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朱熹论修心养性的方法

朱熹论修心养性的方法

作者: 大龙10 | 来源:发表于2023-06-08 16:14 被阅读0次

书名:中国哲学简史
作者:冯友兰
译者:赵复三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版时间:2017-10
ISBN:9787559605825


一、修养的方法是什么?

  朱熹认为:在每个人里面,甚至在每一事物里面,都有太极,太极便是万物之理的总体。
  因此,万物之理,俱备于我。但是人由于禀受有不足或缺陷,因此未将万物之理充分表现出来,如同珍珠湮没在浊水里一样。
  人所当做的就是把珍珠再现出来。所用的方法便是程颐说的两方面:“格物致知”,即对外界事物调查研究,扩大自己的知识;以及“用敬”,即专心致志,心无旁骛。
  按程朱学派的看法,了解外部世界的目的便是扩大我们对永恒之理的认识。

二、为什么要从“格物”入手?

  这个方法为什么不从“穷理”,而要从“格物”入手?

  朱熹说:“《大学》说‘格物’,却不说‘穷理’。盖说穷理,则似悬空无捉摸处。只说‘格物’,则只就那Xing而下之器上,便寻那Xing而上之道。”

  “格物”是为了从有形之物中体认超越物体的“理”,也就是“道”。换句话说,理是抽象的,物是具体的,我们要做的是:“格物”以“穷理”。我们所得的结果是:既领悟了理念的永恒世界,又领悟了自己内心之性。我们越多领悟“理”,也就越多地领悟“心性”,它通常往往被人的禀受所蔽,人通过“格物穷理”,使“理”这个珍珠再现出来。

三、顿悟(量变质变)

  朱熹说:“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

四、用敬

  为什么还要再加上“用敬”呢?回答是:若不“用敬”, “格物”很容易成为一种单纯的智力活动,而达不到“顿悟”的目标。
  在“格物”的过程中,人实际在做的乃是再现自己的本性,使沉溺在浊水中的珍珠重现光辉。为达到“悟”,人就当时时刻刻以“悟”为念,“用敬”的真意就在于此。

五、领悟

  柏拉图曾说:“人如学会按适当的次序 ‘由鉴赏外界的美的形式到(自身)对美的实践,由对美的实践到对美的思想领悟,由对美的思想领悟而最后达到绝对的美。' 领略各种各样美的事物”,最后,会“突然领悟到奇妙无比的美的世界的本质”。

相关文章

  • 道不远人,重在唤醒

    ——读《朱熹:论为学与读书》 其实印象中不太喜欢朱熹, 主要是被那句“存天理灭人欲”给吓的,还有...

  • 蝈蝈曰|阅读没有效率?一起学习一下苏东坡和邹韬奋是怎么读书的

    01 我们知道,古今中外的名人都自有一套读书方法论,比如:陶渊明的“不求甚解”、诸葛亮的“观其大略”、朱熹的“熟读...

  • 格物致知

    中国文化中有一个十分重要的方法论:格物致知。这个方法的提出者最早可以追溯到孔子,后来由双程,朱熹再到王阳明等这些古...

  • 《晴耕雨读》第3期:卜道成《朱熹和他的前辈们》

    -1- 关于本书 外国人写中国的哲学,浅处尚可,深处便如隔岸观火。 此书谓朱熹生成论是“理”、“气”二元结构。朱熹...

  • 2018-03-12

    朱熹的古兰是泽兰论推理不能成立 朱熹针对《离骚》中的“兰”在《楚辞辩证》中专门写了一段文字进行辨证,其文曰: 兰蕙...

  • 我所知道的朱熹:第十章 逃禅归儒

    第十章 逃禅归儒 朱熹在李侗的指引下,确立了理学思想体系的核心“理气论”。朱熹最大的优点,是能采纳众家之长,融会...

  • 学习

    投资方法论,学习方法论,为人处事方法论,创业经商方法论。

  • 阳明心学方法论:格物

    【1】儒学的方法论叫“格物”,理学大师朱熹说“格物”就是探究万事万物,在万事万物上得到道理后,放进我们心里,如果把...

  • 静悄悄的

    修心养性

  • 什么是心?

    儒家发展至宋明时期,出现两个流派,一个是理学,一个是心学。 理学家的代表是程颐和朱熹。 朱熹说:“论性,要须先识得...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朱熹论修心养性的方法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dpgedtx.html