牧一样,家族历史的以追溯到三国时的名...

  • 古代14圣(10) 画圣

    前两篇讲写字,今天来讲画画。来说说画圣——吴道子。 吴道子(约686~760前后)唐代画家,又名道玄。河南阳翟(今...

  • 古代14圣(12) 兵圣

    说起兵圣,每个喜欢古代兵家历史的读者,都会有自己的答案,今天我们只说大多数人心目中的兵圣——孙武。 孙武(约前55...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古代14圣(3) 史圣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csfq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