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看完整本书后心情是复杂的,正如书的名字一样,有点失望,也庆幸我阅读了这本书,知道了什么是评书。
要做好一名评书的表演者真的很难,最关键一步就是做好备书:对全书的主题背景内容统统背下来,还要叙述自如;对书中人物性格和语言模式标注清楚,要能随口即出;对书中需要口技描述的地方进行标注,反复练习也达到应用逼真;对书中的评议部分进行充分理解达到心口一致,入情入理意义深刻。这过程体现了一位评书艺术家的素质与能力。
什么是评书?
评书:“评”即评论、评议、评判、评述、评品、评赏、评驳;“书”:说和故事两层意思。评书是评书表演者对自己所讲故事、人物和环境等进行的一番评头论足。
1
评书在唐宋时期之前就出现过,但那时并没有真正的定义为评书,只是把它当成一种区别于曲艺歌舞等艺术的另一种新艺术。唐朝时期发展迅速,歌舞艺术得到升华,文化艺术得到了发展,出现了俗讲和变文。这是一种以讲唱为主的艺术。
在明末清初的发展演变中,唱和说进行了分离,专门以说为形式的艺术正式定义为“评书”。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淮北则为枳”这句话恰当的形容了北方评书和南方评话。
北方叫评书,以北京方言为基础,以典型的现代白话文为语法规范说演的一种曲艺形式,流行于华北、西北、东北地区,因北方方言接近普通话,当时的推广范围宽广。
南方当时叫评话,因语言的复杂性,南方评话更呈现了它的地域多样化,因方言的限制,难推广,当时以扬州评话为代表艺术。后来在20世纪50年代。因“北书”与“南话”都是中华汉民族传统的艺术,各地都在相互学习成长。
2
评书在古代有三样小工具。
1、醒木:是一块长方形的硬木,大都在表演者的右手扶案处,以便拿放,起惊醒作用,吸引旁人的眼球,引发观众的注意,避免观众懈怠困倦。
2、扇子:以拨动空气而达到纳凉目的,但并不是真的给自己纳凉,而是因故事中人物的需要而使用扇子,让书中的人物表演的惟妙惟肖,准确到位。
3、手帕:用于擦汗和遮羞,在古代为达官贵人的心爱之物。
书中还提到了四个说,即“会说、能说、想说、敢说”。这四个说,不管是在古代还是如今,都相当的反应一个人的能力,说能了解一个人的内涵与学识。
会说的人一般智慧高,知识储备多,对知识运用自如;能说的人表达能力强,但是与知识储备无关;想说是一个人的主观意愿,,找准时机表达自己,不违背自己;敢说是对愿望的一种行动,愿意开口去打动对方,以达到最佳效果。四个说具有不同的含义,但却不可隔离开来。
3
中国评书始于柳敬亭。原名曹永昌,从小脾气暴躁的他不受人喜欢,喜欢赌博,不遵守规矩,成了逃犯,想在街上找个活混口饭吃,凑巧遇见街上说书的人,说书一般还有人打赏,看不惯,并上前自告奋勇一番,在这样的环境下有了第一次说书,说书时观众听得目瞪口呆,说书结束后还得到了观众的一赞好评。
于是,找到了他的人生目标,开始了说书生涯,经过很长一段时间后,被达官贵人喜爱,并提拔他给他官职,但他不喜欢都给回绝了。在喜欢他的官人离世后,他的生活陷入了困境。在他晚年时期收了徒弟,其中一人是王鸿兴。
王鸿兴当时与陶宏玉、周弘亮号称“三红鼎力”,三人各有所长,相互比艳夺魁,争夺书座。王鸿兴认为自己的技艺不比其他二位差,但是观众对他的反应度并没有其他二位高。
于是,他反思自己,找人帮忙,分析自己的优点与缺点,最后改变了之前的说书方式,博得了观众认可与喜爱,因此,一举成名。最终成了评书的创始人,立为评书顶祖。
有句话:“古有柳敬亭,今有袁阔成”。现代的袁阔成出生评书世家,从小学识渊博,功底深厚。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成了说新书的带头人,还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
4
互联网发展时代,评书真的不被大家所认识,甚至不知道它的存在,要不是因为看了这本书,我也不知道评书是什么。
现在的娱乐方式多种多样,被电视、电影、短视频等平台取代,很难再看见评书了,如能真实的在眼前看一次评书表演,应该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老一辈的评书达人一旦离开人世,这样的文化艺术将少之又少。
如今,评书艺术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被保护着,从古代流传下来的艺术,希望您永远存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