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的成长过程都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心理成熟过程,所以,学生的“不懂事”是非常正常的现象,正因为学生不懂事,所以才需要教师运用教育智慧去教育学生,让学生变得懂事。
学生自己需要了解,理解以及内化社会的各种规范,同时也要了解和理解自己的特点,对自身有一个客观的认识,才可能变得懂事。有的学生之所以不懂事,是因为心智还没有趋于成熟,这个时期也恰恰还是教育可以施加影响和规范其行为的重要的成长时刻。
教师想要教育不懂事的学生,首先必须与学生产生共情心理:理解学生的独特行为和行为背后隐藏的想法。我们之所以评价一名学生不懂事,往往是因为他只管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不顾及别人的感受,以自我为中心,而且还自以为是,固执己见,不愿意妥协和改变自身。这样的孩子可能从小生活在一个被溺爱的环境,在家里养尊处优,大人们处处以孩子为中心,对孩子没有任何要求,于是,孩子就会在不断犯错和试探的过程中养成为所欲为,不考虑他人感受只管自己的不良习惯。其实这样的孩子内心安全感不足,因为他们不知道父母的教育底线,更不明白社会规范下普遍意义的行为准则。当然,还有另外一种情况,就是孩子所处的家庭教育环境非常严格,孩子常常被要求按照父母的指令做事情,没有机会独立参与与他人交流,以及共同协作去配合完成一项事物的经验。
“人在成长过程中必须面对两个成长任务:其一是完成自己的社会化过程。其二是建立起自己的良好的健康的防御机制。”学生表现出“不懂事”往往有以下几个原因:首先,不知道如何正确表达自己的需要。因为其不懂事,所以人际关系比较紧张,因为人际关系不协调,所以与他人交流更少,乃至出现交际的恶性循环,导致他们不被关注,他们的交往需要因此得不到满足,有时候只能通过一些异样的或过激的行为表达自己。其次,不懂事的孩子找不到合适的方法和途径满足自己的需要,因为他们长期得到父母无微不至或者武断的的照料,导致他们不会合理的提出自己的需求。其三,不懂事的孩子往往只顾及自己的心理感受,不懂得照顾别人的情绪反应,常常以自我为中心,没有自我控制能力。例如他们没有在某些场合遵守一定规则的意识和习惯。其四,不会与人合作,因为合作的前提是包容和适度妥协,不懂事的孩子往往表现执拗,因此被认为无理取闹。
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父母或者老师要让孩子清晰地看到事情的边界感,当他们不越界,有稳定的行为习惯时就获得了成功的行为体验,他们的为人处世的经验正是这样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
作为教师,如果面对不懂事的孩子,首先要相信人之初,性本善,我们作为大人要能够充分地接纳孩子,不仅包括孩子的优点,更包括其缺点,要能看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和小的进步,抓住他成长的契机给予他鼓励,这样不断地正能量的规范会让孩子慢慢体会到规则的边界及其意义。对于不懂事的孩子,父母和老师要充当“性格稳定且权威”的教养方式,这种稳定的权威可以让孩子找到自己的行为标准,并逐渐养成习惯并内化自己的行为准则。但是做到这一点对于老师和父母来说也比较要求高,所以,老师和父母也需要与孩子共同成长,学习,当我们真正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并且掌握了一定的方法以后,我们对于孩子就可以做到不仅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才能真正和孩子交朋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