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经》上似乎有这样一句话:施比受更重要。也就是说给予比接受更重要,这句话或许是对的,但是我们在真实的行动上,似乎也可以反过来——先去学会别人对你的给予,然后再去给予别人。
因为没有学会接受,你可能就不会去给予别人什么,还会让你感觉,这一切都没有必要。有这样的想法完全是出于个人的经历。
小时候家里很穷,但是母亲是一个很要强的人,她十分担心我会低声下气的去想别的小朋友要零食,因为那时的我从来就没有零花钱,所以经常会严词厉色的告诉我:不许要别的小朋友的东西!
我可能是个很听话的孩子,虽然偶尔还是忍不住会接受,但是大部分时候都很果断的拒绝了别人的好意。那时候,我在学校的人缘很好,很多人都很喜欢送我一些小东西,比如夏天买了“七个小矮人”的冰棍——相信和我年纪差不多的朋友还记得这种雪糕——都会分我一个,可是我都拒绝了,在我的印象中,要别人东西在母亲的眼里简直就是一种奇耻大辱。
渐渐的这种思想转变为对任何人都不需要关心,因为我自己就不需要,我不需要接受别人对我的给予,所以也不会去给予别人,我与任何人都不会产生正常的交集,虽然会一起玩耍,但是彼此并不需要,因为每一个独立的个体都不应该对彼此产生需要。
终于有一次,我忍不住了,接受了一个小朋友的给予,我清楚的记得,那时一根冰棍,就是刚才提到的“七个小矮人”里面绿色的那一支,正在我吃的津津有味的时候,母亲看到了。
同预想中的一样,她很生气,但是因为身边的小朋友太多,而她本人也是教师,所以,她并没有当场表示,而是将我带回了家,然后狠狠的说了我一顿,接着,她找到了一个苹果,说:你去把这个苹果给那个同学,这样你们就互不相欠了。
但是那个苹果太丑了,我感觉很丢人,就问:我可以给他一个酸奶吗?母亲想了一下,点头答应了。于是我就去拿来了一个酸奶。晚上回家后母亲再次问起这件事,她想要知道我有没有还清这笔账,我说给他了。
实际上,到现在为止,我都没有把那个酸奶给他,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只是感觉,他给我一个冰棍,我就立刻给他一个酸奶,这样不是很怪吗?只是那时的我不清楚奇怪在哪里。
现在的我似乎明白了一些——因为那种方式不是在交友,而是将自己放在了一个完全独立的世界里,努力让自己不与任何人发生交集,不欠人情,也不去关心别人,我要做的只是照顾好自己就够了。
小时候给我的潜意识一直伴随我到了今天,我很讨厌这样的自己,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我的下意识反应却是——没有必要,他自己可以解决。如果可以再来一次,我宁愿自己的儿时能够违抗母亲的命令,也要接受别人对我的给予,因为那样,我才会去反过来帮助别人。
值得欣慰的是,我已经认识到了这一点,所以相信自己还有救。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