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年电视剧里掀起了一阵戏说历史的时髦。有些编剧把一些严肃的历史,搞得很滑稽,让人往往捧腹而其乐陶陶,虽然荒诞不堪,却也怡人身心。
看完《鹿鼎记》,我发觉,金庸先生早在六七十年代就开始了戏说历史,说先生是戏说的始祖,确不为过。
《鹿鼎记》起笔于1969年,完成于1971年,历时两年。这部小说不像武侠类,却又近似,不像历史类,却也近似。因为,该书的大框架是置于康熙的几个重大事件之中的。
第一是擒鳌拜。这是真实的历史。顺治皇帝驾崩后(又说是出家),年幼的康熙即位,由鳌拜摄政。随着康熙的逐年长大,他越来越不满鳌拜的专权蛮横,于是,以练武功强身健体为由,招募了一批少年布裤,日日在宫中习武,以此为幌子,用计谋,生擒了鳌拜,除去了心腹大患,至此才做了名副其实的皇帝。
第二是平三蕃。康熙即位时,西有吴三桂,东南有耿精忠和尚可喜等三王,拥兵自重。以吴三桂最为嚣张。后来康熙亲政后,力排众议削三蕃,历时三年多,才把三王荡平,真正实现了全国的政令畅通,一统江山于己身。
第三是与俄国沙皇开战,并取得胜利,签让了著名的尼布楚条约,扩大了中国的版图。
第四是任用施琅和姚启圣等收复了台湾,自此,中国实现了完全的统一。
这四件大事,是康熙文治武功的颠峰。后人评价他为一代雄主,基本是以这四件大事为根基的。
如果按照严肃的历史来写这四件大事,估计除了历史学者喜欢看,一般的普通读者是不感兴趣的。但是,如果换一种方式,比如像《鹿鼎记》一般,搞个小混混韦小宝在其中穿插,滚来滚去,那么,这段段历史就非常有趣了。事实上,韦小宝在本书中是起一种穿针引线的作用。通过他,把这几件大事串连起来,让后人还能记起,在几百年前,有一位皇帝励精图治,为中华民族做出过无与伦比的贡献。
严肃的历史事件寓于轻松诙谐的戏说之中,发展于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之内,老少咸宜,雅俗共赏,不能不说,它所带来的记忆深刻,远远超过教科书式的照本宣科。让人在阅读的喜悦中,受到爱国主义的熏陶,以及仁义礼智信的潜移默化。
韦小宝虽然是个小混混,但是有做人的底线,那就是坚守一个“义”字。康熙要他去剿灭天地会,他念及天地会是自己的朋友,即使冒着杀头的风险,也曲曲折折对朋友网开一面。天地会让他去谋杀康熙,他依然如此,宁肯自己粉身碎骨,也不做不义之事。最后被逼得没法,只好退出江湖,到偏远的云南隐居。所以,仅一个“义”字,就将韦小宝的高大形象树立起来,可谓一俊遮百丑。
由此看来,仁义和诚信,是一个人立身的根本。不管是戏说历史抑或是混迹江湖,我们都可看到,那些坏人也好,好人也罢,凡是坚守仁义和诚信的,即使混账如韦小宝,他也是一个了不起的英雄。凡是抛弃仁义不讲诚信的,即使是出身高贵,貌如潘安,他也是一个狗屁不如的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