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一生都是传奇的,有的人一生都是孤独的,萧红不一定是后者,但一定是前者。
萧红不说翩翩女子,也不说其貌超人,但一定是有着女人独有的洒脱气息的,在女性自卑的世界里,她有着女人身上的傲气,即便她在人世间独有的三十一个春秋里,痛苦与悲伤折磨着她,但她依然是个傲人,我所说的傲并非自傲之傲,而是由内而外的气质,是我对她的独特理解,你大可认为这是种并不存在的气息
萧红和张爱玲是民国出名的女作家,张爱玲学会了批判,学会了内涵,学会了桀骜,但是萧红没有,她学会了真实,她更加像个孩子,所以她写文章,更加容易看得懂,也更加容易引起共鸣 以至于她的《生死场》《呼兰河传》会如此的出名
萧红1911年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父亲后来在从事教育工作,母亲在她幼年时便去世了,父亲是这个家里极大的一个暴君,她的童年里唯一幸福的时光大概就是在祖父的园
萧红子里。15岁时萧红从县里的高级小学毕业了,想要再去读中学时,却被父亲批回去:“女孩子能识几个字就不错了,还上什么中学、大学,有什么用!早晚还不是人家的人”
但萧红不愿,她倔强,她拼命,她宁愿做那教堂里的洋尼姑,也不愿没有书读,最后父亲不得觉得丢脸,她被送到了哈尔滨女子中学读书去了。
在女子中学 ,她画报,写散文,受着新思想的改变,她参加着游行,她说,站在千人的队伍里,她的脚步铿锵,她的脚步有力。青年学子,爱国人士,他们极力反抗日本在东北修建铁路,日日游行,但最后,铁路还是修成了。
这就是当时的中国。萧红就生活在这个环境里
在思想活跃的哈尔滨,一个女人若想不被栓住,她定要先有经济独立,萧红没有,她苦苦冥想,谁能给予她能力?那便是家里之前强行为她安排的未婚夫,她为了能够读书,逃离了家庭逃离了婚约,去到了哈尔滨,但她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反抗婚约,在我的理解里,她渴望读书,她只是不能不读书,又或者太想去获得那种自由的感觉。
眼前 投靠未婚夫去读书,是最好的选择。然而书没读成,肚子却大了。
那搞大肚子的未婚夫以回家拿钱的名义 悄然消失了,她被关在旅馆的隔间里,被旅馆的人日日索取债务,那时她就要生了,没有人关心,被迫无奈之下,向裴馨园写信求助,在她的苦痛求助下,与萧军结识了。
萧军萧军见了她,给了她自己身上用来搭车的五毛钱,自己走路回去了。
他们天天相见,他们相爱了。
眼见要生了,她无力挣扎,在产房里,生下了她的孩子。随着季节的变动,蚊虫越来越多 它们爬在孩子的脸上 ,一次次的叮咬着人。
一个三十多岁的妇女在产房反复问萧红,周围的产妇都在看。萧红什么都没说 ,把脸捂在被子里,眼泪顺着脸划下来,她咬着牙说,孩子拿去吧。别问了 。
萧红一生有两个孩子 第一个孩子被她送人了 第二个孩子死了,但死因不明,只有萧红知道,外界广为流传她是个没有母爱的毒辣之人,亲手掐死了或者毒死了自己的孩子,但其实在第一个孩子生下不久,萧红便写了那出了名的《弃儿》,在这篇文章中,她描写了她在医院的矛盾、痛苦、悔恨、不舍和无奈。
萧红没有意愿怀上孩子,没有能力扶养孩子,她后来说的话,她后来做的事情,都让我们知道一个母亲的迫不得已。
第一个孩子送人以后,她便和萧军开始了流浪生涯,她们常常饱一顿饿一顿,好不容易找到了教书的工作,勉强维持着生计。
后来在好友的建议下,去了上海。在上海,他们结识了鲁迅先生。他们试着给鲁迅先生写信,结果鲁迅先生竟然真的回信了。
他们从此经常去鲁迅先生的住所,聊一些文学创作的事情,据萧红自己的记载,鲁迅先生是个毫无架子的人,经常听了笑话能从二楼笑到一楼,笑到停不下来,笑到肚子疼,也因为结识了鲁迅先生 她便开始了这一生中为数不多的幸福时光,她和萧军一起抄书写字,她开始写小说,她开始少有的幸福。但她命里悲哀,一起共苦的萧军不愿与她一起同甘。萧军很快有了新的爱人,而萧红脸上却是青一块紫一块的痕迹,她是个不愿意丢脸的人,所以当别人问她,你这是怎么了,她便说 我这是摔的,一旁的萧军却无比骄傲的说,这哪是摔的呀,是我打的。
萧红悲哀 ,萧红苦楚。她试着去忘记,于是,在别人的建议下去了日本 ,她与萧军约定后面一起回上海见面,当时鲁迅先生身体已经一日不如一日,她写的每封信鲁迅先生都会读,为了不让鲁迅先生受累萧红便和萧军约定不准给鲁迅先生写信,鲁迅先生生前最后一封写给茅盾的信里也说过,不知道萧红在日本过的怎么样了,一封信都没有写。
直到鲁迅先生下葬时,她才模糊的知道鲁迅先生的死讯,她哭了,哭的十分的狠,她连着发了一个月的烧,于是她没有遵守约定,提早到了上海,和许广平先生、海婴,一起去到了鲁迅先生的墓碑前,在鲁迅先生的墓前,她插了一处花草,流下了眼泪
她在墓前插了一处小小的花草,但并不是用以招吊鲁迅先生的亡魂,只是说一声。久违。
“那一刻 胸中的肺叶跳了起来,我哭着你 不是哭你,而是哭着正义”
1937年7月7日,家国遇难,刊物停刊,为了让刊物办下去,他们去了武汉,萧红和萧军离开了上海滩,途中,萧军邀请了萧红,自此结识了萧军的好友,端木蕻良。
端木蕻良端木蕻良出现了,此时的萧红和萧军,出现的问题不仅是感情上的,更是思想上的,而此时萧红的创作思想,更接近于端木蕻良
后战争爆发告急,萧红与萧军正式提出了分手,可命运捉弄,同萧军一起生活,她怀了别人的孩子,同端木蕻良一起生活 她怀了萧军的孩子
1938年,她被萧军的情感不忠一而再再而三的受到了刺激,自主意识逐渐觉醒,同端木坐火车离开时,她不但没有受到帮助,反而遭受冷落,不被理解。
后来的这些天里,她终于肯写了《回忆鲁迅先生》
她笔下的鲁迅先生,是一个平常的鲁迅先生 ,没有伟人的光环,静静的,拿着手上的烟斗,悄悄的,坐在椅子上,欢乐的,说着笑话。
这样的鲁迅先生,成为了这世界上唯一懂得萧红灵魂的人。萧红和鲁迅先生不同,她不是革命家 没有加入党派,但是她有着坚定的政治立场,绝不动摇。
她对于战争是不关心的,但是她关心战士的心和孩子的心是不是连在一起。她明白着滴血的感觉。
萧红一生中我最爱的作品是《呼兰河传》它让小学五年级的我第一次打开了阅读的世界,文笔触动,文笔单纯,在《呼兰河传》里,还有着一个爱她的人,就是她的祖父
小学五年级,我们学了一篇文章,叫做《祖父的园子》
祖父逝世六年后,她才拿得起笔写下祖父的故事。
《祖父的园子》里有一句话:“黄瓜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愿意结一个瓜就结一个瓜,就是一个瓜也不接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
我们把它当做拟人句去分析,去突出作者的欢乐,现在细品,这正是萧红本人的一生。
总结下来 萧红一生中只有两个爱她的人 一个是祖父 一个是鲁迅,他们的爱不是父性的,是母性的,是温柔的
除了他们以外没有人爱她,她的一生只有短暂的幸福时光,大多悲哀,大多痛苦
我只能把她比做落花,最终融在了土地里。
1942年1月22日萧红因病去世。
死后长眠,萧红的一生,算是结束了。
她所用一生去寻找的归途,算是找到了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